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简介

15、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
 .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感受自然资源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关系。(3)通过各种数据和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忧患意识。(4)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资源保护的意识。教学过程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联系【引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资源,大家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直接或间接用到哪些资源?【回答】联系生活实际,逐一举例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实际识资源【分类】 根据学生提到的资源, 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分类: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转承】既然有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否就意味着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展示】展示漫画“多”与“少”的变化。请学生展开想象自绘或自编“多”与“少”的变化。【展示】文字、图片资料:黄河断流、土地荒漠化、森林砍伐【叙述】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获取不能无度,当人类对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短缺,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对它们的开采过程就是耗竭过程。【尝试】尝试对资源进行分类。【联想】展开想象自绘或自编“多”与“少”的变化,全班展示。【感受】从资料中感受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漫画、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说明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就可能失去其“持续利用”的特性,让学生树立资源的忧患意识。实话【转承】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形容我们祖国的物产,教师板书“地大物薄”。【提议】老师写错别字了。设置疑问,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设下铺垫。实说评资源【展示】图表: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排序自然资源总量排序土地面积3矿产3耕地4水资源6森林6【展示】材料:水资源第六大国为何还有水荒?【计算】 中国世界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28 000470 000人口(亿)1360人均占有量
(立方米/
亿人) 请算出中国和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进行比较。【展示】表格自然资源总量排序人均量占世界比值人均量居世界的位次土地面积31/3 矿产33/580耕地41/367水资源61/488森林61/512【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我国部分河流污染图;农业用水利用率比较表等材料。【感受】通过图表充分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是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大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质疑】用材料“新华社2004年6月20日:我国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引发质疑水资源第六大国为何还有水荒?【计算】计算我国和世界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感受】通过计算比较感受“人口大国”对资源优势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危机教育。【分析】通过展示的材料分析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原因。通过表格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排序,充分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以水资源为例,通过材料:水资源第六大国为何还有水荒?引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计算我国和世界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以及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的事实,感受“人口大国”对资源优势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水资源为例,分析我国水资源在分布、工农业和人们生活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节资源【转承】虽然“人口大国”对资源优势产生的负面影响,使我国资源的人均量少,但是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同学们联系我们的实际,我们该怎样节约资源呢?【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资源,提出节约的措施。【互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资源的哪些知识?你从其他同学的身上学到了……【活动】每组确定一种资源,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提出节约资源的措施。【互评】同学进行自评互判。通过活动,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资源保护的意识。通过自评互判升华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教学后记:
本课时内容学生在认识上不存在问题,只是由于地理知识的缺乏,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难以把握。1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4)
——失去平衡的环境
教学目的
知道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及环境问题的表现。
结合资料,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各有不同;列举实例,说明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知道世界上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全球性。
从总体上了解世界环境问题不仅种类复杂,而且危害巨大。自觉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环境问题?”“其中,有哪些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为什么说它们是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对我国造成了哪些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可能影响
无论是讨论我国农业还是沿海地区的受影响状况,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制造者──“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仅是我国自身的问题,还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它的出现,也是由世界性的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2-11及其文字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 全球变暖,我国北方降水并无明显增加甚至会减少,这会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哪些影响?(进一步加剧我国北方的干燥程度,进一步加剧北方水资源的短缺程度,进一步加剧北方的沙漠化。)
○ 这些变化会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哪些不利影响?(一是影响农业用水,二是影响土壤的结构。)
然后,让学生回顾七年级第三单元中有关我国海岸线和沿海地区地形特点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变暖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让学生把海平面上升50厘米后,可能达到的最高潮位与码头顶部海拔高度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港口就有可能被淹。并根据计算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海平面上升后对沿海地区产生的影响。
最后,补充全球变暖对极地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影响的相关资料。
【活动答案】
○ 有些地方的作物熟制会发生变化,北方地区的干旱程度将加剧(见上)。
○ 海平面上升50厘米后,可能被淹没的我国港口有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湛江、海口等城市港口。
○ 海平面上升将加剧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破坏程度,加大沿海城市的洪涝威胁,减弱港口功能,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问题,造成沿海湿地损失,改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加一些珍稀濒危生物的生存压力,同时造成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沿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世界各地的环境问题
教师可事先收集有关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图片和资料(见“参考资料”),也可事先发动学生一起收集。
然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1~2个环境问题,让学生查阅《新华词典》和其他资料,然后就这些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后果,以及自己的感受。)展开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用最简洁的语言(或限时)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活动答案】
○ 分析原因时,注意引导学生突出人为因素的影响。
教学后记
本课时主要是要让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去感受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并能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认识上学生已初步达到,重在是行动上的落实。14 第二单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1)
——人口警钟须长鸣
教学目的
.通过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
列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与社会带来的影响。
树立人口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其带来的的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人口和人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直接提问:“关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想必大家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各种各样的看法,请谈谈你们的看法。”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我国的人口现状
○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如何?(增长较慢。)
○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间,我国人口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再加上政策的鼓励,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 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是怎样变化的?(持续增长。)
○ 请预测一下,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总量会怎样变化?并说明你的理由。(人口总数还将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会减慢。其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很大。)
我国人口一直在持续增长,即使是在实施计划生育后都是如此。这里应注意: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口一直高速增长,这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实施计划生育后,我们人口总数为什么还是持续增长,学生们可能会产生疑问,对此教师应适当引导
○ 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给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活动答案】
○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总数持续增长,即使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由于人口基数很大,所以人口增长速度也没有明显减少。
国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单位面积人口数 8.51 3.06 130.58 29.18 19.43 2.47
在我国,单位面积上生活的人口是其他国家的几倍,我国人口对国土的压力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
2.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2-15,思考教材上的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新闻报道,思考这段文字反映的问题。
最后,可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当前情况下我国的人口文化素质对社会资源、环境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活动答案】
○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文化素质人口的比例较低,文盲率却很高。由此说明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
○ 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等等。
3.我国老龄化
引导学生读图2-16,提出以下问题。
○ 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什么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现实生活中有关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的老龄化。
然后,教师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说明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后,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第一课日本老龄化的相关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 我国的老龄化和日本的老龄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日本是发达国家,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说我国的老龄化会给家庭带来哪些影响?(一方面加重家庭负担;另一方面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参考答案】
○ 青少年人口越来越少,老龄人口越来越多。
○ 在我国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
4.如何看待“人口”与“人手”
让学生分成两组,代表正反两方,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到底是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辩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活动最后,并不要求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到底支持哪一方或反对哪一方的结论;
② 上述两方的每一条说法都是从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出发的,有正确的一面,但都没能全面地分析人口问题。
③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上述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活动答案】
○ 人口的多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来看:人口多并不全然是“负担”,也并不必然是“负担”,重要的是人口数量应与社会的资源、环境相协调。
板书设计
我国的人口特点
人口数量大——基本特点
人口素质不高
人口问题给我国自然、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危害。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老龄化趋势
人口和人手
教学后记
本课时内容来自现实,就是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基本掌握。16、第二单元第二课(3)——环境亮起黄牌
教学目的
知道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能够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分析它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造成的危害。
通过对现实环境问题的了解,自觉树立环保意识、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
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你注意过菜市场和超市里的人们,他们都是用什么来盛装他们的物品的?”“这些塑料袋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它们会对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国环境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严重?
引出: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起步时环境问题开始日益严重化。
问: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
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
严重制约我中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
2.白色污染的危害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然后逐一讨论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发生在他们自己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他们谈谈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感受。
对于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问题,可稍加拓展,补充下列资料。
20世纪90年代,淮河水遭受严重污染,部分河段变成废水。位于淮河干流上的重要城市蚌埠,一直依靠淮河供水。淮河污染使自来水厂的水源发生极大的危机,城市一度闹起了水荒。市民下班第一件事就是买水,或买几元一瓶的矿泉水、纯净水,或买几角一桶的井水。
【活动答案】
○ 学生可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 白色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会污染环境、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 略
○ 人们在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后,废弃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塑料制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因此,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造白色垃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充斥着白色垃圾。但对于这些白色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们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活动就以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生活为题材,实际上是从小处着眼,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件很小的事、一个很小的动作,就能增加一件白色垃圾。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以下问题。
○ 自己或家人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下,会制造出白色垃圾?
○ 其中,哪些是必要的?或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的?
教学后记
本课时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紧密学生都能真实的感悟和理解,在认知上没有什么问题,重在要学会去分析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