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一课教案集[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第一课教案集[上学期]

资源简介

百 家 争 鸣
课程标准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间的突出作用。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2 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3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让学生讲述历史事件、收集历史材料、评价历史人物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活动能力。
2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对多种资源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型
教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以商周及春秋战国历史的发展结合商周时代敬天与保民的思想内容(幻灯片)导入百家争鸣。
新课内容
[讲述](幻灯片)百家争鸣的背景。
[出示](表格)百家争鸣(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时期、主要主张讲述填写)。
[简述](幻灯片)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孙子、孙膑。
在讲述儒家时:
[讲述](结合课本事例)儒家“仁”的政治思想 。
[讨论](结合课本习题)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在讲述法家时:
[讨论](结合课本习题)各家主张的不同,联系当时社会形势,思考为什么法家会受到重视。
[讲述](幻灯片)其他学派的大致情况(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的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讲述](幻灯片)百家争鸣的影响。
[自测](幻灯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连线。
[角色扮演] 一个人因为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请你扮演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这一窃贼,会采用什么措施?
[试问讲解]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体现。
[内容补充] 稷下学宫
[知识总结]








[作业] 《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习题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其他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百 家 争 鸣
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
百家争鸣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分析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 第一课时“商鞅变法”。教材中主要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展示在学生面前 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编排了商鞅如何离开魏国来到秦国、如何取信于民、如何处 置太子犯法事件、如何被捕车裂四个故事。结合故事,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基本内容,并 且能够结合实际理解改革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时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初步具备了辨证思维的能力,回答问题也比较有广度和深度,在课堂上乐于思考和探讨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善于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已经不会完全以老师的话作为唯一标准。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我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 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认识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认识做一个推进时代进步的改革者,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的勇气。
2、 能力:通过对改革家个人悲剧命运与变法成功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知识: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 商鞅个人的悲剧命运与变法成功之间的矛盾。
教学准备:
1、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及噪音控制员。
2、 编排、准备小品。
3、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 表演小品 启发提问 小组讨论 课堂辩论 总结收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资料)在1978~2003年这2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最快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1982年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年成交额为392万元,到2003年成交额已突破248.27亿元,其中外贸占50%强。是什么政策引导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政策)什么是改革?(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实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有许多次重要的改革,对社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商鞅变法。
(二)新课教学
1、 提出问题,介绍人物
请学生描述他所了解的商鞅。(激发学生对本课主人公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基础)
2、 激发兴趣,引出方法
同学们喜欢看小品吗?想看小品的现场演出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小品。(提高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排欣赏小品也有规则,(教师在屏幕上展示表演、观看小品的要求)
(1)“新”:排练小品时要注意创新、独具一格,如可以制造道具、临场发挥等。
(2)“优”:表演时要演出人物的特征,符合历史背景,认真严肃。
(3)“思”:观看小品时要认真思考,注意对小品的 内容的理解。
(4)“静”:观看小品时,观众要注意“噪音”的控制,“ 噪音控制员”要认真负责。
3、表演小品,穿插问题(剧本附后)
第一组表演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引导学生依据所看到的表演,结合所了解的战国时期的秦国的历史,回答商鞅变法的原因。)
第二组表演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不仅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商鞅是如何树立威信)
第三组表演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是否是一帆风顺的?(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的阻力及商鞅个人改革的魄力,进一步了解改革的坎坷。)
第四组表演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意义及商鞅作为一个改革家的魄力与献身精神。)
4、小组讨论,深化主题
由商鞅变法的意义及结果引出讨论问题: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进步,为什么还受车裂之刑?(旧贵族的阻挠,时代的局限性等,引导学生纵深思考,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认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者所需要的勇气与牺牲精神)
5、各显其能,与时俱进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问题:为什么商鞅被杀后,新法令没有被废除?(引导学生从新法令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的与时俱进的观念)
6、联系古今,学以致用
教师展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并逐步吞并六国,完成统一。
材料二:清朝末年,中国贫穷落后,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蹂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改革进取。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观念滞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师提出问题: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回答,深化本课的主题——改革推动社会进
步。)
7、课堂辩论,各抒己见
教师展示辩论问题:有人说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他使秦国强大起来,也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因为他被五马分尸,你同意那种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
8、课堂小结,温故知新
(1) 你觉得上完今天这节课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 除了我们共同学习的知识,你还想学些什么?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好习惯)

作业训练:
商鞅在你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我看商鞅》为题,通过上网或阅读课外书,写一份小论文,字数不限。(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巩固本课内容。)礼乐文明的确立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3-2 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
2、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三)、教材结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大家还记得这些欧亚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管理国家的?(提示:如古希腊的雅典、斯巴达,罗马帝国等国的管理体制)
那么在农耕文明时代,我们中国的祖先又是如何来治理国家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新课教学)
一、礼乐文明的确立
1、历史背景
【故事时间】请同学讲《周武王伐纣》的故事。材料见《中国历史故事》(上古西周)P70-73页
2、西周的建立
【基础】时间:BC1046年 建国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强调:周朝改革了周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3、分封制
【活动】阅读课文P70页第二段,观察图4—1及说明文字,学生思考、讨论:周朝为什么要实现分封制?受封者有哪些权利?受封者必须履行哪些义务?
【归纳】通过活动,我们发现周王利用分封制不仅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且还加强了都城与各地,尤其是与偏远边境的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部族的影响力,同时使国家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进步。
【读图分析】读图册P32页《西周分封形式图》,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哪些?
【提高】分封制和欧洲中世纪的封授制有什么区别?
分封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封授制: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承转】那么,周王是如何进行分封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呢?
4、宗法制度
【读图分析】读图册P32页《西周分封与宗法关系图》,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宗法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活动】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承转】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下,同样是贵族,也有很多的等级,那么,周朝是怎样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和地位呢?
5、礼乐制度
【叙述】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
【知识补充】“死”之别称种种。可先请同学谈一谈对“死”的不同称呼。(也可开展知识竞赛)
西周时,有了成套的乐器。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称。其目的在于确定统治秩序。“按周礼规定,周天子观赏舞蹈,八人一佾,八佾64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各按规定,不得僭越。”
【活动】 《论语 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即鲁国大夫季孙氏,当时鲁君衰微,鲁国的军政大权在他手。八佾周代的一种大型团体舞蹈,表演者分八行,每行八人。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 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是可以忍,孰不可以忍
季氏只是一个大夫却“于庭舞八佾”,是严重的越礼行为,逆反之心,昭然若揭。所以孔子表现出极度的愤慨:连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孔子召天下百姓共诛无道季氏。
想一想: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
议一议: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害处?
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能感受到礼乐文明?
【归纳】我国西周王朝的统治阶级就是以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为工具,来维持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
6、礼乐制度的作用 维持秩序、巩固统治

(课堂小结)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按照宗法制推行的分封制度,既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又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将宗法等级制度精神具体化、生活化的礼乐制度,既通过礼的规范将贵族与平民、尤其是不同贵族等级严格区分开来,使之各安其位,又通过在乐舞的欣赏中培养贵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凝聚力,有效地维系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正常运转。这样,一个统一、强大稳定的周王朝便出现了。
西周礼乐文化是中华古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作业)
预习题:西周大规模地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时间久了,会有哪些消极影响?请带着这个问题去预习第二框《变革与争霸》
《作业本》P56-66页的第1、6、7、8、9、10、18、19、28、29、30题。
《填充图册》P18页。
(板书设计)
一、礼乐文明的确立
1、历史背景
2、西周的建立
3、分封制
4、宗法制度
5、礼乐制度
6、礼乐文明的作用
维持秩序、巩固统治
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
礼乐制度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礼乐文明的确立《变革与争霸》(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4-2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了解春秋争霸等重要事件,分析它们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历史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等故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要求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的目标,学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2、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故事,给学生以启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发愤努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齐桓公称霸
教学难点:分析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出平王东迁,开始新课。
新授:
二、变革与争霸
  1.东周——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当时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它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与一个客观的历史时期相当,故以此作为历史时期的名称。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究其原因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
  3.春秋五霸
由于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天下呈群龙无首之势,一些随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争作天下霸主,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请同学看脚注“春秋五霸”另一种说法)南方的吴和越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五霸”之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4、齐桓公称霸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使其认识改革是齐国富强和桓公称霸的最重要原因。)
(1)管仲相齐实行改革
  管仲受命为相后,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几年之间齐国便国富兵强。
  (2)“尊王攘夷”
当时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只是形式上的“共主”。齐桓公看出这一形势,采用管仲的谋略,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3)葵丘会盟(前651年)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这是他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指图中地名——葵丘),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吴越争霸
  结合嘉兴时有关吴越争霸的史迹讲述,并思考:从吴越争霸的历史过程,你可得到怎样的启示?)
  吴越争霸已是尾声,春秋时代宣告结束。
 6、争霸战争的作用
  (引发学生讨论,充分发表各种看法,然后教师归纳,特别强调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课堂小结:以活动方式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布置作业:秦朝一统
浦江县实验中学 黄深根 4125116
一、教材分析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秦朝一统重大事件的学习,分析秦朝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培养正确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树立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强盛相统一的人生观、价值观。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秦始皇功过的教学活动,初步理解君主作为与滥用民力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辩论,培养学生的资料的收集能力和辩论能力。
3、知识目标
秦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建立,以及在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思想方面的巩固措施,秦朝疆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和对秦始皇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
“看图片、听录音(秦始皇与大臣们的商议),讨论分析,联系现实,评价人物”相结合的综合运用。
五、学生准备
1、收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
2、收集资料,准备开展“秦始皇是‘千秋一帝’还是‘暴君’”的辩论赛。
六、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看和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引入秦灭六国。
(二)秦灭六国:
1、点击课件,展开地图、秦始皇肖像图和李白的诗句,简单介绍秦灭六国的过程,然后请学生思考讨论秦灭六国的原因或条件?(商鞅变法,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首先想到了什么?(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点击,给出“政治、交通、军事、文化、经济、思想”提示。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1)点击“政治”,听录音回答:秦始皇自称什么?采用李斯的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自称始皇帝,采用郡县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边听、边显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边介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设立。
2交通:(1)点击“交通”,展示地图。引导学生想象出当时的交通问题,指导学生在地图上了解当时所修的弛道。总结措施:“大修弛道,统一车轨”。
(2)然后再指导查看地图,提问学生当时秦灭六国的时候,南方的珠江流域有没有统一?(没有)南方主要是什么民族?(越族)他的祖先就是东南沿海地区河姆渡氏族。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人流散东海沿海及江南各地,后称"百越"。秦统一后,为平定岭南,统一全国,前217年派遣50万大军向岭南进兵。在这南征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部队受阻于五岭)。为什么?(在运输军粮上感到很不方便)。怎么办?(在长江和珠江的支流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人工运河——灵渠)。
(3)点击,展开照片,找到灵渠位置。同学介绍,老师补充:灵渠的工程非常艰巨复杂,每隔一路段设置一个"斗门",这实际上是现代的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我国用这个方法开凿的灵渠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早两千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尚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
(4)措施总结:“南统越族开灵渠”。
(5)开凿灵渠,南统越族,使秦朝拥有了一个广阔的疆域。查看地图,了解疆域四至。同时从地图上的出兵箭头,提问学生:北方出兵抗击的是哪一个民族?(匈奴)。
3、军事:点击“军事”,(1)展示匈奴地图,秦始皇召集蒙恬商议,要求蒙恬完成哪两件事?(“北拒匈奴修长城”)。
(2)展示长城图片,提问:长城的起止点。(长城东至辽东,西到临洮)(课件闪动显示万里长城起止点)绵延万余里,后世称作“万里长城”。
(3)请学生评价。(万里长城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4、文化:点击“文化”,出示各诸侯国文字。(1)秦统一前各诸侯国文字差别很大,一个"马"字,七国各异,发音也不同。请学生说说:秦始皇下发一道诏书,……。
(2)提问:文字的差异会给秦朝的统一带来哪些影响?(既妨碍政令的推行,又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3)那秦始皇怎么办呢?(统一文字)。秦始皇命李斯等人进行文字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把原来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后来又简化成便于书写"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它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
5、经济:(1)学生想象后讲故事,如有一位做布匹买卖的商人,……。为什么?(货币换算错了,或者尺寸不一……)。或给同学们看一个铜钱,问这铜钱从哪个朝代开始在我国广泛流通,沿用了两千多年。(秦朝)引入。
(2)展示各诸侯国货币。秦统一后如果不改革这种货币制度,就不能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统一以后实施的赋税制度。
(3)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废除各国的旧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统一的货币制度。新制度分为两等:以黄金为上币;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这样,就克服了流通、换算的困难,促进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秦统一货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
(4)展示度、量、衡。影响经济发展的还有度、量、衡,秦始皇废除六国的旧度量衡,以秦国原来商鞅制订的度量衡为基础,制定了新的制度准行全国。虽然后来各种单位的量值有所变化,但是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如寸、尺、丈,升、斗,两、斤,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5)措施总结:统一文字、度量衡
6、思想:(1)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作了一件事与愿违的错事或蠢事,是什么事?(焚书坑儒)
(2)焚什么书?(一是秦国史书以外有关其他各国的历史的书籍,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著作;至于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植的书不在内。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为师。由于六国史记的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3)为什么要"坑儒"?焚书的第二年,卢生、候生等方士、儒生,认为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于是,两人就逃跑了。结果,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活埋。这就是"坑儒"事件。出示图片。
7、总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 交通上:大修弛道,统一车轨
军事上: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上: 统一文字 思想上:焚书坑儒
8、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看到的、用到的还有哪些?(县制、长城、兵马俑、灵渠、铜钱、隶书楷体……)
(四)、辩一辩:有人说秦始皇是"千秋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五)、朗诵总结
公元前二二一 ,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古代文化受损失。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全国车辆可来回。
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
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
(六)、提供有关查阅秦朝历史的网址(作业)
( http: / / " \t "_blank ) 中华文化信息网 www.qinchaols. 秦朝历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