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社会主义[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进入社会主义[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二课时 进入社会主义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拔)
教师提问: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即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新课教学:
1、 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简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和部分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提问:什么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按书本回答,让学生先有个总体概念。
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的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逐步采取的形式怎样?
引导学生: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在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一系列逐步过渡形式。
2、 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学生: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经济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方法:说服、示范、国家援助;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学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而不是通过没收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教师分析:为了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教师在同学生学习“三大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部分内容时,只要简略地讲清,让学生领略三大改造的含义、方针、步骤即可。
三大改造的教学也可列表教学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步骤 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4、教师收集图片,让学生从中感悟并说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被改造分子参加祖国建设的巨大热情。
5、教师收集图片或制成课件,让学生归纳出“一五”计划的成就。
第三课时 失误与挫折
教学导入:
教师回顾一五计划成就并补充中共八大内容: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了我国的主要矛盾、今后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富有创造性。按常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在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指引下高歌猛进,但事实又是怎样呢?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作业,从长辈或从书本上等种途径去了解中国在1958——1976年10月间发生的失误与挫折各有哪些?
新课教学:
1、关于“大跃进”的教学。
材料一: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
材料二: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从农村开始,农民在田间垒起了小土炉,就炼起钢来了。经验很快传开,顿时,田野间的小土炉星罗棋布,火光冲天。农民兄弟能够做到的,城里工人老大哥就更没有问题了。结果练出的钢可想而知。
从材料中得出:大跃进有何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用土办法炼钢)。有何危害性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破坏了自然资源,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2、关于“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学。
教师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么一回事?有何特点?有何危害?(教师可让学生查资料、讨论)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大跃进”运动的高潮中,在我国部分农村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全国范围的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全国平均28.5个合作社合并成为一个公社,平均3个多乡合为一个公社,有的则是一个县一个公社。在人民公社内部,从生产资料所有、分配制度、交换关系乃至社员的生活资料都强调一个“公”字,不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在公社范围内实行平均分配、无偿调拨、义务劳动,以及把生产队以至社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一度盛行吃白饭,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做法,完全违反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其结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妨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3、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教学。
教师补充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教师提问:文化大革命起讫时间?(1966—1976)粉碎了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教师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文革”材料,并在课堂上呈现,接着教师可结合书本19页的内容,让学生回答:
○结合教材,说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有哪些做法。(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
○以上这些做法产生怎样的危害?(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民主被践踏,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结合民主和法制建设要求,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