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5课 干旱的宝地第一课时[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5课 干旱的宝地第一课时[上学期]

资源简介

《干旱的宝地》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介绍我国的新疆和波斯湾沿岸国家这两个典型地区,展现了人们适应干旱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这一主题。教材两部分内容都是从干旱的自然环境入手而展开的。
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分析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新疆和波斯湾沿岸的国家这两个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学会利用地图等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新疆绿洲农业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西亚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的环境和谐共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通过预习,了解新疆和波斯湾沿岸国家这两地的不同特色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同学们,你们有人去过沙漠吗?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段有关鸣沙山的录象,感受一下沙漠地带独特的自然风光。
【展示】播放介绍鸣沙山的录象。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录象后,沙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答
【承转】沙漠,给人的印象虽然是干旱、寂寞、荒凉,但在它严酷的地表下,却蕴含着宝贵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新课教学)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鸣沙山在我国的哪个省吗? 学生回答
【叙述】鸣沙山位于新疆哈密,好,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地图来看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
【展示】中国政区地图 新疆省用闪烁的红色区域表示
【提问】新疆省在我国的哪个方向?现在那里的交通运输发达吗? 学生回答
【承转】虽然现在的新疆交通运输比较落后,但在古代,这里却是我国人民与中亚、西亚各国交往的必经之地,这里有一条著名的什么路啊?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
【展示】丝绸之路线路图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丝绸之路的情况。
【叙述】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前后),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承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不仅开辟了丝绸之路,而且还发明了一种伟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坎儿井。
【展示】坎儿井图片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知识拓展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吗? 学生回答
【简要介绍】孟姜女哭长城、皮日休描述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展示】坎儿井工程示意图
【提问】坎儿井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回答
【提问】坎儿井是怎样把冰雪融水引入绿洲的? 学生回答
【提问】坎儿井的这种特点有哪些优点? 学生回答
【点拨】(1)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2)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3)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的“清凉剂”;(4)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动力。
【提问】坎儿井的水源主要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回答: 天山山脉冰雪融水
【展示】天山牧场图片 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承转】正因为有了坎儿井,所以新疆的绿洲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展示】紧紧相邻的沙漠和绿洲图片
【展示】吐鲁番盆地录象(葡萄)
【提问】新疆的绿洲农业除了葡萄外,还盛产哪些水果?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葡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石榴)
【提问】新疆有一首民谣是描述这些水果特产的,有同学知道吗? 学生回答
【点拨】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承转】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新疆的劳动人民,利用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在干旱的沙漠地带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绿洲农业,那么,世界上的其他干旱地区,都是发展绿洲农业的吗?下面,我们就到西亚去游览一番,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
【展示】西亚位置图 找一找:与西亚相邻的大洲和濒临的海域 五海三洲之地
【提问】西亚地区虽然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但是大自然却赋予了它一项神圣的珍宝,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石油
【展示】沙特阿拉伯石油开采 阿联酋海上钻井平台图片
【展示】西亚地区石油储量、产量、输出量图片
【提问】为什么西亚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
学生回答,主要从两方面考虑:数量多,质量好。
【展示】波斯湾为中心的石油带图片
【提问】西亚石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国家?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 科威特 伊朗 阿联酋
【承转】西亚地区开采的石油是怎样处理的?
学生回答:大部分是作为商品卖给其他国家。
【提问】很好,那么他们主要是卖给哪些国家的呢?他们的石油输出路线是怎样的呢?
【展示】西亚地区石油运输路线图 用动态效果呈现三条主要的石油输出路线A、B、C, 请同学们边看边读边记
【复习反馈】展示表格
线路 途径海域、主要海峡 到达国家
A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西欧各国、美国
B 波斯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大西洋 西欧各国、美国
C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 日本
议一议: 为什么这里的石油要大量向外输出
这些石油国现在靠生产石油成为富国,但是将来石油资源开采完了,这些国家将如何生存与发展?
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将如何开发沙漠地区的资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几个代表作典型发言,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
【参考答案】
(1)石油储量丰富,但由于工业不发达,有大量的剩余;
(2)石油输出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的财富。
人们可以用石油带来的财富购买节水灌溉设备,并建设海水淡化厂,发展工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示】科威特人工贮水塔 沙特城市风光 科威特城市风光 巴格达的清晨图片 说明石油宝藏给西亚国家带来的一派现代化的气息。
(课堂小结)
想一想 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说在干旱地区发展农业最先应考虑什么因素?新疆和阿拉伯人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
干旱——水 新疆—坎儿井 阿拉伯—节水设备、 海水淡化
考考你 你能说说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丝路明珠 石油宝库
共同点 不同点 气候干旱、沙漠多、缺水;积极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成为宝地
位置 中国西北部 阿拉伯半岛
主要特点 绿洲农业带来财富 石油资源带来财富
解决水问题的措施 坎儿井 节水灌溉设备.海水淡化厂
绿洲农产品 葡萄.哈密瓜.小麦 椰枣.小麦.水稻
三、教学评价
本课评价应侧重于学生是否能运用各种资料分析问题,能否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去分析区域的生产与生活,能否认识到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否运用各种图片和资料来描述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是否领略到不同区域的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精神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