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下学期]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优越性;了解中国的领土范围,体会中国“疆域辽阔”的特点;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能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图上熟练指出它们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协作交流、建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同学合作,通过查阅地图和其他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知识、借助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整理知识。
2. 通过“你说我说、展示成果”展示学生学习、协作交流的成果,建构知识框架。从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初试牛刀、巩固知识”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疆域辽阔”的基本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和青少年对国家应有的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制中国政区拼图:先印好中国政区图,上好颜色,粘在硬纸片上,然后按行政区剪下即成拼图。(在自制拼图的过程中,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及位置)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播放歌曲《大中国》。
过渡引导:歌曲中的家——中国,是你我大家共有的家,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了解你我共有的这个家。看哪一组同学对自己的“家”了解的更多、更详细。
新课学习
一.协作交流、建构知识(前后两桌四位同学为一组,相互协作,利用地图及所查资料完成题目)
(一)阅读“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国 别 面积(万平方千米) 居世界位次
俄罗斯 1710 1
加拿大 997 2
中 国 960 3
美 国 937 4
巴 西 851 5
澳大利亚 768 6
印 度 297 7
请回答:中国陆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 位, 与 洲面积最接近。
(二)阅读课本第40页图3—1“中国的疆域”。
1.根据我国的轮廓,快速找出我国的四个端点。
——最南端:4°N附近的曾母暗沙;
最北端: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
最东端: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
最西端: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用直尺量出南北、东西的图上距离。利用该图的比例尺,计算我国南北、东西的实际距离。
3.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和纬度范围,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
——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E—135°E;纬度范围:4°N—53°N。
从经度范围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纬度范围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4.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学习,对我国的疆域,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
——我国的范围很大。
5.(1)模拟探险活动:A:按逆时针方向沿着陆上国界,说出沿途经过的陆上邻国,共几个?分别是哪几国?B: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大陆海岸线,说出经过的大海、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最大的岛屿的名称。
AB两组同学迅速交流一下,想一想中国疆域位置有什么特点?
——陆上邻国依次是:
东:朝鲜
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六个: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大海(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岛屿:台湾岛(最大)、海南岛(第二)。
(三)阅读《历史与社会图册》第16页世界政治地图。
1.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从海陆疆域看,中国同英国有什么不同?同蒙古有什么不同?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英国是欧亚大陆西部的岛国,濒临大西洋;蒙古位于亚洲,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内陆国;美国位于太平洋东岸,濒临三大洋;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国既不象英国那样四面环海,也不象蒙古国那样深居内陆,而是同美国一样,部分地区临海。但又和美国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国东西都临海,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
3.这样的疆域位置对于我国的气候、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与陆上邻国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处?
——太平洋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与那么多国家相邻,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四)阅读课本第42页图3—3“中国的行政区划”及43页“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浏览“中国行政区划动画”。
1.读歌诀: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两湖两广两河山”中的“湖”、“河”、“山”各指什么地方?
——“湖”:指洞庭湖;“河”:指黄河;“山”:指太行山。
2.说出有陆上疆界的省(区),从东北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沿国界有 ,共有 个省(区)与邻国接壤。
——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 9
3.说出沿海省(区、直辖市),从东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 ,共有 个。
——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 14
4.请来归纳一下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的由来。
(1)找出取用全名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作简称的(19个)
如京(北京市)、黑(黑龙江省)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
(2)找出用本省的主要河流名或山名作简称的(6个)
如湘(湖南省有湘江)、皖(安徽省有皖山,现名霍山)
(3)用本省的的历史名称作简称的(13个)
如冀(河北省)、鲁(山东省)
5.各省区之最
(1)最南、最北、最西、最东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什么?
——最南:海南;最北:黑龙江;最西:新疆;最东:黑龙江。
(2)面积最大的省区是 ;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3)与邻国接壤最多的省区是 ;邻省最多的省区是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4)看哪条重要纬线穿过我国,自西向东穿过哪几个省区?
——北回归线从我国的南部穿过,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个省区。
(5)全部在热带范围内的省区是 。——海南省
二.“你说我说、展示成果(完成协作交流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回答,看哪一组说得好。结合多媒体课件。)
三.“初试牛刀、巩固练习”(学生比赛自制拼图(操作“中国行政区划拼图动画”);完成教师课件中的读图操作及情境模拟和猜谜活动)。
情境模拟:
(1)早春二月时,我想到黑龙江省旅游,我应该穿什么衣服呢?尽情旅游3天以后,我坐飞机直抵海南,我该换装束吗?哪位同学替我参谋一下,并说明理由?
(2)北京时间6点,我们在乌苏里江上能否看到太阳?如果此刻我们是在帕米尔高原上呢?请说明理由。
猜谜(猜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行政中心):
银河渡口—— 船出长江口——
氮磷钾—— 千里戈壁——
四季少了夏秋冬—— 带枪的人——
夸夸其谈—— 萤火虫,亮晶晶——
北平解放以后—— 久雨初晴——
欧洲无战事—— 双喜临门——
(2)猜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简称:
屋内养蚕—— 玩了一天无收获——
(3)猜猜下列成语分别所指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简称:
黔驴技穷—— 秦晋之好—— 得陇望蜀——
国土与人民(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人口、民族的基本状况和有关人口、民族的基本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
与同学合作,通过查阅地图和其他相关资料,提高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整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学习准备
教师课前查找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中国民族的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过渡引导: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国家辽阔的疆域和行政区域的划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了解我国的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
新课学习
一.“七嘴八舌话人口”
提问: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人口情况。(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归纳:
数量:多
中国人口
分布:不均匀
二.“互相协作找理由”
前后两桌四位同学一组,互相协作,查阅资料,阐述 “中国人口数量多、分布不均匀”的理由。
三.“理直气壮说理由”
学生出示材料来阐述 “中国人口数量多、分布不均匀”的理由。
教师准备的材料:
1.中国人口数量多
材料一:“解放后中国人口的发展图、表”
年份 1949年 1957年 1965年 1975年 1985年 1990年 2000年
人口数 5.4亿 6.5亿 7.2亿 9.2亿 10.5亿 11.4亿 12.9亿
课本上的数据是2000年的人口普查的资料,你知道现在(2004年)中国和世界的人口数吗?
材料二:阅读《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表》,计算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人口密度,我国人口密度是其他三国的多少倍?
项目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面积(万平方千米) 1710 997 960 937
人口(亿) 1.48 0.28 12.95 2.69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问题1:一克米约42粒,假如我们每人每天节约这么一克米,全国12亿人口每天节约大米多少吨?每年节约大米多少吨?请再算一算:假如我们每人每天吃一两米(50克),那么全国12亿人口每天要消耗多少吨大米?谈谈你的感受?我们该怎么办?
2.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
材料一:《历史与社会图册》第21页“中国省级行政单位面积和人口比较表(2000年底)”。
仔细观察: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什么?面积最大和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什么?
算一算:
2000年 人口总数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上海 1674万 6340.5
浙江 4677万 102000
西藏 262完 1220000
想一想:中国人口什么地区密集,什么地区稀疏?
材料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人口在东、中、西部情况,由多到少为东部4.9亿人、中部4.2亿人和西部3.6亿人;而东、中、西部地区面积大小排序恰好倒置,依次为108.6万平方千米、158.5万平方千米和692.7万平方千米。
请回答:计算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东部、中部、西部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材料三:课本第44页图3—4“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
在图中找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和云南省的腾冲用尺子和笔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比较一下这条线两侧人口密度的差异。
问题1:你认为中国人口分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东部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生活,西部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生产生活。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
问题2:这种人口分布状况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我们该怎么办?目前我们我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东部人口过分集中,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西部人口稀少,人才资源缺少。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Flash欣赏:《爱我中华》
过渡引导:从歌曲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中国有56个民族,他们热爱祖国,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二)民族组成
1.显示“中国民族名称图”
注意这个图的单位是万人!我们这个大家庭共有哪些民族组成?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多少?
2.辨一辨:1980年印制的面值拾圆及拾圆以下的7种人民币,正面图案分别绘有14个不同民族的人物头像,你能辨认出他们是哪个民族的人物头像吗?
人民币面值 民族人物头像
拾圆券 蒙古族(左)汉族(右)
伍圆券 回族(左)藏族(右)
贰圆券 彝族(左)维吾尔族(右)
壹圆券 侗族(左)瑶族(右)
伍角券 苗族(左)壮族(右)
贰角券 布依族(左)朝鲜族(右)
壹角券 高山族(左)满族(右)
(三)民族分布
1..阅读《历史与社会图册》第23页“中国民族分布图”,想一想:在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就没有少数民族生活吗?同样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就没有汉族人生活吗?归纳我国民族的地区分布的特点?
——不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就是说汉族和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少数民族又相对集中的生活在一些地方。
大杂居、小聚居。
2.参考课本P42中国政区图,找一找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多媒体投影):中国政区图(没省市名称的空白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3.我国民族这样的地区分布有什么好处?
——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繁荣。这样的民族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只有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4.生活在我们浙江的一个少数民族你知道吗?
(四)民族风俗习惯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索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有同学找到了吗?
教师多媒体显示一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图片。
教师提供网址供学生课后继续学习:http://www.china./ch-shaoshu/
(五)民族政策
过渡引导:少数民族在我国人口中所占比重虽小,但对祖国建设作用很大,并且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自觉维护好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主要有:(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10)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你能举例说明国家或地方政府有关民族政策的实施情况吗?
第二课 山川秀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丘陵、高原、盆地和平原。懂得我国自然环境的显著特点是地形多样。了解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理解山区的特点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通过阅读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饼状比例示意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通过对我国地形特点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不同地形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地势的特点。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山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在音乐背景下,用多媒体显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黄土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祖国的风光。
二、新课教学
教师:在刚才动人的歌声和美丽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山河壮丽、山川秀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我们学会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山河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提问:我国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哪些地形?(以歌曲时展示的图片为基础)
学生: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板书:(一)地形复杂多样。
师:请同学们看图册“多样的地形”全班分8大组。
1.分组找出中国各种地形的名称。分为:高原组、平原组、盆地组、丘陵组。另外,由于我国山脉较多,我们把山脉细分成四组:东西走向山脉组,南北走向山脉组、东北-西南走向山脉组,西北-东南走向山脉组。
2.每组共同合作,讨论在你分工到的这种地形上的人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点呢?
除了书本知识外,请加入平时你对这方面了解的风土人情。
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如有必要,成员可适当补充。教师用多媒体上在图上显示相应的地形单位。
学生:高原组:四大高原分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适合种耐寒的青稞。藏族人喜食的青稞酒和糌粑,都是以青稞为原料制成的。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草原辽阔,是牧人的天堂……。
平原组:三大平原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广阔,水网密布,物产丰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盆地组:四大盆地有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土壤肥沃,四周群山环抱,其中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
丘陵组: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海拔不高,山上生长着许多茶树和竹林.茶叶和竹制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高山组:天山山脉、秦岭、南岭、昆仑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阴山、太行山、雪峰山、台湾山脉等。
出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饼状图。
提问:中国各类地形中山地面积占多少比例?
生:山地面积占33%。相当于总面积的1/3。
提问:山区面积又占总面积的多少呢?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请同学弄清楚山地和山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
学生:山区占总面积的2/3。
师;这说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来看看小明和小玲各自对山区的感受。
小明:山区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泉水,洁净的空气。一到夏天,我们就经常到山区游玩。
小玲:山区条件可艰苦了,道路坑坑洼洼,上次坐车颠得我够呛。
师:你赞同他们的看法吗?请说说你的意见。
指导学生分析对话,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体念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1:小明观点正确。因为山区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
学生2:小玲的观点正确。因为上去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
学生3、学生4略。
师: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我国有广大的山区,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如何开发这片广大的土地?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说说山区的利与弊。
学生意见:利: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森林资源、珍稀动物资源、旅游资源。
弊:交通不便、人口少。山区一多,平原少,耕地面积少。
师:大家回头看一下中国的地形图,找一找,我国山区主要集中在哪里?
学生:在中西部地区。
师: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山区的优势,大力开发中西部地区。我国目前正进行西部大开发。
(二)地势特点:西高东低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要请同学们来回顾一下我国地形的特征:
生: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师:大家是否知道区分各类地形最大的依据是什么呢?(海拔)
请学生看图《沿北纬32度的地形剖面图》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是多少?学生读图回答。
模拟旅游:如果你沿着北纬32度从东向西旅游,会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变化?
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学生得出结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请学生介绍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状况。
学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中部地区,主要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最东边是第三阶梯,主要分布着平原和丘陵。
师:你能解释“大江东去浪淘尽,”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原因吗?
学生: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决定的。
归纳:我国的江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的交通,还有利于海洋上湿润的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教师:出示《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和《中国的地形》你可以发现我国人口分布与地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我国西部以山区为主,地广人稀;东部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
(三)季风
师: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在加上不同的纬度,各地的气候差异显著。
看《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图》,请学生来介绍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
我国气候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其中季风气候对我们影响最大。
出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客拉山-冈底斯山为分界线。从中看出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位于季风区内。
我们家乡属于什么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们宁波位于季风区内。请同学们回忆当地冬季吹什么方向的风?夏季吹什么方向的风?
看图《夏季风和冬季风》
教师解释:每年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这就是夏季风。温暖湿润。冬季,盛行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寒冷干燥。相信大家深有体会吧。
提问:季风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对照51页的图文材料以及幻灯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西亚的沙漠图。开展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在季风区,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是富饶的宝地。在季风吹不到的地方,却是沙漠广布,人迹罕至。
季风的好处: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不利方面:有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有的年份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或来得迟,退得早,雨季的长短会发生变化,形成干旱和洪涝。(见图)
三、课堂巩固:
根据板书体系回顾我国地形的特征,地势特点。
按照我国地势的三个阶梯,对地形分布做综合性归纳。
填表
我国地形分布 第一阶梯 高山、高原为主:
第二阶梯 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阶梯 平原、丘陵为主:
四、课后小结;
视频展示中国的地形地貌,山河大川。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我们要结合我国地形地势和气候特点,遵循自然规律,作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课后探讨:
我们的家乡宁波是什么地形和气候,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说说这会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怎样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山川秀美
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地形
分布:山脉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主要丘陵
中国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利、弊)
资料包
1.中国是农业大国,根据不同的地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种植业(平原和盆地)
林业(山区)
畜牧业(高原)
水产业(河湖分布地区和沿海)
2.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①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受地形的抬升,易形成地形雨,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
②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利于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③使长江、黄河等许多大河流经阶梯时落差大,水流急,富水能,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及有利的条件
3.旱涝灾害
1998年夏季我国的洪灾,可以这样说,洪水超历史,抗灾抢险超历史,灾后重建和水利建设也超历史。全国受灾面积达2578万公顷,成灾面积1585万公顷,受灾人口2.3亿,死亡人口3656人,其中因山地灾害死亡1557人,倒塌房屋566万间,各地申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84亿元。受灾最重的省区是江西、湖南、湖北、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2001年夏季,我国又遭受旱灾。
母亲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河段的基本情况,理解黄河、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黄河、长江是母亲河,是抚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对黄河、长江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诗歌、音乐、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母亲河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母亲河现状的思考。
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让学生课前预习《母亲河》的教学内容,对黄河、长江的地理特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分长江之星和黄河之星两大组分工在课外寻找长江和黄河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吗?(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这些国家的文明从她们的发源地域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我们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哪几条大河流域?
引出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播放黄河、长江视频。让学生在壮观的风光中得到感染,自然生发对黄河、长江这两条河的敬意。
分组汇报: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黄河、长江的资料向全班作个汇报。(汇报要求:1.声音响亮清晰。2.语言简洁。3.每组同学可作补充,前面同学已涉及的信息不要重复汇报。)
学生分组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内容涉及与黄河、长江相关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分长江之星和黄河之星)
三、朗诵诗词.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他们的足迹到达这两条河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颂他。让学生根据
媒体设置的情境朗诵两首有代表性诗词。《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
请同学们以诗词或歌曲形式来展示黄河和长江的风采及历史文化价值。可分长江之星和黄河之星来分组竞赛。(内容可以朗诵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将进酒》等。唱《长江之歌》《黄水谣》
(过渡:)师:看了刚才的视频和听了优美的诗词和美妙的音乐,同学们可能在想,如果能够亲临黄河、长江,一睹母亲河的真实风貌那该多好啊!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将对母亲河作进一步的了解。
黄河
出示黄河流域图。请同学们在社会图册中找一找。1.黄河的发源地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处-河口、孟津.3.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和汾河.
由同学扮演讲解员角色.上讲台在黄河流域图上指出.
教师出示五幅图片,根据53页的5段文字描述,请学生分别判断每幅图的名称。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2.黄河入海口 4.壶口瀑布 5。塞上江南---宁夏平原。5.悬河
思考题:
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出现”地上河”现象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
五.:我们再来看另一条母亲河---长江.
a.出示《长江流域图》,要求学生找出
1.长江的源头。
2.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处---宜昌、湖口。
3. 长江的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另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
b..由同学扮演讲解员角色.上讲台在长江流域图上指出.
c.教师出示五幅图片,根据53页的5段文字描述,请学生分别判断每幅图的名称。
1.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峰。2. 虎跳峡3.武汉港 4都江堰. 5.长江入海口
d.出示《长江三峡工程图》,指导学生阅读“三峡工程”阅读卡。提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对长江流域有哪些重要意义?
生: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等多种效益。联系社会实际。提到现在我们浙江缺电严重。经常停电。三峡工程利用水力发电,对华东电力严重缺乏局面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六、“大家谈”—母亲河的现状与未来。
千百年来,黄河、长江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母亲河历尽沧桑,正在失去昔日的风采。它的现状令人担忧。请看两幅图。《黄河断流》《长江洪水》
讨论:黄河断流、长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有哪些?为了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该怎样做?
(由于A:人类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 B:人与水争地。人类围湖造田等错误做法。减低了河湖的蓄洪分洪能力。
措施:作好上游、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不乱砍乱伐,围湖造田等,作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合理的分析或有新的建议和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适当引导。
七.课后小结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们是如此的令人神往,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为母亲河的壮美、秀丽出一份力,期待着母亲河的明天会更好,为中华民族继续造福。
结束:
播放《长江之歌》配以长江风光。在豪迈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课后作业
拟一份“拯救母亲河,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发动周围的人们也来共同保护母亲河。
板书设计:
第二课 母亲河
发源地 长度 注入海 上中下游分界处 支流
黄河
长江
黄河地上河、断流、长江洪水――现状大家谈
资料包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
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
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于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长江干流自源头至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出口的南津关为上游,长度为4512千米,占全江总长度的70.9%;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汇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奉节以下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悬崖峭壁,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滩险密布。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坝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 。
湖口以下至长江入海口为下游,长度为896千米,占全江总长度的14.1%;流域面积12万平方千米,汇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北岸有巢湖水系;淮河的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流入长江。本段长江水深江阔,水位变幅较小,通航能力大。安徽大通水文站(位于铜陵市上游约20千米)以下约600千米受潮汐影响,是坍岸较为严重的江段。入海口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与东面宽广的大陆架相连,是长期以来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的,如今仍以平均每年30~40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增加陆地面积,不利的一面是河口泥沙堆积,影响通海航运。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
引课
【教师】叫本地同学介绍①用本地话来介绍自己(名字,那里人)②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水稻,蔺草)③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学生回答】①(略)②(水稻,蔺草)③(吃粽子)
【教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很多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参加支援我们宁波的经济建设。我们班级里就有好几位同学跟随他们的父母亲来到了我们宁波,下面我们请一位来自陕西的同学来回答刚才的三个问题。
【学生回答】①(用陕西话回答)②(小麦)③(吃粽子、赛龙舟)
【课堂】学生对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教师】刚才大家听了来自陕西同学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发觉回答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于相同之处,我们好理解,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对于不同之处,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这也应了本课的标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师】出示“陕西八大怪”(面条宽得像裤带,锅盔大得赛锅盖,老碗似盆分不开,家家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油泼辣子一道菜)
【教师】说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当然我们这里讲的“一方”范围比较大,今天我们主要讲中国南北方之间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新课
【教师】①出示《秦岭—淮河分界图》,叫学生先大致了解南、北方的位置。②出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③用多媒体把两张图叠在一起(其中一张透明度降低)。然后提出问题:
a:中国南北方主分布在中国的什么部位?
b: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
【学生讨论回答】a 主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b 秦岭—淮河一线 。
【教师】叫学生看书本上的两封邮件及南北方学生的对话来反映中国南北方在那些方面存在着差异。
【学生看书讨论回答】气候、饮食、民居、交通、气候等。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讨论然后回答南北方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自然环境、气候、气温、降水、生活习性(学生有不同的答案)。
【教师小结】形成 原因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特别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的不同而造成了南北方的差异。
【教师】下面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异 。
【教师】出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先简单介绍等温线的含义),提出三个问题:
①冬季最冷的地方。 ②冬季南北方的气温差异。
③在图上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学生讨论回答】①漠河 ②南方热,北方冷,南北温差大(学生在回答时有不同的答案,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③0℃等温线
【教师】出示中国七月平均等温线图,然后提出二个问题:
①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②夏季南北方气温的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①青藏高原 ②南北方普遍高温,南北方温差不大。
【课堂】发觉举手回答的同学比较集中,适时鼓励,引导以便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回答,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提出三个问题:
①哪条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秦岭—淮河分界线?(先简单介绍等降水量线的含义)
②南方北方在降水上的差异? ③中国的降水量在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
【课堂】对于第三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起先都归纳不出来,我给了充分的引导、鼓励,然后有4~5位同学举手发了言,有几种答案:a、东南多,西北少 b、南方多,北方少 c、距离海洋近的少,距离海洋远的少 d、温度高的多,温度低的少。对于这几种答案我首先肯定绝大部分都是很有道理的,以此来鼓励学生,然后话锋一转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比较好记忆的:“两多两少”。(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学生讨论、回答】 ①800mm ②南方多,北方少
③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南北方在气温、降水方面的差异,那么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下书本上关于南、北方的差异,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差异与我们刚才学的气温、降水差异有关联吗?
【教师】首先是电子邮件上反映的南北方的差异。在冬季哈尔滨的人可以看冰雕展,三亚的人可以到海里游泳这是跟什么有关的?
【学生回答】气温。
【教师】再来看一下书本上南北学生的对话:一、民居的差异,北方的民居注意取暖、严实。南方的民居注意通风、防雨,这跟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气温、降水。
【教师】再来看“陕西八大怪”中的‘家家房子半边盖”这跟什么有关?
【课堂】学生可能难以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这跟降水有关(具体原因略,图画也略)。
【教师】再来看南北方的饮食,这跟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农作物的种植。
【教师】农作物的种植跟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气温、降水。
【教师】出示《中国水稻分布图》、《中国小麦分布图》。让学生明白水稻主分布在南方,小麦主分布在北方。
【教师】再来看交通方式的差异,这跟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降水。
【教师】实际上跟气温也有关系。南方降水多,河流密布,水量多,南方水运比较发达。北方降水少,河流水量少,再加上冬季气温低,易结冰,不利于航运,所以在过去北方人出行以马、驴居多。然后讲《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的故事(曹操的北方士兵不善于乘船,最终大败的故事)。
【教师】再出示一组图片,使学生加深了解南北方的差异:“南北方的民居比较”、“南北方的耕地比较”、“南北方的景观比较”、“黄河凌汛”。
【教师】再出示二张南北方温度带、干旱带差别的图片。
【教师】出示一张南北方差异表(内容主要为气温、降水、植被、耕地类型、耕作制度及农作物上的差异)。
【教师】由于南北方在气温、降水上存在着差异,使南北方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然后出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火爆,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生意便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今天的门可罗雀。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讨论、回答】 是由于老板没有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展示】再强调南北方的这些差异是历史上长期存在、客观存在的。我们一定要尊重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
【课后拓展】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知道了南北方的一些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那么南、北方的差异是不是只有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差异呢?当然不是,出示一张表格:南北方的其它差异。如南矮北高(南方人矮小,北方人高大);南繁北齐(南方语言繁杂,北方划一)等。然后叫学生回去查阅资料,找一找南北方还有哪些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板书:
北方
分界线(秦岭---淮河)
南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
【引课】上节课我们学了中国南北方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我们在平时也比较多的听说过另外两个名词:东部和西部。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东部和西部的划分及它们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新课】关于东部和西部讲解主要分两部分:⑴东部和西部的分区。⑵东部和西部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⑴东部和西部的分区:
出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分区示意图,了解西部的范围(主要了解包括那些省级行政区)以及自己家乡属于的区域。
⑵ 东部和西部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出示几幅图片(地形、河流、土地类型、气温、降水量、人口、交通、经济等)叫学生了解东部和西部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然后叫学生探讨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国家和我们东部应该在那些方面帮助西部以及怎样和西部一起共同发展。
⑶ 交流与互补:
通过我们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我国南北方、东西部各自在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优势及不足之处。所以南北方、东西部进行交流与互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就是属于各自的交流与互补(指出这些是属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调配工程)。然后叫学生讨论中国各区域之间的交流与互补还有那些方面的。再叫学生说一下我们本地有没有与外地流合作的事例。
综合探究三 游历华夏
教学过程
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优美的旅游风光片和风景图片。
学生欣赏后,教师叙述:从同学们的表情和眼神中,我看到了大家内心的渴望,大家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都中有出门旅游观光的经历,下面我就请同学们
畅所欲言 我的旅游经历旅游地点 。旅游时间 。交通工具及选择该工具的原因(如价格、速度等) 。旅游心得 。
学生交流后,教师承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使大家了解到我们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且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征各不相同。那么同学们最向往去什么地方旅游观光呢?
学生列举自己向往的旅游城市。
一条好的旅游路线应该让大家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体验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介绍的这条旅游路线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这条路线可以同时比较我国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而且该方案简单可行。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进行一次虚拟旅游考察,为了让大家有更深的体会,我们对教材的安排做一个小小的变化。这次旅行的出发点改为我们可爱的家乡宁波。首先我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导游:假如老师我是一个来自新疆的客人,暑假里想来宁波旅游。现在打算请你做一天的导游,那么你会如何向远方的客人介绍你可爱的家乡呢?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大组(8-9个人为一组),大家互相讨论撰写一份介绍宁波的导游词,然后请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来带领新疆游客体验江南农村生活。当大家体验过导游后,现在我们就要当一回当代徐霞客,从宁波出发去考察我们尊敬的客人的家乡——新疆乌鲁木齐,沿途我们将经过郑州、西安。
行程设计,合作探究
教师在原来分组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为郑州组、西安组和乌鲁木齐组。要求各小组再进行组内分工,分别设计一份我们的旅行计划,并填写我们的旅行计划单,内容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和交通工具、旅游景观介绍、该线路的特色、出行准备等。(教师可出示中国铁路干线图,让学生选择旅游路线)
当代徐霞客 我们的旅行计划旅行团成员 记录员 旅游目的地 旅游线路和交通工具旅游景观介绍(2—3个)线路的特色
学生设计交流完后,教师要对这次考察活动做具体的总结:我们的目的地是郑州、西安、乌鲁木齐;所经过的线路是乘火车沿着沪杭铁路从宁波到上海,然后沿京沪铁路从上海到徐州,再沿陇海、兰新线从徐州到郑州、西安、乌鲁木齐。
模拟旅行,考察访问,展示成果
活动模式一:
教师让各组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和老师提供的相关城市资料进行组内讨论,(如城市的历史、地貌特征、典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等)。
在这一教学环节,同学们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撰写导游词、日记、信、新闻报道,播放图片、音像资料等形式来报道自己在郑州站、西安站、乌鲁木齐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要求学生记录活动全过程。最后由各组选出2—3人来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并介绍沿途的所见所闻。
学生交流,展示成果
很好,大家都了解到了这三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会给人文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这三地与我们东部沿海城市如宁波有了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就请同学们火眼金睛来找差异:学生可以从自然和人文等方面寻找东西部的差异(教师可以自行设计一份乌鲁木齐与宁波的差异比较表,在学生找不到的情况下以备用,表格附在后面),那么我们该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地区经济,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互补。教师转入
活动模式二:
我们在西安考察时,正好赶上了“东西部合作交流洽谈会”,下面就请同学们摸拟招聘,感受东部如何参与西部建设:如进行贸易投资、人才培养与交流、能源利用与开发、高新科技成果转让与交流等。同学们也可以为中
西部地区的发展出出“金点子”。
学生表演
很好,可见我们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造财富,这是人们善待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成果。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这一座座宝藏等待着当地人们和东部地区的人们共同开发
(四)教师小结,学生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模拟旅行,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的“多才多艺”,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下面我们就来评一评:
你认为哪些同学能荣获今天的最佳导游奖、当代徐霞客、火眼金睛奖。并请评选出我们这节课的最佳合作小组。
(五)课后探究
课后,同学们可以选择一条自己最向往的旅游路线,设计好旅游路线,并收集当地的自然风景图片、民族风景图片、衣食住行的特色、旅游纪念品等资料来展示你的收获。我们把下节课定为本班的“旅游日”,届时将举行一个小型的旅游日展览。
附 乌鲁木齐和宁波的差异比较表
乌鲁木齐 宁波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特征
气候特征
农业特点
矿产资源
人口的民族组成
典型的自然风光
典型的人文景观
衣食住行的特色
其他差异
气候(气温、降水)东部季风区
南北方存在着差异→要尊重这些差异
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