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改革开放一、教学目标与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等基本史实。(2)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正确掌握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城市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对比、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改革开放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运用图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过程,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提高其对历史的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实行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2)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二、教学策略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情境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模式为:创设情境—探究知识—归纳结论。2.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深圳等经济特区成功的资料,通过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模式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搜集信息资料—推理论证—结论与评价。3.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编写图表,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学习方法。把握本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史实。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改革开放来展开。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课外资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的变化,自主归纳总结并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有关改革开放的知识体系,可引导学生采用图表比较分析的方法,积累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本课教学程序框架:【说明】框架中的“拓展”是指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框架中的“知识链接”是指和课文有关的阅读。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处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四、教学引入方法1直观引入利用多媒体演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影视资料的片断,引导学生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引入新课。方法2情境引入利用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前凤阳地区贫穷、落后的景象。1979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引入新课。方法3复习引入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些主要内容?生: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生: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引入新课。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本课的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图表,合作找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目的、作用及影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活动内容1制作图表,通过对比分析、合作找出改革开放的目的、作用及影响。第一阶段: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是在什么条件下实行的?实行改革开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改革开放发挥了哪些作用?它的社会影响是什么?我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阅读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观点。第二阶段:师:通过讨论,大家知道了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和目的,也知道了改革开放的主要作用和影响,下面我们将以上的重点内容再概括、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即编写知识对比图表,完成后上交。编写知识对比图表的要求:1.题目: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农村情况对比表。2.内容高度精炼概括。3.以表格形式呈现。附学生编写的知识对比表一份:十一届三全会前后中国农村情况对比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 分田包产到户,目的是调动生产积极性实行计划经济,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化 影响是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评析】本案例通过概括本课内容,突破课文重点、难点,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图表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活动内容2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利用多媒体演示凤阳花鼓戏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民歌的旋律随着1949年农民的解放和土地改革后农业获得大丰收而成为历史的回忆。师:1955年,凤阳县人均粮食达800斤,成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黄金年代。”令人深思的是1955年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十年动乱时期甚至出现了百姓沿街乞讨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因为吃大锅饭,农民多劳不多得,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生: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化,遇到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只能靠国家救济生活。师:凤阳的情况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严重干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许多地区的贫困和落后,你们说该怎么办?生: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只有改变政策,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师:对,你说得很好!凤阳人穷则思变,他们是怎样改变现状的呢?生: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有18户农民冒着挨批斗甚至进监狱的风险,偷偷地搞起了包产到户。师:这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村庄,它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他们试验的结果如何呢?生:1979年,这个村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一万五千多公斤猛增到六万多公斤。生:1979年,这个村向国家交纳了自农业合作化以来的第一次公粮,并且还清了贷款,家家户户空了多年的谷仓个个都装得满满的。利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如下表所示。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 6.7亿公斤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凤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生:我认为小岗村农民的行动,是对“人民公社”的一个有力冲击,它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起点,是农民们“自己解放自己”的一个现代范例。师:对,你的观点很有创见,它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科学道理。【评析】本案例通过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课堂活动,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使用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事物本质的学习方法。活动内容3通过课内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运用体验、比较的方法,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阅读《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生:据统计资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以平均9%以上的速度连续20年飞速地发展,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发展中国家的2倍和发达国家的4倍。生:2001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为9.59万亿元人民币,突破了万亿美元的大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6位。生:中国进出口总额突破了5 000亿美元的大关,跃居世界第10贸易大国。生: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绝对贫困人数从2.05亿减少至3 400万。师:请大家讲述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中国不是小发展,而是大发展;不是慢发展,而是快发展。生: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师:对,你们分析得很透彻,改革开放确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但我们知道“万事开头难”,中国的对外开放又是怎样开始的呢?(演示《上海浦东开发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等图片,找出答案。)生: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4个经济特区。生: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生: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师:你们说得很好,把大家说的汇总到一起就更全面了。引用课文内容就是: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评析】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演示图片,并进行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正确的结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历史情感。活动内容4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主找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时间、形式及意义。引导学生阅读“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目,提出问题:1.城市改革从何时开始?2.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3.从哪几个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什么重要决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找出正确答案:生: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生: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生: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师: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评析】本案例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六、教学拓展拓展专题家乡的昨天和今天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外知识开展探究活动材料: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为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居民购买商品凭票供应,买油要用油票,买布衣服要用布票,买粮食制品要用粮票……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购物的各种票证相继取消,从居住条件,到交通设施、文化教育、商业服务、家庭收入……你的家乡一定也在这变化之中。二、活动指导1.确立课题:家乡的昨天和今天2.活动方法:由个人或小组调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调查结果,概括出主要观点。3.活动汇报:召开全班调查成果汇报会,交流、展示调查成果。4.教师要加以引导和补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三、探究过程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请各组汇报调查结果。生: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集中劳动,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劳多得,自负盈亏,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建立了许多住宅小区,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师:你们说得很好,那么还有什么?生: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或公共汽车,改革开放后,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和出租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评析】本案例通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锻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