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2、3及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2、3及综合探究课教学设计[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
【说明】“早期国家的形成”讲的是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要素——国家的形成。它由城市、王权、社会分化、军队与刑法等4个方面构成。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看,最早的国家都是城市国家,城市是国家的中心,甚至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城市。统治者用城墙把自己的统治区保护起来,形成统治中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城市是统治者,乡村是被统治者;城市是文明的中心,乡村是文明的边缘。这里重点理解的是城市的共同特点。
城市又是最高统治者的居住地,它是为了最高统治者的利益而修建起来的。由于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分化,逐渐出现了国王,城市就是他们的家,最早的城市中,宫城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中国古代有城郭的说法,其实城就是王居住的宫城,郭是外城,城市居民多住在郭里。这个特点说明了王的与众不同的地位。
王的出现是社会分化的重要标志。在不同的地区,都存在贵族、平民、奴隶等社会集团。文明社会越发展,阶级、等级的分化就越复杂,在各国各地区,情况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分化的复杂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军队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是必要的。
【课程标准】
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1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3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材结构】
乌尔城
城市开始出现 摩亨佐·达罗
二里头
古代埃及法老
王权神圣 汉谟拉比
大禹与九鼎
早期国家 古代埃及
分化的社会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商王朝
古代埃及
军队与刑法 汉谟拉比法典
夏商王朝
【教学要求】
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
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力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4、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教师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
1、城市开始出现
出示三大遗址的图片,让学生感知中外古城遗址的面貌,从古城的残垣断壁中去感悟历史的沧桑。并且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描述古代城市的布局、功能和特点。
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的相同之处。
比较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异同。
城市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2、王权神圣
(1)神秘的埃及
埃及是个遥远、古老、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有关法老的统治、法老的陵墓──金字塔的修建等等,学生普遍好奇,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展示神秘埃及的相关资料。
金字塔高+1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塔高的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如果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久 ,就会变得金光灿灿。
如果把一杯鲜奶放进塔里,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清新;
甚至有人做过实验:把菜豆籽放进塔后,同一般菜豆籽相比,出苗要长4倍, 叶绿素也多4倍
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出示《金字塔》的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知道金字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
法老的金面具和金棺说明了什么?
法老手持太阳杖又有什么含义?
让学生各抒己见,对法老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及统治有一定的认识。
(2)古巴比伦的王权
出示阅读卡并提问:
汉谟拉比是如何确立对王国的绝对领导的
汉谟拉比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天神地神的宠人
利用阅读卡,让学生体会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并提问:
请描述一下石碑上的雕刻。
这个雕刻有什么含义?
利用图片,再一次加深对古巴比伦王权的认识。
(3)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
出示大禹的图片,并提问:
他是谁?你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当上部落首领的?
当上首领后,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他的权力?
禹死后,王位传给了谁?他是怎么当上首领的?这种方法有什么意义?
他又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王权的?
出示图片:九鼎——中国王权的象征
夏朝初年,九州州牧贡铜铸九鼎,其上刻有全国各地山川之图形,代表九州,象征夏王朝拥有天下。从此历经商、周,都将九鼎视为传国之宝,以得九鼎视为受天命得天下。
3、分化的社会
(1)自学指导
早期人类社会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请自学教材,将古代埃及、古代印度、中国商朝的社会阶级关系找出来,并判断哪些属于统治阶级,哪些属于被统治阶级。
(2)古代埃及
指导学生画一画埃及的社会结构图:
统治阶级
王室
僧侣、贵族
自由民
(工匠和农民)
展示金字塔的图片,提问:
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你觉得它“奇”在何处?
有人说“金字塔的每块大石上都有一个埃及奴隶的冤魂”,请说说你的理解?
通过金字塔来见证贵族与奴隶生活的天壤之别。
(3)古代印度
请根据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分辨出四个等级孰高孰低?
吠 舍: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为主
婆罗门:从事宗教事务
首陀罗: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刹帝利: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请把四个等级从高到底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填写种姓制度示意图。
新闻链接:种姓制度对当代印度的影响
媒体报道,印度北方日前发生惨剧。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据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侣的亲属,因为他们也参与了将两人吊死的暴行。警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动。此间舆论指出,由于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度。
通过感性材料来加深学生对种姓制度的认识。
(4)中国商朝
让学生根据书本找出商朝的阶级结构,教师出示商朝阶级结构图
统治 阶级: 国王、贵族(官员和部落首领)
被统治阶级: 平民、奴隶
出示“武官村大墓模型图”和“戴手梏”组图。问:这组图片反映了商朝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假如你是商王朝的一个奴隶,你会起来反抗吗?
面对起来反抗的奴隶,假如你是奴隶主你会怎么办?你会借助于什么来进行镇压?
4、军队与刑法
出示商朝文字所见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提问: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
出示商朝文字所见刑罚简表,提问: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
出示材料“妇好墓随葬品”。
妇好墓随葬品:十六个人殉、六只犬殉、七千个贝壳(是当时的钱)、两百多件青铜礼器(祭祀用的)、五件大青铜铎和十六件小青铜铃(乐器)、十四件青铜工具、二十七件青铜刀、个青铜镜、一百三十多件青铜兵器、两件大型青铜钺(是军中统帅权威的象征物)、四个青铜虎和虎头……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通过上述材料说明了商朝奴隶的悲惨命运,商朝已经有了强大的军队和妇女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出示材料“汉谟拉比法典”:
创作于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是一位具有军事天才和卓越治国才能的君主,他还制订了一种“公平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
提问:汉谟拉比法典是不是公平的法律?为什么?至少说出三条理由。
通过此材料说明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课堂小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出现了早期的国家,从而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学了今天的知识,你能概括出早期国家的统治者是如何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的吗?
6、完成课后自我测评
第三课 告别野蛮
【说明】文明的产生并不只表现为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与此相关的还有许多文化上的成就,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要素——文化成就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是分不开的。以往讲历史分成几大块,文化的部分好像与政治、经济的历史不相干,而综合课就是要时刻注意其间的关联性。比如文字的发明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主要讲它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和在文化传播、传承方面的意义。实际上文字对于国家的统治极为重要,一个命令、一项政策的上传下达,没有文字是非常困难的;一项法律制订出来以后,没有文字的记录,人们是很难遵守的。中国迄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商朝国王占卜用的,但占卜不是简单的宗教行为,它是对一些国家大事进行决策的行为。
在讲述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和商朝的青铜器时,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描述,表现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古人的智慧,但这些东西都是王权的象征,是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同时,还讲述了科学和宗教,古埃及的历法成就是与农业分不开的,医学成就是与法老的神权地位分不开的,宗教是与统治者的世俗统治、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分不开的。
【课程标准】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要求】
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3.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教材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又为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承。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爱在西元前》。
提问:
仔细倾听歌曲,注意刚才所放的歌曲中提到了哪些与“古代文明”相关的信息?
你认为人类告别野蛮、掀开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新课教学
1、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出示幻灯片:考考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历史是靠什么方式流传下来的?
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
你知道人类最早的文字是怎样的吗?
出示《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组图,提问:
比较它们各自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
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根据书本小结文字产生的过程:
图画文字
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
猜一猜:
出示一些象形文字,让学生猜猜这些字与现代什么汉字对应。
辨一辨:
出示“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请学生辨认这三种文字分别属于哪个国家?这三种文字有哪些共性与个性?
活动:扮演角色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三种文字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在书本上划出来)
温馨提示:1、大家可从三种文字的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和使用者、文字的构造特点、书写材料这些方面着手。2、我是…… 文字,被…… 人发明,我来自……等等,可从这些方面去表述。
在辨一辨和扮演角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表格比较这三种文字。然后教师出示表格。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的文字比较表
古老文字 各自特点 共同点
发源地 形成时间 发明者 构造特点 书写材料 都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都有读音,是三地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象形文字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古埃及人 “画成其物” 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
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 公元前3200年左右 苏美尔人 笔画像楔子 削尖的芦苇杆、骨棒作笔,在泥版上写字
甲骨文 黄河流域(殷墟) 商朝 中国商朝人 “刻成其物” 刻在龟甲、兽骨上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亮出观点。
材料一: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他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底墒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 ——课文
材料二:……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鲁迅《门外文谈》
问:
两则材料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请您欣赏:出示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及甲骨文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文字。
小结
文字产生的背景(或原因):记忆和交流的需要
文字产生的过程:
刻画符号 图画文字 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
无读音 有读音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文字的作用: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2、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出示《金字塔》的相关材料:
金字塔为何四千年不垮
埃及的大金字塔——哲柯甫斯,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的陵墓,在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七大古代建筑中,它最古老,经历了4000多年的风雨。是什么特殊的建筑材料使其如此坚固恒久呢
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奇迹充分显示出古埃及人的聪明才智。古埃及人善于观察研究,他们发现在沙漠长年的风沙之中,金字塔的形态最能耐久,最能经受风吹雨打。考古学家曾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风沙多是刮于金字塔的底部,然后沿着斜面绕向另一个角,在后来的风力推送下,呈螺旋形绕着逐渐尖削的塔身旋转,被塔身引导向上,最终从塔尖散失在空中。因此,风沙的破坏力对金字塔起不了大的作用;雨水也无损金字塔的塔身,因为雨水从塔身顺流而下,塔身不积余水。因此,金字塔至今仍然屹立于世。
讨论:金字塔之迷
.金字塔四千年不倒的原因,除了它的形态特殊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的?
练一练:
现存最大最宏伟的金字塔是_________
狮身人面像位于________的金字塔旁边
金字塔的建造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活动:试试你的想象力
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能根据它的遗址和想象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空中花园吗?
请您欣赏:出示大量青铜器的图片,然后提问。
你看到的青铜器有哪些种类?
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生产工具等
你知道青铜器的加工制作过程吗?
塑模——制范——熔化合金——铜液浇注——冷却加工
人类最先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青铜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
红铜,也称纯铜
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什么吗?
司母戊大方鼎
小小阅读卡: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并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
青铜文化:青铜时代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我国夏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
考考你:1、你能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吗?
尝鼎一脔:鼎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意即尝一块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据部分而知全体。
人声鼎沸:鼎中煮食,水沸扬而且有声响,“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动荡不定,或指声音嘈杂。
钟鸣鼎食:鼎虽是炊具,但毕竟是贵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贵族进食,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反映了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
考考你:2、你能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有关鼎的成语吗?
你能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有关鼎的成语吗?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个方面的力量互相对立、互相制约。
三足鼎立
虽是一句话但作用很大。
一言九鼎
“鼎”又从“王权”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鼎鼎”的叠音词,有盛大的意思。
大名鼎鼎
3、古老的科学探索
大家都来想一想:
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 的天文学。”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和记时法是谁发明的?
木乃伊是将人和动物的尸体用多种材料使之脱水变干而形成的尸体,请问:这是古代哪国人发明的?
1、2、3……这些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它们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为什么称它们是“阿拉伯数字”?
古代奇迹几何学有什么成就?
4、宗教的奥秘
出示与宗教有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
出示《阿蒙神》图片,让学生猜一猜:
他是谁?
他在古代埃及有什么地位?
古代埃及人从一开始就都信奉他吗?
宗教在古代埃及社会生活中有什么地位?
出示书中2-35图,问:
请你描述图中的内容?
图上内容与古代埃及的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
出示木乃伊和金字塔的图片,提问:金字塔、木乃伊和埃及宗教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是猜一猜活动: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小说。
它被称为中国四大古典神话小说之一。
根据该书制作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儿童。
该书中的主人公主要有师徒四人。
他们分别是:唐僧、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僧。
(要求:条件逐条出示。)
考考你:
唐僧为什么也叫唐三藏
你知道唐僧师徒是到西天去取经的吗 西天是指什么地方
唐僧取的是什么经书
要求学生阅读关于释迦牟尼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怎样才能消除痛苦?
让学生归纳佛教的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
苦谛:一切皆苦
集谛:苦必有因
灭谛:苦能灭寂
道谛:灭寂有道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主要表现为“业报轮回”的平等。认为不管高级种姓还是低级种姓,修了善业的来世将生于富贵人家 ,修了恶业的来世将生于低贱的人家。但佛教并不主张取消种姓,对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事实基本上也是认可的。
问题:1、为什么要宣扬众生平等?
2、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吗?如何理解佛教所宣扬的这种平等?
讨论:佛教为何能广泛的传播?(从佛教的教义和阿育王的贡献两方面来探讨)
结合阿育王的贡献,让学生说一说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小辩论:宗教在社会上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
【说明】本单元的综合探究依然要求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这可以说是这套教材的特点,也充分说明了课程名称的内在含义——历史(过去)与社会(现实)。它要求学生把握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过程——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变迁,还有人类历史所发生的自然环境的变迁。本课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成就,让人类感到自豪和骄傲,但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有很大的代价的。这是我们在创造新的文明时需要记取的教训,这也体现出学习历史、包括古代文明史的意义。
【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3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认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调查的经验,能够辨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教材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成语解释来导入。
问:你能说说沧海桑田的含义吗?
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海洋,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然后引出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出示图2-38和图2-39进行对比。
问:为什么当时的蓝田人选择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呢 而现况又如何呢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对比表格。
项 目 远古时期 现实状况
森 林 森林覆盖面广 面积锐减
河 流 水源丰富 出现断流
动 物 种类繁多 种类稀少
植 物 植被茂密 植被破坏
出示蓝田人的家园——关中平原的地理位置图并介绍关中平原上的一些沧桑变化。
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先后有周、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隋代和唐代中期以前对于长安城多有修建,但唐代后期由于关中地区的经济衰退,漕运困难,长安城的地位开始下降。唐朝以后,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明显地向东迁移。
提问:为什么唐以后,中国统一王朝不再建都于今长安一带?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位蓝田人,看到家园今昔的变化,你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感想: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但过度的开发,却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维护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是我们每个现代化公民应尽的责任。
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然后提问:
哪些是好的变化,哪些是不好的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发生的变化,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的态度:1、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2、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出示名家名言,让学生再一次体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荀子曰:“人定胜天”。
孟子曰:“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展开想象,保护环境: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如果……那我们的地球将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想象,使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
小结: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我的收获。
被统治阶级
奴隶
文 字
工 艺
科 技
宗 教
标志古老文明的诞生
反映了人对自然、
对社会的认识
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古老的科学探索
宗教的奥秘
展示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
刻画符号(雏形)
无读音
有读音




四谛
沧桑巨变:蓝田人的今昔
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
让事实说话:一项环境变迁的调查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探究
文明的反思:有感于环境的变迁
通过分析、总结与反思,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假 如 有 条 件
提供资源、辅助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