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野蛮(第三教时)[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告别野蛮(第三教时)[下学期]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告别野蛮(第三教时)
课 时 教学 目 标 1.了解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一些地区盛行的宗教崇拜和宗教信仰状况。2.理解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3.掌握佛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创立地点,佛教的传播及路线。
教学设想 教师借助课件,采用阅读法、讨论法、分析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古代埃及人对“阿蒙神”的崇拜,佛教的创始人、创立时间、地点和传播;理解难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幻灯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要点,由此引入新课,并展示课题:告别野蛮――宗教的奥秘。新课学习教师出示反映古代宗教生活的图片,并提出问题:①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②你身边有与宗教有关的人、事、或物吗?鼓励学生自由回答,接着教师略作点评,对发言的学生给予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宗教的奥秘:1.古埃及的宗教⑴ 阿蒙神教师先展示幻灯片,指着图片上的人物问学生:①他是谁?②他在古代埃及有什么地位?③古代埃及人从一开始就都信奉他吗?④宗教在古代埃及社会生活中有什么地位?⑤与远古时候相比,埃及的宗教有什么变化?启发学生讨论回答,然后由教师点评小结,帮助学生明确:这个人物就是阿蒙神;阿蒙神逐渐成为王国的保护神;阿蒙神本是一个小部落的地方神明,随着该部落的地位的加强,信奉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宗教在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埃及文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变成“王国的保护神”,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⑵ 灵魂不灭教师展示幻灯片,指导学生读图及课文中说明图片的文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的内容,并说说图2-35与古代埃及的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在班上口头答题,接着教师点评小结,帮助学生明确:古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中关于灵魂的看法是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人死后要在阴间受到冥王奥里西斯的审判。这幅图就是这种宗教观念的反映。随后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古埃及宗教是人类原始时期的古老宗教,它的特点是以光怪陆离的动物神、人身兽首神、人形神以及二三百个大大小小的主神和地方神为崇拜的偶像。古埃及巍峨的金字塔、神秘的陵墓、绚丽多姿的壁画、长眠的木乃伊……那一件件文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物、一所所古迹无不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2.印度的佛教⑴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教师先让学生看“阅读卡”,接着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释迦牟尼的故事,让学生对释迦牟尼有更多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教师展示思考题:①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②释迦牟尼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③怎样才能消除痛苦?④你怎样看待释迦牟尼的这种说法?鼓励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评小结,帮助学生明确: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是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释迦牟尼认为人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有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消除痛苦;释迦牟尼的说法既不切合实际也不科学。⑵ 佛教的教义教师展示幻灯片,让学生看补充材料,接着出示思考题:①从以上材料可知,佛教的教义是什么?②为什么佛教要宣扬这个教义?③从材料中可知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吗?④你是如何理解佛教所宣扬的这种平等的?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小结,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明白佛教的教义,即宣扬“众生平等”。其教义简称四谛:一、一切皆空(苦谛);二、苦必有因(集谛);三、苦能灭寂(灭谛);四、灭寂有道(道谛);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是为了反对印度的等级制度,否定婆罗门教和神造种姓之说;佛教许给人们的只是虚幻的信佛得救的平等,实际上起了麻痹广大群众从事积极斗争的作用。⑶ 佛教的传播教师展示图2-37,指导学生描述佛教的传播和影响,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和补充,让学生明确佛教的传播有北传和南传两条路线,理解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佛教的传播,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印度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⑷ 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教师展示辩论题:佛教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组织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学生充分辩论后,教师再作点评和分析,并出示要点: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新课小结 教师鼓励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谈谈自己在本堂课中的感想与收获,随后教师小结,对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和《填图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