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杯水……》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一、教学设计<一>. 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2: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课标2-1: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课标2-4: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资源问题是PRED问题之一,资源短缺是反映我国基本国情的突出问题,它既是源于历史与地域关系问题,又是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既是国家和社会面对的挑战,又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切身感受。本课选取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水资源作为案例,以第二单元第3课中第三目“应对资源危机”的探究为母本,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取舍,并结合了第2课“我国的资源国情”这一目的部分相关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编排。通过三个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础上,探究原因,懂得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关注家乡、关注身边小事,使学生主动关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在个人生活中自觉地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本课重点:探究应对水资源危机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难点: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地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地理与社会知识,同时通过第二单元第1课和第2课的学习,对我国的资源形势已有所了解。本课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水资源案例,学生较为容易接受,并有利于整合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其他信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的参与程度高。同时由远及近,以小见大的整体结构能让学生较好的融入学习、探究的课堂氛围之中,对家乡水资源问题的设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分工明确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能尽量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三>. 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①整合学过的知识与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说明造成中国水危机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了解北方缺水与南方缺水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②联系生活实际,描述水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体会保护水资源的意义。③能够初步掌握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与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出应对水资源问题的措施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直观的实验教学、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资源的重要性,感受资源短缺的形势。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北方缺水的原因,探究解决家乡水问题的措施。进一步培养学生整合知识与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③通过联系身边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增强学生责任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进一步养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良好生活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崇尚节约”、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的观念。②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能够注意生活的细节,养成良好习惯,在个人生活中自觉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四>. 教学步骤设计课前准备:⑴CAI课件制作。⑵一杯清水,两个装满水的容积一样的废弃可乐瓶、洗手液、一支钢笔。⑶请每小组学生带一个计算器。⑷分好小组,并发放小组合作任务单。㈠.导入:实物导入,激发暇想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出示透明的一玻璃杯清水,提问:一杯清水可以用来做什么?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用法。设计目的:开门见山阐明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提问,让学生自然入课,并为下面课堂教学的开展作好铺垫。㈡.学习过程:情景1:北方之旅(设疑激趣,探根问源)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教师承转:让我们跟随一位记者到北方去看一看,一杯水在那儿能做什么?播放课件。 观看课件、思考,引发认知冲突。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记者的感受。提问:为什么北方如此缺水?提示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组织讨论。 小组讨论,填写任务单。3、教师和学生一起概括、总结,适时评价 小组交流4、同学们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记者? 生答:南水北调,退耕还林、还草。设计目的:通过一杯水的用途引发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与北方用水形势的差异与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整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概括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与整合知识的能力。情景2:走进山水衢州(角色互动,建言献策)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播放视频《衢州风光》。 提问:假如山水衢州没有优质的水会怎么样? 生列举:对旅游业、农业、工业、生活的影响。2、民意测试:你对家乡的水资源状况满意吗? 学生自主回答:满意或不满意,并列举理由。3、衢州水论坛:召开座谈会,请学生分组代表政府、企业、市民,从各自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家乡的水问题、发挥水优势?(组织讨论、进行交流,适时评价、总结,鼓励其他组提意见、看法) ①分组讨论:各自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采取的做法。②在小组交流中,对其他组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和建议。设计目的: 走进家乡,激发学生兴趣和对家乡的责任感,民意测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衢州水论坛的角色扮演与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对他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创设民主氛围,提高参与意识。情景3:身边的水(亲身体验,感受节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教师承转:说得好是否一定做得好呢?请两位学生上来洗手。说明洗手的要求(平时洗手和注意节约用水的洗手),并引导学生一起计算、拓展。 洗一洗,算一算。四个学生表演(还有两个代表“水龙头”),其化学生观察。然后计算差异。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唤起周围人们对节水的重视,要求设计一幅节水的宣传标语。 设计宣传标语。设计目的: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实践与计算,感受生活细节与节水的联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使学生对节水的认知与情感到达一个高潮。为学生精彩表现创造合适的氛围,从而突破难点。㈢.小结(以小见大,拓展提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教师问:一杯清水滴入一滴墨水,还有同学要喝吗?进一步拓展提升:其他资源和水资源一样,是极易破坏浪费、极难修复的,我们正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呼吁学生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就从一杯水做起,一滴水做起。 学生接受情感教学,升华情感,产生共鸣。2、组织学生自评互判。 进行自评互判。设计目的:用直观的演示引出本课的主题:关注资源危机,应对资源危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进一步升华学生感情,拓展提升课堂内容,与开头呼应,使课堂教学更具美感和完整性。通过自评互判,培养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他人的能力。<五>. 教学检测设计[见附件中的课后练习]二、课堂实录课前准备:⑴CAI课件制作。⑵一杯清水,两个装满水的容积一样的废弃可乐瓶、洗手液、一支钢笔。⑶请每小组学生带一个计算器。⑷分好小组,并发放小组合作任务单。导入:教师呈现透明的一玻璃杯清水,提问:一杯清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生:“解渴”、“洗手”、“刷牙”、“浇花”……师:现在我们就跟随一位记者到北方的一个乡村去看一看,看一看一杯水在那儿能做什么?㈡. 学习过程情景1:北方之旅播放课件:一位记者到西北的一个乡村访问,第二天起床时,把老乡一家人一个早上的全部生活用水 —— 一茶杯水,全都拿来刷牙了。师:这一杯水太珍贵了,让我们看看这一杯水是怎么来的吧,也许我们就能够理解这一杯水的价值了。播放视频《干旱》:北方山村人们前拥后挤拿着铁桶取水的镜头。师:同学们,通过这些图像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当地的事实,那就是这儿非常的——生答:缺水。师:但是究竟为什么这儿如此的缺水呢?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中国的北方如此缺水?(提示: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去分析。)小组交流。师:注意倾听,要取长补短,使自己小组的答案更完整、更准确。师小结概括北方缺水原因(课件展示)师:那位记者了解了这些,还是又愧疚又难过,同学们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他吗?让他缓解一下难过的情绪。生1:“南水北调工程已启动!”生2:“修建三北防护林,我国北方开始实行退耕还林、退林还牧。”生3:“北方开始大规模的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师:谢谢你们的好消息,记者带着半是欢喜半是忧的心情告别了祖国的北方,他的下一站是要到江南走一走,看一看水乡的水色山光。在这座江南的小城里,我们有幸请到了当地的市长作导游,好,让我们一块儿去看一看吧。情景2:走进山水衢州播放视频:衢州风光师:这是哪里啊?生:衢州。师:对,这是我们的家乡——衢州,假如山水衢州,没有了优质的水会怎样?生:“不漂亮了”、“生活不方便”、“农民种田受到影响”……师:是啊,会影响生活、生产、旅游业等经济的发展。可见,水对我们的家乡是如此的重要。我接下来要全权代理这位记者,对山水衢州的水搞一次调查,首先进行的民意测试。课件展示:民意测试——你对你家乡的水资源状况满意吗?生1:满意,因为我们这儿水源充足,不担心没有水喝。生2:不满意,因为衢江上总是漂着垃圾,许多人都把垃圾倒入河流。生3:不满意,还有工厂把污水排入河流。生4:不满意,我们这儿有时也停水,很不方便。师:能说具体点儿吗?什么时候停水?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生4:不下雨的时候,停电的时候。师:这就是说我们南方也会面临缺水,但我们的缺水主要是季节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师:同时,这个测试结果,让我非常惊讶,在号称山水衢州的家乡,居然说不满意的比例是那么高。有问题怎么办?——解决它。接下来,我要邀请有关人士召开一次座谈会,让我们一起走进衢州水论坛。课件展示:衢州水论坛师:这边是政府官员代表团,这边是衢州的商界精英——模范企业代表团,这一边是我们衢州的主力军——市民代表团。我们为了共同的问题走到了一起!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解决家乡的水问题、发挥家乡的水优势?现在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单:我们的选择是 (政府、企业、市民)我们的做法是小组交流。师:先请我们的领导发言。生1:我们的做法是:①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市民节水意识。②加强管理加强监督、加强检查,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③提高水价。生2:……师:其他代表团的代表对政府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生3:作为企业主,我们在引进先进的净化设备的时候,希望政府能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企业代表团学生笑声、掌声。)师:可以吗?生1:可以考虑。继续交流。师适时评价。生5:我们企业的做法是:①在企业内对职工进行教育,提高职工的环保意识、节源意识;②引进净化装置,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既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减少污染;③我们还愿意赞助一些大型的环保节水活动。我们没啥,就是有钱。掌声、笑声。生6:(略)师:接下来有请我们的市民代表发言,市民的素质才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素质,对吗?生7:①树立节源意识,从小事做起。②平时注意一水多用,重复用水,循环用水。③积极参加节水环保活动。④发现有浪费资源、破坏水环境的行为,积极举报。生8:(略)部分学生代表回答省略,师评价略。师:说得好!有这样英明的领导、开明的企业、聪明的市民,山水衢州的品牌一定能打响!生笑!情景3:身边的水师:但是,说得好是否一定做得好呢?现在——我要请两位同学上来洗手。两位学生上台演示,老师提醒:这一位是平时怎么洗就怎么洗,另一位是怎么节约怎么洗,但一定要洗干净。同时提醒另外两位“水龙头”:洗手的同学不示意关水龙头,别自动停水。洗一洗,算一算。(看清差距后,老师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计算)0.4公斤 × 5 × 50 × 24 × 365 = 876 吨| | | |[一天洗几次] [一个班几个人] [几个班] [一年的天数]师:这是我们一所学校一年当中仅凭洗手一项可省下的水,我们全市一共有所学校?我们全国有13亿人,我们每天不只洗手要用水……所以,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这个数字的惊人。但是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让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场点,向周围的人作一次宣传,请写下你们认为最响亮、最能打动人的标语。生讨论,写标语。生交流。生:水是生命之源,节约就在点滴之间! 我们选择的地点是洗手池旁。师:经典!(掌声)生:我们选择的是洗手间。 我们的标语是:关紧水龙头和提紧裤腰带一样重要!师:有创意!太棒了! (生掌声、笑声)生:地点:洗手池旁。 标语:请擦干水龙头的眼泪。师:精彩动人!……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一个好的念头,好的生活习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好结果。同样,一个不好的坏习惯,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坏结果。㈢. 结束语师拿起杯子,滴入一滴墨水。师:一杯清水可以解渴,但现在还有谁要喝吗?我能要回原来的那杯清水吗?生:可以蒸馏。师:是的,可以蒸馏,还以有更多的先进的方法。但那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我破坏它却只在弹指之间。同学们想过没有,如果受到污染的是一条河、一条江、一片海呢?水资源如此紧张,其它资源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森林减少、耕地减少,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减少。我们的环境和资源就象这杯水一样,极易破坏,却极难恢复。让我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应对资源危机,就从一杯水做起、一滴水做起。播放Flash《相生相惜,共享和谐》(下课铃响)师示意学生课后完成任务单,并上交。三、课后反思应该说,这堂课事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得到了实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教学设计环节直观、简洁、自然,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思绪,选取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创设生活化、有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二是课前准备充分,能够较好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尽量照顾到了每个学生;三是学生已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关方面的信息与生活经验,具备了较强的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一>成功之举:①开头和结尾直观、简洁、自然,既达到了激发暇想和以小见大、拓展提升的效果,还前后呼应,增添了课堂的整体美感。②走进山水衢州,衢州水论坛的设计,使学生角色互动,积极建言献策,回答的角度准,有见地、有创意,较好的突破了重点。③洗一洗,算一算之后,学生的宣传标语设计精彩纷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突破了本课难点,使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关注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二>败笔之处:①北方之旅环节中,视频《干旱》与前面北方一杯水的故事有重复,视频《干旱》显得多余。②可适当补充板书,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三>再教设计:①在北方之旅环节中,去掉视频《干旱》。②语言上注意衔接和及时评价,语气上要注意缓急。③补充板书,突出重点。课堂点评:1、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新颖有创意,教师摆脱了当前教学设计过多过度的依赖电教媒体,巧妙的引进了科学课程的直观演示实验理念,增强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的实效性、直观性。2、教学活动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特点,教学以一杯水始,以全国着眼,身边家乡着手,又以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收脚,近乎完美地实现了教与学、知与行、国与家、书本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3、学生学习热情高、感悟多、受益深,课堂教学中,“一杯水”导出了丰富的遐想,角色扮演激起了千层浪,“洗手活动”引出的感触,“一滴墨染黑一杯水”激起的感悟新,……同时,又自始自终不露痕迹地探究,和谐教学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学会了体验生活。当然,本次教学活动也有瑕疵,倘若能在知识结构、知识的广度上再加挖掘或提炼,或许会使教学活动更为完美。PAGE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