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上学期]

资源简介

课题 告别野蛮(第二课时)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认识目标: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又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2、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活动设计、电影录像片段。学生准备: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课前分组并讨论相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本课教学。
教与学过程
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分为四组,对相关问题进行抢答。1、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埃及的天文学成就中最有影响的是太阳历,而太阳历是古代埃及人民通过长期对尼罗河水涨落的细致观察,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制定的。2、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是谁发明的?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3、木乃伊是哪国人的发明? 古代埃及人。4、“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 是印度人。这个发明,因为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阿拉伯数字。5、了解太阳历。 一年365天,每月30天。现在使用的公历就是由太阳历发展而来的。[宗教的奥秘](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和宗教有关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进入宗教的学习。请同学们谈一谈和宗教有关的人、事或物?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对于一些错误或者过激的言词给予纠正。让同学们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教材,师生探究)1、看图回答,他是谁? 阿蒙神。2、他在古代埃及有什么地位?3、古代埃及人从开始就都信奉他吗?4、宗教在古代埃及社会生活中有什么地位?(观察教材42页图片,思考)1、请一位同学描述该图片?2、图上的内容和古代埃及的宗教有什么联系?3、金字塔、木乃伊和埃及宗教有什么关系吗?(欣赏埃及相关建筑图片,感受古老文明的伟大成就)(展示漫画)通过观察漫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并且对较为难理解宗教有所认识,可以引入到佛教的学习。(播放录像“佛教”)通过播放“佛教”的录像,学生可以对佛教的产生有更深的了解。避免枯燥的讲解。(师生探究)释加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 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2、他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3、怎样才可以消除痛苦?4、你怎样看待释加牟尼的这种看法?(活学活用)展示有关佛教的资料,分析相关的问题。1、从材料中判断,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为什么佛教要宣扬这个教义? 反对印度的等级制度,否定婆罗门教和神早种姓之说。3、材料中宣言的“众生平等”是真的平等吗?如何理解佛教宣扬的这种“平等”? 佛教给人们的只是虚幻的信佛得救的平等,实际上起了麻痹广大群众积极进行斗争的作用。佛教的教义对刹地利、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教师详细解释佛教的教义。(佛教的传播)教师提供图片,明确路线,让学生根据图中所示归纳佛教传播的路线。向西北传入中亚,向东南传入东南亚,向东北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课外延伸)思考:阿育王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佛教在印度得到很大发展,并且促使佛教向周边国家传播,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讨论;讨论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和作用?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1页课题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感悟,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址环境变迁的调查,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认识目标: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认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与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导入◆出示当地的新旧风貌 ( 1.JPG )对比照图 ( 2.JPG )图。提问:1、你知道照片拍的是什么地方吗?2、如果让你给这组照片加个标题,你看起个什么名字好呢?看图比较理解分析先从感官上给学生一个“沧桑巨变”印象,引出本课主题,为后面内容作铺垫。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出示原始人类遗址图 ( 3.JPG ),了解蓝田古人生活的区域。用“看图说话 ( 4.JPG )”的方式让学生描述图中蓝田人的家园和它们的生活。提问:“你认为蓝田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领会“沧桑巨变”的真正内涵。看图看书表演表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的。让事实说话◆此处在课前就作好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收集和整理反映社会变迁的资料或实例,并要求由小组派同学以各种形式整理、归纳调查成果。◆上课时请各组分别派代表进行交流。课前准备课上交流给学生充分时间准备,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创造能力,及培养他们搜集材料的能力。文明的反思◆交流后,分组归纳:1、在大家的调查中,有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变化?2、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3、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这些变化带来哪些后果?思考讨论通过对比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学生领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想象,保护环境:从正反两方面思考:“如果……那我们的地球将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想象,使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想象描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出示恩格斯的格言,让学生重新体会这句话,发表见解。◆ 以“如果……那么我们的地球将会……” ( 1.doc ),让学生展开想象,从内心中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自觉性。交流表述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改造自然的观点与人地和谐的观点有机统一起来。小结: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经过及对这节课的感想,说一句最想说的话作为本节课的小结。概括体验交流感受体验升华内涵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2页课题 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二课时)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
能力目标: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认识目标:通过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投影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与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 学 过 程教 学 意 图导入课件展示“金字塔等古代文明 ( 2-1.ppt )”激趣,揭示课题分化的社会1、学生想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图片2-1 ( 2-1.jpg ))提问:你能不能对这个世界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作一个评价呢?板书:古埃及的社会分化:统治阶层:王室、僧侣、贵族被统治阶层:自由民、奴隶2、展示“理发师的儿子 ( 2-2.jpg )”,提问:理发师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和官吏的女儿结婚?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3、学生阅读课本,说说我国商朝的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哪些人是被统治阶级?各阶层的人是怎样生活的?统治阶级:商王、贵族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阶级统治是抽象的概念,通过图片及资料,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社会分化,并由此能明白当时社会哪些人成为了统治阶级,哪些人成为了被统治阶级。军队与刑法各抒己见:在那个时期的国家里,国王为了维护王权还可以怎么办?1、出示商朝的甲骨文,猜猜这些是什么字?说明了什么?2、出示资料:图特摩斯三世的常备军;妇好的军队(资料2-1 ( 2-1.doc );图片2-5 ( 2-5.jpg )、2-6 ( 2-6.jpg )),提问:古代建立强大的军队是为了什么?3、学生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一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按照<汉谟拉比法典 ( 2-2.ppt )>的规定来裁定罪行。提问:①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② 古代国家为什么要制定严酷的刑法?通过猜字、模拟法庭活动再现历史,使学生参与,并产生自己的想法,老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处去思维。小结讨论:分化的阶级、刑罚的残酷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可为什么说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各种现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2页课题 告别野蛮(第一课时)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认识目标: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 讲述法 比较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与学过程
新课导入: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故事情境可采用七年级上级第110页“奇特的礼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1.口耳相传的语言有什么弊端? 2。采取何种方式可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一、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一)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材中的图2-23、2-24,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它们各自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二)文字产生的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教师小结:文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为了记忆和交流的需要,人们开始采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和标记来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这就是文字的雏形。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比刻画符号前进了一步,但两者都只是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无读音,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义,犹如记忆者设计的“暗号”和“密码”。图画文字是如何一步步地发展为象形文字的。(结合教材讲述)。(三)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可引导学生分组用列表的形式表述三种文字的区别:古老文字各自特点共同点发源地形成时间发明者构造特点书写材料都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都有读音,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象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人“画成其物”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楔形文字两河流域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笔画像楔子削尖的芦苇秆、骨棒作笔,在泥版上写字甲骨文黄河流域(殷墟)商朝中国商朝人“刻成其物”刻在龟甲、兽骨上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释疑,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帮助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重点讲清以下问题:这三种文字分别是古埃及人、苏美尔人、中国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记忆和交流的需要,各自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造的,是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因此,它们在形成时间、发源地、发明和使用者、文字的构造特点、书写材料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文字的产生使三地相继告别野蛮,进入了文明时代。(四)汉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正因为古老,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如最为流行的汉字起源说是“仓颉造字”。阅读“仓颉造字”,提问:1、文字哪底是由谁发明的?2、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中体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五)文字的作用——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1.促进记忆和交流。2.记录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好材料,文化的活化石 3.积累知识、传承文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二、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阅读资料,感受令人惊叹的世界古老文明。“金字塔维和几千年不倒?”分析金字塔千年不倒的原因,并才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的? 讲一讲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的建造者及其建造的原因?(欣赏青铜制品,小组合作探究)1、青铜器的加工制作过程?2、人类最先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青铜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3、你知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 通过这个青铜器,你能知道什么?司母戊鼎、显示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远古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文字的产生使人类告别了野蛮、走向了文明。
第1页课题 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一课时)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金字塔、九鼎等的资料分析,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能力目标:通过图、文资料,掌握早期城市的功能特征,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从而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
认识目标:通过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比较,认识和理解生产力发展在城市、国家的出现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早期社会的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
教学难点:理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教学准备 投影、相关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与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 学 意 图导入展现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风貌 ( 1-1.ppt )提问:现在的城市有哪些特征?有哪些功能?结合七年级的对于现代城市的了解,去学习早期国家的形成,从现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城市开始出现1、阅读课本和图册,完成下列任务:查一查:至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市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资料展现 ( 1-1.doc ))填一填:在古老的文明区出现了哪些早期城市?(展示地图 ( 1-2.ppt ))(板书:两河流域的城市——乌尔城 BC3500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摩亨佐达罗 古代中国——二里头遗址)写一写:这些古老的城市中都有哪些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有什么作用?参见课本P30:组成:城墙、宫殿、公共设施、街道、作坊、神庙等画一画:这些城市的布局是怎样的?说一说:你能描述一下在这些古老城市中不同人的生活状况吗?小组探究: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教师归纳:学生分析已有的图文资料,自主学习完成任务;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感知早期城市的面貌,感受当时的贫富分化。王权神圣1、提问:在古代城市中神庙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这说明了什么?2、展示资料 ( 1-3.ppt ):提问:①埃及的国王为什么叫做法老?②古代埃及的国王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③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3、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汉谟拉比为什么自称天神和地神的宠人?②禹划定的“九州”是什么?铸造“九鼎”意味着什么?③启是怎样加强巩固王权的?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以王位世袭代替禅让制。提供文物史料,让学生在思考分析中了解历史,体会当时神圣的王权。小结古今对比:1、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有什么异同?2、在当今还能用神权来统治社会吗?为什么?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面貌,这是与当时各方面的背景离不开的。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2页课题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的起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网络、书报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发现、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认识目标:图文配合,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闻名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河流域对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理解和领会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学生的课堂活动设计、一些实物模型、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学生准备: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资料、课前分组、课堂活动前的准备。
教学方法 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相关的问题,兼有讲授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与学过程
[课件引入新课] 教师可提前准备好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性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长城等图片或影视剪辑片。提问学生:你们是否了解这些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尼罗河的赠礼] 播放有关金字塔的考古科普活动纪实片,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神秘埃及文明的兴趣。知道学生阅读图2-----1,引导学生回忆七年即学过的气候类型,描述古代埃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干旱、少雨;尼罗河水长、水量大)[提供诗歌]准备埃及人民赞美尼罗河的诗篇,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的图片资料,思考:我们都知道河水泛滥会造成水灾,可为什么埃及人民却渴望尼罗河泛滥呢?相关答案:因为尼罗河定期泛滥,会带来大量的泥沙,洪水退后,泥沙沉积,形成厚厚的淤泥,为河谷耕地带来了理想的天然肥料。每当河水退后,埃及人就集体排干沼泽,开渠筑坝,兴修水利,在肥沃的土地上耕耘。尼罗河谷地区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古埃及也因为尼罗河而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所以有一种说法:“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课堂活动]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古埃及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年代尺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小组选派代表上前面来演示。最后教师给与总结。目的是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年代尺的内容。[才华展现]就有关埃及金字塔和木乃伊的问题,发表看法。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雕像中的法老被调成狮身?法老的头部为什么还装饰着蛇、鹰?(与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萌芽相联系)[新月形沃土:西亚文明的发祥地]展示地图,明确两河流域的位置,找同学到前边来指出来。讨论:1、两河流域成为世界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原因? 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角度来回答。 2、谈谈你对犹太人的了解?3、 引导学生对比图2----3新月沃地和现在的世界地图,提出问题:这一地区与当今世界上哪些热点地区问题有联系?并对比两图说说古今地理名称的变化。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将历史和当今世界热点地区与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列出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线索。教师讲解: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法典已经开始重视法律和人民的权利,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法典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公平性,也有不公平性。[提供相关资料,拓展知识]提供一些海湾战争的图片资料,用遭到破坏的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古代文明成就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的情感。[印度和恒河的哺育]通过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唐僧师徒四人到哪里取经吗?由此引出古代印度。对比古今印度的地图,辨别哪一幅图是古代印度,那一幅图是现代印度?通过这个活动,让同学们明确古今印度的地理范围是不同的。[请你当老师]请同学们分组介绍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出现。讨论:1、印度半岛的地形是怎样的? 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2、古代印度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优势在哪里?3、古代印度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佛教的传播、发达的商业贸易。[才华展现]请一名同学到前边,以年代尺的形式列出古代埃及的历史发展线索。公元前2500年,古代埃及出现城市国家。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6世纪,半岛逐渐统一。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过国王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再度分裂。师生分析资料,加深对印度历史的了解。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古代中型制度)[学生活动]1、每一组选派一名代表,分别代表四个种姓中的一个,分别说清楚自己代表的种姓代表的阶层是谁,掌管哪些权利。2、小品表演:阅读卡中的内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的感性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黄河和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对黄河、长江的具体位置由整体的认识,认识到这些地区森林茂密、气候湿润。观察地形图,思考长江、黄河流域有哪些主要文化遗址?讨论:黄河、长江流域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动脑筋]1、黄河、长江流域有哪些重要遗址?2、中国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当回考古学家]1、图 2----6的玉器上有什么图案?这个玉器反映了什么?2、图2-----7的遗址是做什么用的 祭坛。3、图2---6、2----7、2----8三个文物从出土地点上看,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大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活动]参考答案:这一时期已经从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过渡;农业上已经进入了犁耕时代。[自我测评参考大案]1、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文明古国地域年代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000年古巴比伦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约公元前18世纪古印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约公元前2070年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填充图册第5页。综合探究第8页练习四。
教学反思
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