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集[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集[上学期]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二课 第二课时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欧洲中世纪封建庄园的基本概况,感受农奴的生活和地位,进一步全面认识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更加感受到当今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
能力目标: 提高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会尊重并吸收他人有益的思想观点。
认识目标: 通过分析有关资料,描述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农奴的地位,了解城市的兴起和行会制度的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领主的庄园
教学难点: 城市的兴起及行会制度
教学准备 ①准备有关资料(图片)②排演讲堂情景剧
教学方法
教与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上一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神游了中世纪欧洲的几个封建王国。今天,我们进一步深入到这些王国的乡村和城市,去感受当时当地的庄园生活和城市风情。二、新知探究(一)领主的庄园1.学生表演课堂情景剧《农奴的一天》剧中人物:领主:一家三口;农奴:男女老幼若干;剧情:反映中世纪封建庄园里农奴的悲惨生活;配旁白:介绍剧情2.学生通过观看课堂情景剧《农奴的一天》讨论:①剧中有哪些人物?②通过剧情的介绍,你了解到庄园里有哪些建筑?③剧中反映了领主和农奴的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场景?④那位18岁的农奴最后结婚了吗?为什么?⑤那位死去的农奴只有几岁?为什么?⑥那位25岁的农奴他耕种的土地是怎么来的?他收获的粮食归谁所有?⑦庄园里的常用品怎么来的?在学生观看课堂情景剧和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放飞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中世纪欧洲庄园生活想象图,请两位爱好美术的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余同学画在纸上。在学生画好后,教师简单点评,并展示《封建制下的庄园生活图 ( file: / / / E:\\小潘\\电子备课教案\\八上\\第三单元\\素材\\第三单元第二课《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171111704000200\\slmFqq.jpg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1.学生阅读P59第三自然段及阅读卡有关内容;2.教师发补充资料,学生参阅;3.思维训练场。小组讨论:①中世纪欧洲城市复苏和兴起的原因是什么?②为什么城市对农奴有极大的吸引力?③欧洲中世纪兴起的城市主要有哪些?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展示中世纪巴黎 ( file: / / / E:\\小潘\\电子备课教案\\八上\\第三单元\\素材\\第三单元第二课《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171111704000200\\bl.jpg )、伦敦 ( file: / / / E:\\小潘\\电子备课教案\\八上\\第三单元\\素材\\第三单元第二课《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171111704000200\\yg.jpg )、威尼斯 ( file: / / / E:\\小潘\\电子备课教案\\八上\\第三单元\\素材\\第三单元第二课《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171111704000200\\wns.jpg )图。4.看图说话: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巴黎一角 ( file: / / / E:\\小潘\\电子备课教案\\八上\\第三单元\\素材\\第三单元第二课《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171111704000200\\slmE1.jpg )》,仔细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按图编成一则小故事,四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上来,哪一组讲得最生动,最有创意?(三)行会制度1.教师发有关行会制度的补充资料2.分组讨论:①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建立行会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对象是谁?②行会制度在初期和后期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3.智力对对碰:指导学生看P60图3—25“行会徽章 ( file: / / / E:\\小潘\\电子备课教案\\八上\\第三单元\\素材\\第三单元第二课《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171111704000200\\slmE2.jpg )”,分四组竞赛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哪些行会的徽章?看哪一组猜对的多。三、课堂回顾这一堂课,我们一起游历了中世纪欧洲的乡村和城市,我们又增长了哪些知识?四、课外拓展与延伸建议:①去图书馆借阅有关反映中世纪欧洲题材的小说;②上网查阅有关中世纪欧洲的资料,开宽视野。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2页课题 西方文化之根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民之情,使学生认识“劳动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到所有古代的文化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认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罗马法、自然科学、人文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欧洲文化成就的广大人民创造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朗读寓言故事《农夫与蛇》片段,提问学生这则故事选自哪里?(《伊索寓言》)由此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 哲学读图3-11《雅典学院》 ( Pict0245.JPG )请结合史实对在幅油画中的某一场景做合理的想象。这幅油画反映出古代希腊人的什么特征?画中的学者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归纳:(1)略(2)反映了古希腊人对智慧充满热爱并勤于思考、自由论辩的特征。(3)略2、古希腊科学、人文与艺术成就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创造出许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成就,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成为西方近代科学的源头。组织学生读图3-12 ( Pict0246.JPG )、13 ( Pict0247.JPG )、14 ( Pict0248.JPG )并思考以下问题图3-12的人在做什么?这个机械运用了什么原理?从图3-13 中的剧场结构、背景、演员、面具中反映出哪些信息?谈一谈图3-14 反映的文化。归纳(1)提水。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明的提水器运用了螺旋和斜面原理设计而成。(2)古希腊时期已经出现了戏剧,剧场设计奠定了今天剧场的雏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古希腊成为欧洲的戏剧之乡。(3)反映了古希腊的历史成就。希罗多德有西方“历史之父”之称,其代表作是《希波战争史》。3、《十二铜表法》说一说:《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及罗马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归纳: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人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4、古罗马建筑仔细观察图3-15 ( Pict0249.JPG )并阅读《古罗马建筑略影》说一说:(1)古罗马建筑类型有哪些?归纳:宗教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道路工程建筑(2)“条条大陆通罗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来历的什么?归纳:原说古罗马交通十分便利,现在也有人形容做人、做事要有变通、应变能力,以不变万变。其来历是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为巩固统治,修建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对后世影响很大。观察比较两组图片 ( 51.JPG ),说一说:今天的建筑与古希腊、罗马建筑有什么相似之处。归纳:略(三)课堂小结 自然科学 西方文化之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人文科学 ——对后世的影响 艺术 (四)课外拓展与延伸2004年举行了雅典奥运会,请你查阅资料简要说明雅典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主旨。在课外请你根据你的理解另外设计一枚会徽。并说出你自己的想法。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2页课题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和辨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理解宗教景观的象征意义;
认识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同学们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吗?你生活的城市或乡村有没有三大宗教的建筑,你见过哪一种?由此导入新课。(二)、新授:文化景观、宗教景观及人类文化的特点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什么是文化景观?2)、什么是宗教文化景观?(展示宗教文化景观图片1 ( fx.jpg )、图片2 ( ls00100014.jpg )、图片3 ( dbft.jpg )、图片4 ( wenlai.bmp ))3)、人类文化的特点?从宗教景观入手,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读图3-33 ( ydft.jpg )、34 ( rbfs.jpg )、35 ( zgfs.jpg )提问:同样是佛教建筑,它们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说明了什么?差异比较突出的体现在造型上:印度佛塔 ( shjmngsh_zht_d.jpg )的造型为半球形(展示多宝佛塔 ( dbft.jpg )、西双版纳佛塔 ( xsbn.jpg )加以比较),中国和日本的佛寺均为大屋顶建筑。日本的佛教虽是从中国传入,但两国的佛寺造型都参照了当地宫室和民宅建筑。(展示日本民居 ( rbfg-15.jpg )、中国佛寺 ( 3.jpg )、故宫 ( gg.jpg )图加以比较)2)、三种宗教的建筑差异读图3-36 ( tzjt.jpg )、37 ( fjsm.jpg )、38 ( qzs.jpg ),分析三座宗教建筑的差别。提问:①、从功能上看,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②、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过渡:除了建筑风格上的差异之外,其他宗教景观也能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3)、读图3-39 ( 339.jpg )、40 ( 340.jpg )、41 ( 341.jpg ),说明它们在布局上的差别及形成这些差别的原因。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说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以上辨别、分析、讨论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宗教景观的差异,同一种宗教景观的演化,认识到文化景观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建筑、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和浓缩。我们也来试一试知识拓展:开展探究活动的几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交代方法收集整理交流探讨成果展示交流点评举办展览时间:2个星期。主题: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作业:2星期后交调查报告一份。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2页课题 从共和国到大帝国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体验与学习,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突出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罗马的民族特性,版图的扩张,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原因以及帝国发展的脉络。
认识目标:通过探究,让学生从多种途径寻找、提取历史信息,了解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历程和基本社会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历程和基本社会特征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与学过程
谚语导入:“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本堂课和同学们共同追溯古罗马辉煌的历史。新授:师:读图1 ( Pict0251.JPG )(古代罗马)了解罗马兴起的地理位置:生:公元前700年左右,以亚平宁半岛中部的罗马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师:罗马兴起后,经过两百多年的“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奴隶制共和国。读图2 ( Pict0255.JPG )(肩扛“法西斯”的扈从)思考罗马共和国是如何治理的?生:由奴隶主贵族选出的执政官处理政事,执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出行时有12名随从,肩上扛着棍束和斧头,表示拥有杀人和笞人的权力,叫做法西斯。师:(知识迁移)法西斯现在的含义是什么?生: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师:读图3 ( Pict0252.JPG ),(罗马龟甲阵)4 ( Pict0256.JPG )(行进中的罗马军队)小组探讨这两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具体表现如何?生:罗马人具有尚武精神,表现1、军团编制组织严密;2、兵种齐全;3、对孩子的教育注重道德品质的磨练和身体的训练。师:正因如此,罗马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读图5 ( Pict0258.JPG )(2世纪的罗马帝国)思考罗马成为一个地垮欧亚非三大洲大帝国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生:主要依靠强大的军队,罗马军队实行公民兵制,军队的良好组织的兵种齐全程度,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敌人无法与其匹敌;;罗马公民以城邦利益至上,怀着宗教奉献精神,意志坚定,作战勇敢,这些都是古罗马人取胜的重要条件。师:如此广大的版图,原来的共和体制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吗?生:不能,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即帝制师:读图6 ( Pict0257.JPG )(屋大维像)罗马帝国是谁建立的呢?他曾获得什么称号?生: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元首,实际上大权独揽,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曾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师:读图7 ( Pict0254.JPG )(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阅读课文,图文结合,了解罗马帝国的兴衰历程生: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3世纪,陷入全面危机,后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师: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四)小结:古代罗马发展的历史脉络:王政时代 ——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1页课题 第三单元第一课 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了解古希腊两个重要的城邦国家——雅典和斯巴达各自的发展特色。
认识目标:了解早期爱琴文明的成就,认识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欧洲文明的起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与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孕育了古老的亚非文明,那么欧洲文明又起于何时?源于何地?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欧洲文明的起源爱琴文明与古希腊文明。教学新课出示《古代希腊图》。 ( 2.jpg )希腊位于地中海地区,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今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一带,欧洲文明就发源于此。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上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市国家,这些国家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王宫,如著名的米诺斯王宫,相传是由一个名叫米诺斯的国王建造的。出示《米诺斯王宫复原图》 ( 1.jpg ),这是一座宏伟的王宫,宫内廊道迂回,厅室交错,进入这座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后,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出口,所以古希腊人称之为“迷宫”。米诺斯王宫的辉煌建筑证明,早在4000年前左右,这里已经出现了人类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迈锡尼城也出现了高大的城堡,城门“狮子门”由巨石砌成,一对石雕雄狮相对而立,气势威武,国王的宫殿居高临下地建在卫城最高处的小山上。出示《迈锡尼城狮子门图》。 ( 6.jpg )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为中心的爱琴文明历时约800年,成为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公元前8世纪开始,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出现在小亚细亚西海岸和希腊各地,它们在历史上被称为城邦。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教师指图找到雅典和斯巴达的地理位置。雅典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经济上,雅典濒临爱琴海,海上贸易使城邦繁荣起来,政治上,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制达到极盛。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城邦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结构。雅典的民主宣扬全体公民共享政治权利和义务,为了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雅典人还发明了陶片放逐法。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示“陶片放逐法”的图片和阅读卡 ( 4.jpg )。斯巴达是希腊的另一个大城邦,斯巴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雅典差别很大。经济上,斯巴达主要依靠农业,军事上实行严格的社会军事生活。男孩在7岁时就被送入少年儿童营,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20岁时正式成为军人,服兵役直至60岁,斯巴达通过采用这种制度增强了军事实力,成为全希腊文明的军事霸国。斯巴达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远比雅典人逊色,斯巴达人不善言辞,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象雅典人那样才华横溢的雄辩家。出示《斯巴达女孩图》 ( 5.jpg ),指出斯巴达女孩也要练习跑步、投矛等,以便将来成为强壮的母亲。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与雅典等城邦联合抗击波斯军队的入侵,获得胜利。后来斯巴达与雅典为争夺全希腊霸权展开了长期战争,最后雅典战败。公元前4世纪后,斯巴达逐渐衰落。小结巩固教师强调下列两点: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欧洲文明的起源。雅典和斯巴达是古希腊的两个重要城邦,它们的发展各有特色。
作业布置 练习作业:欧洲文明与亚非文明的起源有何不同?评价雅典、斯巴达的不同社会发展道路。
教学反思
第2页课题 第二课 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第一课时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本给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等的阅读利用,培养学生利用图片等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学习有效的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善于与同学交流以及尊重并吸收他人有益的观点等思想品质。
认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阅读、教师提供的补充阅读资料及课本提供的资料和图片,了解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并归纳它们的特点;了解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它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说明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归纳出欧洲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特点。说明基督教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做课前调查,了解学生读本课的内容是否有所了解,了解他们的了解程度,以及感兴趣的问题2.利用网络和其他备课资料,收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信息。精选后让学生预习时阅读。3.与同一年纪的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备课、上课想法心得。4.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为了使整堂课的教学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让学生学得更生动、主动,本课宜采用故事导入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让比较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更形象具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的阅读讨论、问题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教与学过程
【新课导入】几种设想第一种:第一步:用PowerPoint显示第一课标题: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提问】请学生回忆一下第一课都学了些什么内容?启发学生理出第一课学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已学的内容),并由此导入第二课。第二步: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二课第一、二目的内容【提问】你有什么好的教学建议吗?由此导入第二课。第二种:先复习上节课有关罗马帝国的历史,提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谁还记得它是在哪一年被哪一个外来民族推翻的?”(476年,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那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日耳曼人有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他们的情况怎样?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是最强大的一个。)第三种:教师可展示5世纪末的欧洲地图,让学生找出法兰克王国的具体位置,通过要弄清它与今天法国的关系,引入新课。第四种:故事导入法。向学生讲述上帝造人的故事,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知道基督教吗?你想更深入的了解基督教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容,由此导入新课【学与教的过程】第一目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1.日耳曼人建立的主要国家——法兰克王国显示地图《6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学生根据地图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国家,其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法兰克王国。2.教皇为查理加冕可组织学生观察有关8世纪末查理曼帝国的版图,了解其地域范围以及书本上《查理大帝加冕图》和补充图《教皇为查理加冕图》,同时可以讲述教皇为查理加冕的故事,然后可提出如下问题:(也可以在讲完基督教后再来回答这些问题)○查理── 这位几乎统治整个西欧的国王,为什么要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教皇为查理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引导学生从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来分析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西欧封建制度和农奴制的形成引导学生借助阅读卡和图3-20,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农民的身份变成了农奴身份?(农民是因无以为生,才将土地交给封建主,变成封建依附农奴的。)○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这种关系对西欧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综合探究活动]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在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4.查理曼帝国的分裂和英吉利王国的形成由学生自学讲述讲述故事《诺亚方舟》,然后引出第二目的内容第二目 基督教盛行西欧1.基督教的产生阅读课外补充图《耶稣》和《耶稣受难》图,并利用地图来说明基督教产生的背景,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事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2. 基督教教会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联系基督教产生背景,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它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综合探究活动]教皇为什么要给查理大帝加冕?查理大帝又为什么要接受教皇对他的加冕?在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巩固自身统治,需要加强与教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于是,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帝。查理称帝不仅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西欧新兴封建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并与罗马教会联手共同统治西欧。)阅读图3-21,请说说这张图的反映了什么问题?(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声言他们掌握着拯救信徒灵魂的钥匙,要求信徒服从教会并听从教会的教导。而广大劳动群众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生活在教会制造的各种宗教的氛围之中。图3-22是一幅15世纪的绘画,反映了教会对信徒的思想控制和影响。画中描述了教堂内举行弥撒的情景,传教士正在布道,信徒们虔诚地跪在地上聆听,期待获得来世的永生。)小结及活动【欣赏】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古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基督教等大量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小结】在此请学生自我总结,然后选请一位学生做代表发言【活动】假如,你是当时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你会不会接受教皇对你的加冕?
作业布置 【课外作业】课外收集资料,说说基督教在现在对人们还有无影响?
教学反思
第1页课题 第三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根据资料描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贡献、影响和作用,感受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
认识目标:通过阅读、收集资料,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形成、特点及阿拉伯帝国的历史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伊斯兰文明的形成、特点      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贡献、影响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      2、阿拉伯文化具有伟大成就的原因
教学准备 有关伊斯兰教的图片、阿拉伯半岛地图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姿多彩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世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阿拉伯文化具有伟大成就的原因。
教与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活动一】提示学生是否还记得世界第一大半岛是哪一个,然后出示阿拉伯半岛地图【提问】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如何?(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总结】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的西部,气候炎热干燥,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中间只有少数的绿洲【提问】在这样一个气候恶劣的地方,居住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的图片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阿拉伯半岛的人文情况和民族风情。出示阿拉伯半岛的妇女、小孩和伊拉克战争、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面用阿拉伯文写有:“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清真寺、古兰经、天房的图片 (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总结】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是阿拉伯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妇女的地位比较低,穿着较为保守,阿拉伯人善于航海、经商,如有著名的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此外,他们还有著名的文学故事《一千零一夜》。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的阿拉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二、新课教学【板书】一、伊斯兰教的创始与阿拉伯帝国【活动二】出示阿拉伯半岛地图和装帧精美的《古兰经》图片,要求学生研读课文,然后说说伊期兰教在阿拉伯人中的地位如何?它是被谁,怎样一点一点创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又是怎么出现的?(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补充有关穆罕默得创立的知识:如他长期在也门到叙利亚之间的商路上经商,十分熟悉犹太教、基督教和半岛的原始宗教等)【教师总结】【板书】1、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得          2、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发展:麦加传教(610年)--出走麦地那(622年)  --四处征战,统一阿拉伯【活动三】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人们会相信穆罕默得,并且愿意支持他的宗教?(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总结】首先是穆罕默得宣称是受了神的启示,这在敬畏神灵的时代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其次是号召人们放弃多神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有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再次是他宣扬把富人的部分财富分给穷人,吸引了不富裕的普通人。【活动四】请学生研读课文,了解阿拉伯帝国建立的时间和繁荣的表现。出示阿拉伯帝国地图,要求学生说出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版图的四至点,明确它是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它的首都巴格达是当时最大的城市【板书】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发展和繁荣【承转】阿拉伯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从半岛的一个小国一变而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版图的扩大使阿拉伯人的足迹也随之遍布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则更使得阿拉伯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伊斯兰文明。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活动五】要求学生研读课文,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说出阿拉伯人的主要成就。(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总结】【板书】1、阿拉伯人促成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2、阿拉伯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3、阿拉伯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4、阿拉伯人的文学作品也一直为世人称道【活动六】教师提问:穆罕默得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总结】这句话说明了阿拉伯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正因为如此,阿拉伯人才能对外来文化具有宽大的胸怀,他们吸收外来文化,融合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中国以用东方国家的文化,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活动七】教师出示部分清真寺的建筑图片,结合教材3-29的图片,要求学生讨论并分析各地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有什么异同?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教师总结】清真寺的建筑都具有圆拱顶、拱门和光塔等结构,但不同地区的建筑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课本右图的光塔是柱形的,而左图的则是楼阁形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伊斯兰文明传到世界各地,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活动八】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书本63页的图3-30和图3-31,了解阿拉伯人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活动九】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知的阿拉伯文学故事。要求用简洁的文字,生动地把故事表述出来,并说说这些故事有什么寓意。(用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阿拉伯文化印象)三、新课小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再现教学提纲●教学提纲一、伊斯兰教的创始与阿拉伯帝国1、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得2、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发展:麦加传教(610年)--出走麦地那(622年)--四处征战,统一阿拉伯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发展和繁荣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1、阿拉伯人促成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2、阿拉伯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3、阿拉伯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4、阿拉伯人的文学作品也一直为世人称道●问题研讨1、在阿拉伯帝国之前,还有哪些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2、你能否找到本地清真寺的图片,看看它们在建筑风格上有哪些共同特点。3、填表世界三大宗教创立时间创始人主要区域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