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教案集[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教案集[下学期]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教材还运用一些图片,再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情景。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
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3. 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读第五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中在单元篇章页的文字和图片中发现的信息。如:左图为新航路开辟时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图为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图为拿破仑骑在战马上的英姿。教师再提纲挈领地从全球的视野整体把握14~18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兴起于欧洲,包括物质文明的“工商业的兴起”、精神文明的“冲破思想的牢笼”、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政治文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中国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课题“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是哪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到14世纪,首先从西欧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时代的探索阶段。这种探索是从工商业的兴起开始的)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二、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转变
●比一比:
1、手工作坊主自己纺线织布,家里人帮忙;人手不够的时候,还会收一名学徒,或者请两名妇女来帮忙。
2、手工工场阶段,买了200架织机,雇佣1000多名工人,按日付给工人工资,自己不再亲自参加生产,集中精力管理生产和销售产品。
3、结合P4图5-1和5-2与材料说说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相比有哪些区别?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所有者
劳动者
生产方式
①手工作坊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场的工人是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找一找: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上百人,排列成长行,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纱绩辛且勤……户外又一室,贫儿一百五,列坐捡细毛。……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
从以上这首歌谣中,你能发现手工工场哪些特点?
三、手工工场的特点(分工合作)
1、规模大、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
3、同时期中国的手工工场
●说一说:读P5图5-3假如你是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制作工场的一个工人,请你向大家介绍瓷器制作的过程。听了工人的介绍后,你有什么感想?
2、生产工人多、分工具体、场地较大
●比一比
把班级同学分两大组尝试做一件同样的手工,一组同学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工作的效率高。
四、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的促进
说一说:读书P5-6的文字、阅读卡及图表,说一说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有哪些促进作用。
五、西欧还是农业社会
辨一辨
你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了吗?为什么?
小结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六、课堂小结:
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要注意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
2.课后自我测评
八、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作业
必做题:《作业本》P1-4页的第1、2、3、4、5、7、9、10、12、13题。
选做题:《作业本》P1-4页的14、15题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商人的地位变了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 分析富格尔家族来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
2 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利商政策,理解利商政策的影响。
3 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4 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手工工场主和手工工场工人。
●结构分析
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温故上一节我们学习的手工工场的产生、作用。提问: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当时社会有哪些变化?
二、 新课
1、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商人、贵族、农民;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分析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发生的变化,进行全班交流。)
2、探究:从富格尔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
(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3、探究:找出伊利莎白女王采取的利商政策。提问:假如你是当时英国一位商人,你对女王的措施抱何种态度,为什么?
(利商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你觉得你们地位的改变对社会发展有作用吗?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4、活动:指导学生看阅读卡“没落的贵族”,说说贵族阶层发生的变化。
5、拓展:哥伦布和莎士比亚都生活在15、16世纪的欧洲,他们关于金钱,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哥伦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的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莎士比亚: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癫痫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
看过两个人的话后,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 哥伦布和莎士比亚对金子的态度是一样的吗?是褒还是贬?
§ 你认为“金子”在那个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那个社会,从国家到个人,都追求“金子”,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6、 小结:(联系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探究分析
1、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生产力变化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2、商人的地位变了:      生产关系变化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3、活动:阅读民谣,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商人地位高,经济实力强;工人创财富,生活苦不堪;早晚有一日,要把身来翻!)
4、探究:手工工场出现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革)
5、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随着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
四、板书设计: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五、布置作业:
1.作业本第1-4页的第6、8、10、11、12、16题。
2.课堂上做第12、16题并作讲解。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一课时)  文艺复兴 
课题 文艺复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文艺作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2、结合图文资料,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现在资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3、通过文字和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悟。
教材分析 重点 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难点 人文精神的内涵
准备 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导入 问题式导入:你不记得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吗 (基督教的神权思想占统治)你还记得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封建庄园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这种思想统治下的欧洲有生机吗 为什么 (没有生机,要求人们服从“上帝”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没有人的个性与需要。)新课教学引出文艺复兴及其定义。对定义进行一定的分析: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学生阅读教材并找出主要代表及作品1、意大利——达·芬奇——最完美的代表人物——《蒙娜丽莎》(其间展示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图片)思考:对比图5-9和图《蒙娜丽莎》,你觉得人物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两幅图的人物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中世纪镶嵌画上人物神情木然,反映了人们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而《蒙娜丽莎》中的妇女神态自然,口角含着一丝微笑,恬静之中带有隐约的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2、英国——莎士比亚——剧作家——《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展示文字材料,并阅读。材料:哈姆雷特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思考:哈姆雷特的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与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理性与智慧的褒扬。)思考:通过哈姆雷特的话和图5-9与图5-10的人物表情的对比,你认为什么是文艺复兴中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由此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文艺复兴实质:这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强调人性的解放。展示恩格斯的话,进一步理解其实质。恩格斯说: 这是一次人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反映的主题与文艺复兴类似的文学作品,例如《牡丹亭》。简介《牡丹亭》并播放视频。指出并思考:以《牡丹亭》所表达的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你能再例举类似的一二部作品吗?(明代冯梦龙编纂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写“三言”是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又如凌?初的二拍(《初刘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一些爱情故事,都反映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宣扬人性,肯定人们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本课小结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在思想上反对教会神权而采取的一场运动,它的实质就是通过文艺创作,来要求尊重人,尊重人的需要,要求人的个性解放。而中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也有着与其类似的思想主题。
课堂最佳奖 二(5)
二(6)
二(8)
课后反思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4 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上一课时内容的延续,本课题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本课时的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产生的冲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辨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的图片和史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闪亮登场 活动设计,展示图像5-18、19、20、17、16(要求最后一个必须是培根)等其他当时科学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总体上对当时近代科学家的认识,认识他们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成功引入本课课题
提问:猜猜看他们都是谁?并用一句话说出他们的最大贡献。
新课教学
思维碰撞 组织学生结合书本资料就“知识就是力量”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以点带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总结:第一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地位;第二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第一种观点是人们从畏惧大自然的年代中觉醒,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就其产生的时代来说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随着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类滥用自己的知识,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灵带来诸多的灾难,由此人们开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人物追忆 展示资料或播放科教片,让学生比较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鲁诺的思想,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总结:人类的科学探索是顺序渐进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有时要以生命为代价的。尽管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凶残迫害,但真理是压不垮的。
疑难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们给哥白尼的学说以很高的评价,这是为什么?从中突破难点。
承转:哥白尼的日心说传播开来,引起更多科学家认真的思考,带动了更多科学巨人的出现。牛顿就是在哥白尼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下面请听关于牛顿的故事。(牛顿故事见教学设计)一学生讲故事
提问:同学们,牛顿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什么?
总结: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牛顿
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说说近代科学的作用?
风采展示 任选上述一人,为他设计一张名片。
总结升华:人类的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科学家每一次发现、每取得一个进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科学家的那种执著、认真、坚持不懈、追求真理、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像哥白尼、布鲁诺、牛顿那样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人类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课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第三课时)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
课程标准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 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材分析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主要是讲新航路开辟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一些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野蛮屠杀当地居民,掠夺土地和财富。具体表现为对财富的疯狂掠夺,以及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毁灭印第安人之后,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给非洲造成惨重的损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出事例说明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了解,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观察问题和讨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欧洲一些国家的殖民扩张史和认识亚、非、拉美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用历史的眼光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表现
教学难点 客观、辨证地把握新航路开辟对14—16世纪世界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
搜集黑人明星等相关材料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新航路的正面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一下新航路开辟的负面影响。(直接点题,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其中。)
新课教学
活动:展示美洲地图
提问:这一大洲的土著居民是谁?属于什么人种?而现在为什么成为所在国家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文明是怎样遭到毁灭的?(问题逐个出现)
活动:教师展示搜集的介绍印第安文明的材料,结合书本内容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疯狂地掠夺土地和财富,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最后造成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了解的哥伦布的有关情况,评价哥伦布。
(引导学生以全面的观点,从整体上去评价历史事件,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使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毁灭,而美国等“移民国家”因此形成并发展。)
叙述:提示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要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分析,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活动:展示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 乔丹图片。相公问题:
【】他属于什么人种?
【】是哪个大洲、哪个国家的运动员?
【】你还能说出黑色人种的佼佼者吗?
【】他们的故乡都在哪个大洲?
提问:迈克尔 乔丹故乡在非洲,那么他们的先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呢?
阅读:书本有关奴隶贸易的介绍,教师提供的资料
承转:欧洲一些殖民国家在亚、非、拉美地区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进行罪恶的奴隶买卖,结果怎么样?
活动;新航路开辟后负面作用的结果。(讨论、资料展示)
1. 殖民扩张
国家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法国 英国
主要扩张对象 非洲和亚洲 中南美洲、亚洲 亚洲 北美、印度东海岸 印度、北美、
这些欧洲国家一个个相继变成殖民帝国。
2. 历史见证
官方语言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英语
秘鲁、厄瓜多尔、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哥伦比亚等 安哥拉、莫桑比克、巴西 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南非
提问:这些殖民掠夺和扩张给广大亚、非、拉地区所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呢?(造成了广大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讨论:新航路的开辟到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课堂小结
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加强了全球的联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欧洲一些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和罪恶的黑奴贩卖,形成了殖民帝国,同时也造成广大亚、非、拉地区长期贫困和落后。所以我们对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应以辨证、全面的观点加以认识。
第三课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第一课时 发现新大陆
●课程标准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 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
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去分析问题。
2、了解哥伦布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3、分析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
欧洲人是怎样认为的?后来又怎样从行动上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来说,由于他们活动的范围有限,只是从附近的乡村到城镇而已,所以许多人相信地球是扁的,如果船只航行太远,可能会从地球的边缘掉下去。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而新航路的开辟则证实了这一学说。)
二、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活动:阅读教材,了解《马可.波罗游记》对当时欧洲人的影响
(阅读以下三个材料)
材料一: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中写到:“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二: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瓷器等,以及部分未加工或半成品的药材和实物,如糖,尤其是香料……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归纳出发现新大陆的原因吗?你还知道哪些原因?
(西欧国家欲到东方寻找财富;想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
奥斯曼土耳其妨碍东西方贸易。)
三、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航海家,具备哪些条件你才会去呢?
你觉得当时的西欧已经具备这些条件了吗?
(地图绘制的改进、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针已由中国传入;多桅轻快帆船的设计。)
四、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活动:阅读〈美洲的由来〉,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和作用。
探究:让学生课前收集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探险资料和图片,了解这些航海家的航海历程,问:你觉得假如当时派你去长途探险,你还会去吗?为什么?
活动:制作开辟新航路的简表
时间 1487-1488年 1492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人物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国别 葡萄牙 意大利 葡萄牙 葡萄牙
航线 西欧-好望角 西欧-美洲 西欧-好望角-印度 环球航行
支持者 葡萄牙 西班牙 葡萄牙 西班牙
问:从这张表中你看出哪些特点?
为什么葡萄牙与西班牙会走在探险的前列?
(1.两国都是靠大西洋的有利位置,先天倾向于海外发展。
2. 两国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
3.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
4.两国都有一批敢于探险的航海家。)
五、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活动:比较图5-32和5-33,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历史意义?
(见参考书P35页和书本P21页)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经过和影响,使我们知道了新航路的开辟是新兴资产阶级为求得自身发展的重大活动0之一。新航路的开辟既加强了全球的联系,也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灾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板书设计:
  ————原因
“发现新大陆”    ————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    ————经过
   ————影响
六、布置作业:
1、 必做题:作业本P10-15第1-3、6-9、11、12、14、15、18题。
2、 选做题:作业本P11-14第13、17题。
七、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国会对王权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讲述17世纪最先在英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国会对王权的胜利”,建立起资本主义共和制度的经过,让学生领略早期资本主义阶级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壮阔景象。课文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奥秘。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其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及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体会他们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过程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奥秘,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过程及其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深远影响。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导入:
出示审判国王查理一世和处死查理一世场面的图片。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位被处死的国王是谁?身为国王的他为什么会命丧断头台?当时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认识到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英国议会大厦图,请学生学习阅读卡上关于国会的介绍,思考:
①英国议会成立于什么时候? ②成立议会的目的是什么?
③议会的组成人员有哪些? ④议会有哪些权利?
初步了解议会享有的权利和地位,帮助学生了解议会与王权不断发生矛盾的根源。
2、情景剧表演: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国会大厦,一起参加在此召开的一场意义不凡的会议
学生表演完后讨论:国王的要求为什么会遭到议会的拒绝,反映了什么?
表演完后讨论:为什么国王的要求会被国会拒绝?生回答后介绍查理一世横征暴敛,民怨四起,矛盾激化的历史事实。
让学生认识到议会和国王之间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3、(历史的真相)出示英国内战形势图和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作战图,师生共同学习英国内战的经过情况以及结果。
4、小组合作探究:
①讨论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②克伦威尔受到众人的拥护,成为“护国主”,如果你是克伦威尔,你将怎样实行你的治国之道?
5 、模拟国会
议员们共同商讨限制国王的哪些权利?(或国会和人民享有哪些权利?)
四人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请一学生担任议长来主持会议。学生发表完后,出示《权利法案》及部分内容。
让学生从原始资料的分析中,体会《权利法案》核心精神是限制王权。
6、比一比:《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政体有何变化?他们推举新国王与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的产生有哪些不同?
(三)(历史的启示)
畅所欲言: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二课时《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中,逐渐把握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课文重点介绍了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及三权分立的学说。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教学,让学生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主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了解战争的基本过程,并感受在战争中华盛顿的突出作用,进一步理解美国独立后所采取的政体——共和制及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及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难点:了解三权分立。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导入
(国旗辨析)出示美国不同时期的国旗(《独立宣言》发表时的国旗、1777年6月14日正式使用的国旗、1960年以后的国旗)
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国家的国旗?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通过观察国旗上图案的变化,星的数量的变化,了解不同的含义,初步了解美国与英国的关系及最初的领土组成,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1、(历史重现)出示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示意图,教师创设情境,带着大家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情况:
接着出示反映英国殖民压迫和北美人民反抗斗争的图片,让学生体会英国和北美人民之间的矛盾。
波士顿倾茶事件把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向高潮。
2、(问题思考)出示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北美人民为什么要拒绝比自己进口还要便宜一半的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加深学生对独立战争起因的理解。
3、(自学探究)结合美国独立战争录像和课本 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探究
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4、(讨论分析) 为什么美国的独立战争能够取得胜利?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以及先进阶级和历史人物的推动对战争的影响
5、(人物评价)出示资料:
“华盛顿被美国人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人”请你说说你的心目中华盛顿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运用所学,对华盛顿进行评价。
6、(模拟表演)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模拟表演。
学生表演完后,让学生思考“美国的资产阶级是用什么方式来管理国家事务的?”引出美国宪法和共和制的政体。(通过直观表演,突破对“三权分立”理解上的困难。)
7、(看图分析)出示美国的三权分立图,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并思考①美国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②谈谈你对这种政体的看法。③你知道目前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也采用这种制度?
8、(纵论天下)回顾美国所走过的历程,再看看当今美国的称霸世界的嚣张气焰,你想对美国说什么?用一句精练的语句概括。将历史教育与学习定位在为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的坐标上。这是本课新的要求。同时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首先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对君主专制不满的必然结果;其次介绍了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通过对三次武装起义和每次起义所取得的革命成果,使学生懂得正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明白“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道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国家。
⑵能够说出法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⑶通过学习,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知道他(它)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明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能力目标:
⑴阅读和观察能力。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图片获取历史信息。
⑵从历史现象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通过掌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三次武装起义的经过和结
果,得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⑶分析探究能力。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明白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
情感目标:
⑴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历史作用。
⑵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精神,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⑶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掌握资产阶级革命三次武装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⑵教学难点: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体会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通过分析
重要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建议:
教学导入:
(视频展播)播放视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完后,教师直接提问“你想进一步了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吗?”由此导入。
新课教学
1.(大革命前的法国公民) 出示法国的等级制度图,并出示问题:
通过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能够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2.(革命中的法国公民) 播放法国三次起义的视频,让学生探究:巴黎人民举行了几次武装起义,起义的成果分别是什么?
3.(归纳总结) 出示巴黎三次起义比较表,学生完成表格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思考:①三次武装起义所取得的成果之间有什么联系?②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让学生认识到法国的革命是一次比一次深入、彻底,不断把革命推向高潮,从而得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附:中间穿插进行:
《人权宣言》的教学:出示《人权宣言》全文图和部分内容,
让学生思考①《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②这一内容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有什么关系?
展示路易十六被处死的图片
起 义 时 间 成 果
第一次起义 1789年7月14日 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
第二次起义 1792年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第三次起义 1793年 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达到顶峰。
通过设置问题“罗伯斯庇尔等领导人实施了哪些革命措施,使法国革命达到高潮?你是如何看待罗伯斯庇尔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贡献的?”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对罗伯斯庇尔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4.(感悟马赛曲) 《马赛曲》欣赏,让学生感受法国人民的忘我献身精神。
5.(意义分析) 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6.(我的收获) 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
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
第一课时《最后的盛世》
[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最后的盛世”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盛世”的自豪之情,对“最后”的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明清时期吴越等地的“奢侈风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难点:正确看待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全面认识盛世,初步察觉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您欣赏) 播放北京风光 ①这是哪个城市? ②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知道北京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历史上明清两朝的都城。今天的北京有很多建筑都是那时保留下来的,那么我们对历史上的明清两朝究竟了解多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时空的隧道,回到600多年前,看看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新课教学
1.(我从事的工作) 教师创设情境:
女生A、女生B、男生C、男生D、男生E、男生F,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湖州和松江)、湖广地区(湖南、湖北)以及安徽和山西。
要求根据史实,展开想象他们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
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初步的了解。
2.(我眼中的变化) 教师创设情境:
这几位同学回来的时候都带回了一些所见所闻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①(人口的变化):男生C和男生D:他们带回了明初的人口和耕地数目表,以及17世纪和19世纪中国的人口数量。
他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从表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对外贸易频繁,而且长期出超)
⑤(社会生活的变化) 出示有关茶馆、酒楼、戏院的图片
这几位同学回来时,都向人述说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况,但是他们同样不明白,需要我们帮他们回答:服务性行业兴盛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变化?
3.(我眼中的西方) 正是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
4.(我眼中的盛世) 你是如何看待明清盛世的?
第二课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
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
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
难点 : 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
【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要点,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并将《明长城图》《清朝疆城图》等相关教学参考图片及电影《士尔扈特东归》片段编辑到课件中去,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相关资料可查阅http://www. ( http: / / www. / )网站上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材库》。
学生:查阅《中华文化信息网》http://t 和《中国少数民族网》http://www./www./2 ( http: / / www. / www. / 2 )了解本节所涉及的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情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您欣赏)播放中国少数民族的有关图片(伴奏《爱我中华》歌曲)
二、新课教学
1、展示明长城和避暑山庄的图片
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 (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族统治者南下扰掠)
②“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
(它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的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播放《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视频,进一步感悟避暑山庄所特有的政治功能。
3、展示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 “普宁寺” “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等寺庙建筑图片并回答问题,(组织4人小组讨论)。
①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融合了汉、藏、蒙古族、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
②“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你认为这两句话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4、虽然明清对民族政策有所不同,但明清两朝和少数民族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明清,演绎一段当时的民族关系史。
{说明:角色承担:①、以组为单位分6组,每两组承担一个少数民族角色(蒙、藏、西南少数民族。②、各组先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明清前华夏族(汉)与该民族融合的史实),然后重点指出明清时期与本民族的关系。 ③、代表在回答某一重大史实时,本组成员也可以小品等形式展示史实。 ④、准备时间为6分钟。}
5、出示《清朝疆域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
①说出清朝疆域四至。 ②对比《清朝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找出其中的异同。
(清代中国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
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
6、歌曲《爱我中华》,前后呼应,升华主题。
第三课时《专制帝国》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加强的历史时期。但同时明清时期也是皇权高度强化,国家日渐闭关自守的时期。本课时就是在西方各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从专制国家机构、文字狱、科举考试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等方面,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从而着重描述了明清时期中国繁荣背后的危机。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国家机构及思想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指导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按教材P38中的小故事编排小品。
小品一:
以上两个小品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专制皇权的史实。)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由此导入。二、新课教学1、出示朱元璋像和明朝中央机构图明朝皇帝为什么能知道大臣的种种私事?启发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并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厂卫特务机构有初步的了解。2、出示雍正皇帝像清代又是如何加强专制皇权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引出专制皇权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并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设置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要点。3、皇权的加强除体现在强化统治机构外,还体现在思想和社会生活领域中。① 出示左图诗句,让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思考: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 ②出示考生看榜图和抄有范文的夹带衫图 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③看《范进中举》视频片段或flash,分组讨论评价科举制度。4、指导学生看图5-70、5-71,对明清统治者在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专制产生直观印象。统治者为什么要修建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专制皇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5、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很顺从统治者的意志?①出示黄宗羲的图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宗羲及其主要思想。②出示同时代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图象,启发学生比较同时代中外思想家的共同点。(都反对专制皇权,批判君权神授的思想。)6、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高度集权统治的时期,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那么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都是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第四课时《来自海上的挑战》[教材分析]本节将明清时期的中国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来体现同一时期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通过描述明清统治者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的侵略,和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史实,从而揭示在古老的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目标]1.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2.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难点: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过程] 一 出示《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并提问:①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从这幅地图上你可以了解到发生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事件? ②从图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③你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还有哪些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二 放映影像资料:郑和下西洋——朝廷中的争议片断 提问:根据资料和以前所学的知识,你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吗?为什么会这样?(讨论)三 承转:在郑和停止航海的半个世纪后,西方却兴起了航海的热潮。提问:①有哪些航海家进行了新航线的探索?②他们都受到过谁的支持?③这说明了什么?四 补充资料(澳门被占的过程、台湾被占和荷兰统治下台湾当地人民的的悲惨生活。)提问:看了上面的两个材料你有何感想?五 播放影像资料:郑成功收复台湾。提问:这段录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有何启发? 说说你所了解的今天的澳门与台湾。六 角色扮演活动(请预先准备的几名同学表演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的两次见面谈话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来华的目的?”(主要从当时中国统治者的角度考虑)○为什么从19世纪开始,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历史背景下思考问题,强调国家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最后,把落脚点应该放在“为什么从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面临着以往没有过的挑战,并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中逐渐落后了?”上,让学生正确认识明清时的中国。七 以史为鉴谈谈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请你为祖国迎接挑战出谋划策。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课程标准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贡献。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第五单元主要是讲述资本主义兴起,人类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而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它是新兴的资本主义挑战古旧保守制度的号角。而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命运的背后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 本课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并不是以扩充和延伸知识面,探讨为什么郑和没有发现新大陆这些问题为主;而是希望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和中国落后的根源,并通过这种对比最终揭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因。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结合当时人类社会形态大转变的时代背景。本课的总体设计是在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国近代苦难史与当今改革开放新时代进行对比,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题,弘扬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励学生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2、能够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5、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6、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2、通过中华民族盛衰的对比,弘扬民族精神。●教学过程 一、 导入:出谋划策(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导入到新航路开辟对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的讨论) 二、事例:内尔森是16世纪英国伦敦的一个手工作坊主,拥有两台毛纺机,从事毛纺织业。当时规模更大的手工工场已大量出现,内尔森也想扩大场地,购买更多的机器开办一所手工工场。但扩大规模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内尔森自己的积累又远远不够。他怎样筹措资金? 有两种选择: 1、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属于高利贷,还款期限短,利息高,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遇上经济不景气的年份,可能会破产。 2、海外淘金(海外拓殖,加入掠夺队伍) 西方在开辟新航路之后,利用技术上的优势(近代的枪炮),公开用武力掠夺落后地区国家和人民 。通过图片举例(殖民者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利用当地人的无知,用最廉价的玻璃制品骗取黄金、白银和宝石;西班牙人绑架印加国王,掠走大量的黄金。甚至是直接野蛮的劫掠。) 3、内尔森的选择:他加入了一支拓殖队,来到了美洲,仅用两年的时间,就靠掠夺和贩卖赚取了上万英镑的财富。回国后,用这笔巨款开办了一家大型的手工工场,并成立了一家公司。他就是英国著名SBK公司的创始人。 4、思考: 从内尔森的例子中分析新航路开辟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的作用?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西方的海外扩张和掠夺。虽然掠夺是暴力和血腥的,但从客观上讲,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大量的黄金、白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西方资本主义在兴起阶段就像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树苗,而西方殖民者在海外掠夺的黄金和白银等巨额财富就像阳光、水分和养料。从客观上讲,没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这么快。5、思考:从新航路开辟中分析西方对待陌生世界和事物的态度。 从以新航路开辟为代表的西方全球扩张的浪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西方是一个有着极度迫切需求的世界。他们的需求和对陌生世界以及财富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了西方社会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开放的心态。由此,西方迅速崛起超过东方,主宰世界。这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因。三、阅读课本45—46页,完成46页“动手做一做”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船只数量200多艘3——17艘船只大小长151.8宽61.6米长24.5宽6米携带的货物丝绸、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随行人员数量最多时达到27800人最多1000多人 1、思考:从两者的对比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远超西方。)2、材料展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元代外国旅行者的描述、郑和宝船图片思考:从上述的材料看,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古代中国是一个经济繁荣、技术先进、国力强盛,居世界前列的泱泱大国。同时,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中国是一个极度开放进取的社会。)3、三段文字材料:●“三保下西洋,费银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何益?”●嘉靖27年(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上疏请行海禁。●清廷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乾隆22年(1757),下令封闭其他海港,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思考:从上述材料看,当时的中国社会在对外政策上以及社会状况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积极发展对外商贸往来到厉行海禁、闭关锁国,中国从自信开放逐步走向了封闭保守。在盲目自大情绪的作用下,中国未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日见落后,从一个繁荣强大的封建大国沦为列强争相侵略、掠夺的落后贫穷的半殖民地国家。)4、材料:八国联军侵华图片,辛丑条约签订思考:从中国古代社会盛衰史实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无论是国家、民族、社会还是个人集体,要发展要进步,首先必须具备一种开放的态度,要有一种进取的精神。)5、●图片:30年代的上海与现在上海的景象比较。材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表,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位次表●改革开放20几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教、文化、技术、军事等全方位的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文明大国。 ●思考:民族在困境中反思,在逆境中奋起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善于发现不足,善于学习和吸收先进文化、接受新事物。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潮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个人的成功其实也是为国家发展出力。)五、课后反思:
他们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当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②(民谚的变化)女生A和女生B:她们发现本地区“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已经无人说起,相反,当时流行另外一种说法“湖广熟,天下足”。
她们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她们解答:民谚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③(城镇的变化)男生E在苏州附近的昆山县方泰镇经商时亲眼目睹了该地区的变化:
他也同样给我们留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地区的变化?(商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方泰镇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的什么特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④(对外贸易的变化)男生F收集了一些外贸资料:
  
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召开议会。要求议会同意他征收重税,继续实行对食盐、肥皂等生活必需品的专卖。议会拒绝通过征税法案,并要求限制王权。
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④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⑥初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非法。……
⑧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⑨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时间: 18世纪
地点: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
人物: 美利坚民族、英国殖民统治者
事件: 英国的殖民压迫、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
1、揭开美国独立战争序幕的是什么事件?
2、美国诞生的时间、标志是什么?
3、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谁?
4、战争的结果怎样?
2003年3月,美国总统为推翻萨达姆政府,向国会提交议案,并召集国会,要求美军攻打伊拉克,众议院和参议院经讨论投票,不同意总统提议,双方僵持不下,只好提交最高法院投票表决,经过激烈的讨论,最高法院裁定同意总统的提案。于是,总统签署命令,国会拨出军费,并正式对伊拉克宣战,战争打响了。
① 革命前的法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朕即国家’说明了什么?
② ②法国的等级中,哪些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处境如何?
女生A:她可能从事丝织业,因为江南地区种桑养蚕很普遍,不少人从事丝织业。
女生B:她可能从事棉纺织业,因为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
男生C和男生D:他们可能从事农业生产,不仅种植水稻,也种植玉米和番薯。
因为当时湖广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男生E和男生F:他们最有可能从事商业活动。因为当时著名的徽商和晋商等商帮已经形成,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生1:(朱元璋)听说爱卿家昨天晚上请客了?
生2:(大学士宋濂)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请厨师烧了几个好菜。
生1:(朱元璋)卿家没有欺骗我。
小品二:
生1:(钱宰摇头晃脑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生2:(朱元璋见钱宰)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忙磕头请罪)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