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下)【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北宋的建立;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契丹建立辽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国;女真族建立金国;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发达的经济。2、思想认识: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辽、西夏和金都是我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是和宋朝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党项族和女真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在中学时期养成全面、公正、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问题的习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北宋、辽、西夏的对峙。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讲清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教学工具】自制网络课件。【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学习。【课时】 1课时【知识点结构】第四课 宋朝在统一国家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1、五代十国(907——960年)2、陈桥兵变——北宋建立(960年 赵匡胤 开封)3、“杯酒释兵权”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5、派文臣做地方官6、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二、北宋、辽、西夏的对峙1、契丹族建立辽(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2、澶渊之盟(1005年)3、党项族建立西夏(1038年 元昊 兴庆)4、宋夏和议三、南宋与金的对峙1、女真族建立金政权(1115年 完颜阿骨打 会宁)2、赵构建立南宋(1127年 临安)3、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4、宋金和议5、西州回鹘、黑汗王朝和大理四、经济强国【教学过程】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导入新课』:在播放自制的flash动画《宋辽夏金并立时代》背景中导入新课。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眼中的中国古代的这几位杰出帝王、英雄人物,他们所代表的王朝,足以令后人感到骄傲,但很多人都会对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宋王朝却不以为然。长期以来,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小说教科书中,我们受了太多的宋朝不好的教育。『活动』:通过暑假中热播的金庸的武侠名著《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部反映两宋时期的影片,让学生谈谈对宋朝的印象。(flash动画背景展示)『讲述』: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对宋的印象,又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宋朝有何差异?抛出话题。『活动』:由学生联系苏州与宋朝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课题的学习。『讲述』:由于北宋历史纷繁复杂,头绪众多,我们对教材重新整合,分为政治、民族关系和经济三大部分。『播放』:五代十国前期形势至后期形势图(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逐次出现)『讲述』:到五代后期出现了分久必合的趋势。后周时,周世宗柴荣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整顿军队,进行改革,使后周国力大大增强,为统一准备了条件。然而统一大业还没完成,周世宗柴荣病死,幼子即位,统一大业的重任便落在了后周大将赵匡胤的身上。『讲述』: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王朝中尤以赵宋的天下得之最易,北宋和南宋的第一位帝王的王位几乎都是捡来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观看』: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的资料图片。『讲述』:通过兵变建立了政权后,赵匡胤开始考虑如何使中央集权加强,以避免五代十国割据称雄的局面。『观看』:flash动画展示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 、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等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二、北宋、辽、西夏的对峙『讲述』: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但并没有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10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政权,党项族于11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几个少数民族政权。『演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介绍辽政权建立以及宋辽的战和。辽又名契丹,是我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名为辽,定都上京。(点击《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明确其统治区域的方位和都城上京的位置。)他提倡农业,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1007年后,辽迁都中京。北宋建立后,两次对辽用兵,试图夺取幽云十六州,都被辽挫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结果被宋军击退。『讲述』:1005年,澶渊之盟订立,这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对于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探究』:澶渊之盟的订立和开国初期对北作战的失利,以及靠贿赂换和平的宋朝的基本策略有何关系?『播放』:在西北,夏王元昊于1038年称大夏皇帝,建都兴庆。(点击出现《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明确其统治区域的方位和都城兴庆的位置。)元昊称帝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双方损失惨重,最后在1044年达成和议。议和之后,双方经济文化加流大大加强了。三、南宋与金的对峙『活动』:屏幕上显示岳飞词《满江红》,由岳飞抗金的故事让学生讨论:金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岳飞为何要抗金?进入南宋与金的对峙。『讲述』:既然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岳飞的故事,那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岳飞和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进入南宋与金的对峙。『播放』: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南宋的建立。『演示』:女真的兴起和金的建立。女真人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屏幕显示有关女真人的图片、文字资料)公元11世纪,女真受辽的控制,辽统治者对女真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女真人强烈的反抗。1115年,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于会宁称帝建金,他就是金太祖。『观看』:金灭辽与北宋。在金不断强大的同时,辽的统治越来越腐朽,国内各族人民部断起义,辽的统治岌岌可危。阿骨打乘机攻辽,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军俘虏,辽朝灭亡。在灭辽的当年冬天,金军挥师南下,一路烧杀抢掠,渡过黄河,进逼东京。1127年,金军再度南下,并攻陷东京,掳走北宋皇帝、大臣后妃3000余人。史称“靖康之变”。『演示』:南宋的建立。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称帝,南宋建立,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南宋建立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抗金斗争。在南宋抗金斗争中,涌现出一批抗金名将,如韩世宗、岳飞等。『讲述』: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金军南下追击南宋统治者时,一路烧杀抢掠,对南宋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破坏。简介韩世宗在黄天荡阻截金军;岳飞收复建康,金军被迫撤至长江以北的情况。『演示』:通过演示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岳飞抗金才使得宋金对峙局面出现。『讨论』:岳飞抗金与宋金对峙局面出现的关系。『演示』:结合“金、南宋对峙形势图”,1141年宋金和议,双方确定了分界线,双方的对峙局面形成了。后金迁到燕京,改名中都(今北京)。而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过着醉生梦死的苟安生活。正如诗中描述的那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屏幕显示)『讲述』:在辽、北宋、西夏并立的同时,在西南的政权还有大理,在西北的政权还有西州回鹘、哈拉汗等。点击《金、南宋对峙形势》和《西州回鹘和黑汗王朝》图,指图说明两宋时期,同宋并立的政权,除辽、西夏、金、西辽外,还有回鹘人民在西北建立的两个政权:西州回鹘、黑汗王朝,以及白族在西南地区建立的大理。『小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四、经济强国『讨论』:宋朝军队的战力很弱,《水浒》中林冲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而禁军是宋朝精英部队,是唯一保障力量。在太祖太宗时,禁军不过是四十万左右,到北宋末的八十万禁军已是非常庞大,但就是这么一支庞大的精英部队,却从来没打过胜仗,对金作战是一触即溃,联金伐辽的时候,曾传出这些禁军连上马也不利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长期的和平与优越的生活条件所致呢?『讲述』:宋朝后期虽然武力相对较弱,但用它强大的经济与文化力量,影响着辽国、金国等周边各国。促进了他们的汉化,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引入强大发达的经济强国内容。『演示』:辽国逐渐废除奴隶制及歧视汉人的政策,金国更是不折不扣宋文明的仰慕者。金国用短短的几十年期间,掠夺吸取与学习了大量的宋的财富与文化,从落后的原始文明进化到封建文明。到金国灭亡前期,金国与南宋差别已经不大了。金国成为宋朝之后当时世界上第二大富强的国家。『探究』:后晋割让幽燕十六州给辽国后,中国北方军事战略据点失去,中原敞开胸襟面对北方强敌,只能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战略措施,集中庞大军事部队于京畿,边防虚弱,通常靠贿赂换取和平。实行“靠贿赂换取和平”的国策是否正说明了宋朝经济的强大?『演示』:经济强国:战争军费开支与换取和平发展环境的开支比较。『讲述』:北宋拿点小钱换来了长期的安定和平、稳定的发展。使宋的商业、经济、科技、技术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致使北宋国势强盛、海内升平、全国上下弥漫着一股瑞气。也使人们长期处在一种富足闲暇状态。(点击宋人生活富足的资料)『小结』:因为宋的不好众人皆知,已被教育宣传夸大。我们现在的人对宋朝的评价不公。即使藐视东方文明傲慢的西方人面对宋朝的辉煌都不由自主的赞叹。我们应该为宋朝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自豪。我们应该为我们是宋人的后代感到骄傲。『操作』:学生可自由点击网页课件上相关链接中的资料库,了解更多的信息。『复习』:教师扼要总结全课内容,并点明本课的两个重点: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这一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作业』:课后,学生写一篇《宋朝的强弱》的小文章,可将作品打印出,或用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信箱。也可将研究成果在网上发表。明清帝国课程标准:了解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二、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查找有关明清建立资料的过程,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2、 学生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专制统治的表现及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本课重点: 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本课难点: 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板书设计: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政治:加强君主的权力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制度。清:设立军机处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平时都喜欢读诗歌,那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看几句古诗: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教师: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刚才讲解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面露疑惑:怎么可能呢?不就是几句诗吗?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可这正是真实的历史,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重要内容之一。2、讲授新课:谈到明清的专制统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明清两朝是怎么建立的。教师: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加强皇权、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明清的统治者真是煞费苦心,使出了前所未有的招术。先给大家看一个故事:明朝时有个名叫宋讷的官员退朝后独坐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时说了,朱元璋才叫人把锦衣卫偷偷画的像拿给他看。故事中的锦衣卫是什么身份?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采取了哪些加强皇权的措施?学生看书并回答( 废除宰相,设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立廷仗制度。)清朝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此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或教师提出专制统治加强的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专制统治的加强的确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是专制加强后,大臣失去了参政的民主和议政的自由,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只能惟命是从,失去了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压抑了人才,不利于国家的正确决策。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教师:以上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教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一目。什么是八股文?教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教师: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士。那么,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教师:正如同学们说的,八股取士选拔出的人才说到底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有效地加强了皇帝的专制统治。然而,这也仅仅是在选官制度上,事实上,生活在明清两代的人们从不敢多说话,甚至文人们的遣词造句也要极其小心。 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有关文字狱的故事:)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成反的贼。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乾隆时,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亲自批驳说:“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下旨处死了胡中藻。教师:事实上,明清两代因为一两句诗或一两个字而弄得抄家、杀头、灭族的事屡见不鲜。在这种文化专制下,天下文人闭嘴犹恐不及,谁还敢越雷池一步?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节课的内容,请一名同学简单地小结。教师: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那么明清时的中国又上演了哪些荣辱兴衰呢?这是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共同探讨的内容。3.共同探讨: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教学后记:寓教于乐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从学生兴趣出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