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课 中国古代农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国古代农作物的主要品种,二十四节气,小农经济,陈胜、吴广起义和明末李自成起义。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中国古代诗歌中反映农民生存状况句子的活动,培养收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以汉唐时期的犁为例子,借助教师的引导,初步学会利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一些历史实物不同特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成就和重要的农学著作,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技术优良传统的自豪感。(2)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乡村生活和农民的处境,引导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农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作出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的发展变化,统治者奉行的以农为本的政策,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明末李自成起义,以犁为代表的农具进步,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1、充分利用书本的小字材料,尤其是知识窗的内容,补充课外知识。2、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如结合“二十四节气歌”让同学按照日历上的季节熟悉二十四节气。3、组织学生活动,扩散思维。A、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反映季节变化的,哪些是反映气温变化的,哪些是反映降水情况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的?B、结合《水浒》故事,谈谈为什么梁山英雄好汉们的故事受到大家的欢迎?C、收集反映古代农民处境的诗句。【板书设计】一、以农为本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2、统治者政策——以农为本3、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二、农民与乡村社会1、小农经济2、乡村社会结构3、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三、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2、明末李自成起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略。(新课教授)§1 以农为本一、农业体系——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精耕细作以“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三才”理论把农业生产看作农业对象(“稼”)、农业环境(“天”和“地”)和作为农业主体的“人”相互联系的动的整体。它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看书提问 农业从哪里发展起来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补充 五谷六畜二、农业政策——“以农为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应是“重民”的政治文化。回忆旧知识 商鞅变法的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唐太宗“君,舟也,民,水也。”上述各种关于民的思想,尽管是作为君主维护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但却反映出历代统治者对民的重视。介绍 都江堰三、农学成就(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小满——其含义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势,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大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序,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农学著作我国勤劳的农民有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在封建社会里,农民虽然受到极度苛酷的剥削和非常残暴的压迫,生活非常凄惨,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在辛勤的劳动中还是有很多的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的生产经验。这些创造和经验,由许多农学家加以总结,写成了许多农学著作。我国不仅在很早以前就是农业发达的国家,而且也是有最丰富的农学遗产的国家。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在六世纪的一部最完整的、最有系统的、内容最丰富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内容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2、王祯和《农书》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余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王祯自己是山东人,在安徽、江西两省做过地方官,又到过江、浙一带,所到之处,常常深入农村作实地观察。因此,《农书》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或是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的差别,致意于其间的相互交流。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本书不同于前代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前代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也都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于是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开垦、水利、荒政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前代农书所鲜见的。【小结】略。【作业布置】略。〖资料补充〗气象农谚日: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月:小晕风伯急,大晕雨师忙/ 月亮毛东东,不下雨,就起风星:三个星星看一夜/ 久雨现星光,来日雨更狂风:朝风一夜雨/ 东风雨,西风晴,北风过来冷煞人/ 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云:早看东南,暮看西北/ 云行东,一阵风;云转西,雨凄凄;云走南,雨成团;云向北,好晒谷雨:蜘蛛结网,雨必晴;蚂蚁搬家,雨必下/ 春寒有雨夏寒阴雾:早雾晴,晚雾阴/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雪:雨夹雪,没收歇/ 冬雪是宝,春雪是草雷:一夜起雷三日雨/ 秋后雷多籽不实虹:朝虹雨,夕虹晴/ 东虹晴,西虹雨 §2 农民和乡村社会 一、经济形态:小农经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其前身是隐户农民)两种人物构成的。但不论是哪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以宗法关系作为维系社会的主要纽带并以此作为专制王权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又一主要的特征。由于小农经济的出现为宗法关系的存在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缺乏凝结力的小农经济需要宗法关系来维系,而一家一户长期在一小块土地经营的生产方式对家族的存在起到了巨大的稳固作用。以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外靠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行政力量,内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基本特点,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和锁匙。 二、农民悲惨境地1、从杜甫诗歌内容看:《新安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种人世间的惨状,能够感动诗人,感动白水青山,却不能感动制造这种惨状的朝廷君臣。《石壕吏》中的老妇,尽管儿已阵亡、幼孙待哺,还是表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2、从白居易作品看:(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观刈麦》)——描写了的辛勤劳动的农民,和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拾穗充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自愧”。(2)“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采地黄者》),反映了农民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没有“口食”,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余粮)。所以诗人曾得出结论说“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狗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教学建议: 突出从历史材料中感悟历史,重视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 【第二课时】 §3农民起义一、陈胜、吴广起义——是爆发于秦末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阅读回答基本问题:时间,主要人物、背景、经过、结果(学生回答)略。1、背景介绍: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在这伙人中,雇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七月时候,正是多雨季节。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连绵的阴雨把他们阻隔在这里,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失期当斩”,这900戍卒面临死刑的威胁。2、主要人物:陈胜,即陈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雇农出身;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农民。3、简单经过:为了扩大影响,他们于夜晚在驻地旁丛祠中燃篝火,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声,被民间传为神话。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首先占领大泽乡,接着又攻下蕲县,很快攻占五六个县城。起义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当起义军逼近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了。陈县是战略要地,楚国后期在这里做国都。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为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陈县成为全国农民起义的中心。起义军乘胜前进,分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魏人周市攻魏池。吴广围荥阳,久攻不下。陈胜又命令周文为将军,领军绕过荥阳,进攻关中,攻破函谷关。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有兵车千辆。周文军很快发展到车千乘,卒数十万人,进抵关中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境),逼近咸阳。秦二世见起义军打到都城附近,十分惊慌,急忙派遣少府章邯率领几十万在骊山修墓的刑徒,迎击起义军。同时,又从边塞调回王离的军队30万人,与义军对抗。周文率领的农民军,虽然英勇作战,因为孤军深入,缺乏训练,没有作战经验。在遭到秦军突然袭击时,打了败仗,被迫退出函谷关,驻扎曹阳(河南灵宝东),等待增援。后来,吴广被部将田臧阴谋杀害。吴广死后,军心涣散。其他几支起义军,先后也被秦军各个击破。公元前209年12月,陈胜亲自领导义军奋力抵抗。因为兵力太少,不幸失利,败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这时,他的车夫庄贾暗杀了陈胜,投降秦军。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同秦军战斗。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4、影响: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在中国历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农民军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开辟了中国古代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农民军在斗争中建立革命的政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奇迹,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二、李自成起义教学目的建议: 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李自成起义,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起义的一般方法。1、时间:明朝末年2、地点: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终于引起农民起义的爆发。3、主要人物: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4、背景: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5、主要经过: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杰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英勇善战,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统治阶级闻风丧胆。他们每到一处,都是砸官府,开粮仓,对官僚、地主坚决镇压,把粮食和财物分给劳动人民。他常向群众宣传:“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们的心头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众欢迎。材料的运用: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口号: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李自成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自身纪律约束。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获物品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交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他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李自成本人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无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些正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众的愿望,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1643年,李自成在人民的拥护下做了“新顺王”,在襄阳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改襄阳为襄京。这年10月,攻下西北陕、甘、宁地区为根据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权中心迁到西安,“闯王”改称“大顺王”,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了总攻击。 起义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统治集团的老巢——北京。19日,李自成军队胜利地开进了北京。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地主老爷,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一个个狼狈逃窜。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下。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伟大农民革命推翻了。农民军进了北京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城后开始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为革命已到尽头,盼望回家务农。特别是混进革命队伍的地主阶级分子牛金星乘机破坏,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1644年5月,原明朝三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继续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战斗。1645年4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地方察看地形,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以后农民军又继续战斗了十几年。6、影响: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失败了,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垂史册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末农民起义,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小结】略【作业布置】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