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时【导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变革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在春秋争霸战争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引入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活动】阅读课文和读《战国形势》图,说出七雄的名称,指出它们相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区?【归纳】齐——山东一带;楚——长江中游一带;秦——西北关中地区;燕——华北,东北一带;赵——河北一带;魏——河南一带;韩——河南一带。【指导】教学生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叙述】比起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已经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而是要灭掉各诸侯国,自己统一天下。【看图】P75页:“战国青铜剑、兵车模型、铁胄模型”说说当时的形势。(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要想在统一的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归纳】强大的经济实力;各方面的人才;一支强大的军队;等等。【提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回答】改革。魏国:李悝变法2、各国的改革浪潮 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叙述】秦国是七雄中最弱、最被别的国家看不起的国家: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时、面对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如果还因守以前的统治方法会是什么结果 (被灭亡)为了求得有识之士的帮助.他向天下发布了求贤令。【展示并提问】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谁能说一说这段史料是什么意思 (晋国把我们河西的地方攻占.诸侯看不起我们,这是莫大的耻辱 有能出计让秦国强大的人.给他高官,还分给一部分国土) 秦孝公的目的何在呀:(强大) 求贤诚意如何 (给高官和土地.表明有诚意。) 变法的决心怎么样 (决心大,急于变法。)【叙述】秦孝公的求贤令引来了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改革家--公孙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鞅。他领导了秦国的变法。商鞅来到秦国,与秦孝公长谈三次,最后说得秦孝公心花怒放.连连称是,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秦孝公很想支持商鞅在秦国变法图强、又怕遭到贵族们的反对、干涉,决定先召开宫廷辩论会。廷议成为能否实行变法的关键。商鞅能驳倒那些旧奴隶主贵族吗 (能。)你们这么有信心,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以前秦国的宫廷里.亲身感受一下廷议的情景。【展示】“商鞅舌战”漫画:【活动】同学们注意:商鞅面对着许多论敌,秦孝公也存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现在在座的同学都是商鞅.你们要站在商鞅的立场上.驳倒守旧派贵族的谬论。我呢,就委屈点儿,扮演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可别忘了,你们现在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家商鞅了。咱们开始。 师:我是一个大奴隶主.我不仅能占有奴隶,还能占有他们生产的所有物产。这多好呀,为什么要变法? 生:大人。我乃商鞅也,你完全占有奴隶的收获物,奴隶一点生产的积极性都没有了.他们逃跑,破坏工具、不断反抗,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财产? 生:你现在能百分之百地占有奴隶劳动的收获物、可是他们没有生产积极性,假如现在一个奴隶,一年只能给你生产500斤粮食,如果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每年生产600斤粮食,分给他们50斤,你得到的粮食比现在的百分之百还要多,你怎么不会算这个帐呢? 师:现在的办法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宗之法不可变。 生:人是要发展的,国家也要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旧的法,不适应了,就要改变,不变是要激起民愤的。 师:谁能保证变法就能成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不能实行变法。 生:大人,变法结果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成功。 师:这是祖宗传下的法,我的生活也很好,就是不能变。 生:你的生活是还好,可是百姓的生活不好,国家不强也不富,还是为国家、为人民着想吧。 秦孝公在旁边,听到当时的发言,拍案而起。秦孝公当时就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讨论】那么商鞅又是怎样取信于民的?当时获得了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并不急于发布新法令,而是先到都城南门外,在很多百姓一面前立了一根木头杆子。这就是讲得哪个成语?(讲"立木取信"的故事。)商鞅为什么这样做?表明他变法的决心很大,换取老百姓的信任,说到做到。他说赏就赏,换言之,说罚也就会罚。商鞅得到国君的支持,百姓的信任,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活动】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举实例,如政府部门关键要有举措,件件要落实,做好监督,不要雷声大雨点小,老百姓会拭目以待。公安、检察、法院等执法部门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刚直不阿,准确有力地打击犯罪分子,企业要严格执行操作过程,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学生要不说谎话,在考试中不作弊等。背景: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目的:增强实力,统一天下废除土地国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商鞅变法 内容: 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编制户口,规定一家犯法,邻居必须告发,否则予以处罚等作用:增强了实力,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讨论】请大家思考,秦国怎样才能富,才能强?(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展示】商鞅变法画像砖图 商鞅采取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奖励耕织在当时能有什么好处?农民在农忙时最怕什么?怕官府派下徭役耽误生产。努力生产就可免除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国家富了,怎么才能国家强呢?怎样才能使秦国军队有战斗力?军心和士气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重要作用。无军功的旧贵族可以世袭爵位,有军功的将士都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秦国的战斗力能加强吗?不能。对作战勇敢,有功的将士要奖赏。旧贵族也要上战场。对逃兵要罚。奖罚分明,可以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军队战斗力就能提高。【归纳】有军功的人可以获爵位、土地房产→新贵族,→新兴地主统治阶级;没有军功丧失世袭特权 旧贵族→退出政治舞台【叙述】经过初期的改革,秦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老百姓努力耕田织布,很多人愿意参军打仗,靠英勇杀敌,多立战功来赢得地位和财富。但是总有一小撮旧贵族心怀不满,他们念念不忘过去靠贵族身份得来的荣华富贵,因此恨透了商鞅,太子的两个师傅公然唆使太子犯法,结果商鞅以教唆罪对他们处以严刑。在商鞅坚定不移的改革下,秦国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在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中,逐步显示了一个强国的姿态。商鞅亲自率兵打败魏国,夺回了先前被魏国抢去的河西之地。秦孝公下令把国都迁至咸阳。因为这个功劳,秦孝公给商鞅封地于商,所以人们叫他为商鞅。 但是,秦国怎样才能在惨烈的战争中,保住已取得的战果,立于不败之地,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呢?(重奖,重赏。) 可以给他们重赏,但是得到土地的那些人,还是有些不安心,为什么?大家仔细想一想。 土地奖给他们,但是归他们所有吗?周朝的土地在各义上都是谁的?是周天子所有。土地奖给了他们,但是不归他们所有,能安心发展生产吗?立了战功的人有了爵位和土地,不能传给子孙,随时有可能被收回,能安心打仗吗?土地归属问题不解决,秦国就不可能进一步富强。于是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投影:商鞅变法画像砖图)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转变。(奴隶制土地国有→封建制土地私有)进一步调动了国人的积极性,让农民安心生产,将士无后顾之忧。秦国可以向更富强的目标前进了。 还有一个问题,秦国旧贵族时有叛乱,为什么?分封制使得地方权力过大,他们拥有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形成国中之国。君主要控制地方,防止他们叛乱,就要集权。于是又颁布了法令。在全国设置31县,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加强了谁的权力?(君主。)这就叫加强集权。商鞅的变法确实成效显著,老百姓信服他,秦孝公支持他,一部分反对变法的人也转变了。新法终于在商鞅的主持下深入民心。商鞅变法18年,秦国面貌为之大改。大家想想看,哪些地方跟以前不一样了?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这些新的变化被后人称为封建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在以后的一百多年,各国都在进行类似的变法,封建制度在各诸候国逐渐确立,中国的封建时代到来了。【讨论】我们都知道商鞅本人的结局,被车裂而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请按组讨论。 【归纳】我认为有三点原因。1、得民心。2、秦孝公支持。3、符合时代,适合国情。大家还记得是谁统一了六国?后世的秦王赢政。他应该感谢商鞅为他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从商鞅变法当中,我们能学到什么?从中能思考一些什么?结合现实,谈谈改革对现代化的意义。(固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改革开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归纳】总之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不能被旧的传统束缚住,应当按照现实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符合历史的潮流,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