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教学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人民曾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美、荷等殖民主义者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但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同时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后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新课教学:1、教师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指出亚洲哪些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独立。在此基础上提问:①亚洲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哪三个;②“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1947年8月语)。这是印度什么时刻?(独立)印度独立有何意义?(印度是欧洲殖民者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门生的冲击力量是可想而知的)。2、教师呈现《非洲大陆的进程》,首先让学生找出1956年前非洲政治版图中的独立国家。(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和埃及4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约有90%的地区仍为殖民地。)接着教师让学生从图中观察到:第一、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分为几个阶段(①战后初期,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阶段;②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有3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全面展开阶段,特别是1960年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③70~80年代,有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强调: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第二、非洲年是指哪一年?共有多少个国家独立?(此问题可在课前让学生查资料并在地图上标注)第三、完成书本第9页活动题。○ 历史上,非洲曾遭受过英、法、德、意等国的殖民统治。○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3、关于亚非会议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会议内容,有条件的话可播放纪录片《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片段,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亚非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国在其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①亚非会议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它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②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赢得了与会国代表团的赞成,保证了这次会议的成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在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①略。②“五项原则”的提出符合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又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下,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教师总结: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与独立,宣告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此基础上召开的亚非会议,则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两者均是战后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兴起的标志。与此同时,各国都在谋求现代化,但教师应把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追求国际经济新秩序、追求现代化。4、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追求,建议教师不必过多展开,可作如下简介: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以后,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增长速度较快。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革命是关键原因。(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①关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教材主要介绍了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突出事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其现代化的原因,即从60年代起,这些国家和地区,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②关于“七十七国集团”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讲清三点。第一、“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十分落后,尤其是在国际交换中出口不断下降,债台高筑,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大量逆差,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了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在反对超级大国以及帝国主义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斗争中,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七十七国集团”;1963年当第十八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大会时,75个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1964年在首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再次共同发表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该组织的诞生。后又有不少发展中国家陆续加入,目前成员已增至120多个,但七十七国集团一名则一直被沿用下来。第二、“七十七国集团”组织的目标。七十七国集团以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第三、“七十七国集团”的作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斗争中由分散走向联合。1974年,这个集团推动第六届联合国特别大会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中国不是该集团成员国,但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③关于中东“石油危机”的教学建议教师适当补充或提供一些图片资料,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1973年的“石油危机”有哪些表现?(油价上涨、油源减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经济下滑。)○ “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中东几大产油国石油储量仍很丰富,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禁运和油价上涨而导致的。)○透过石油危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阿拉伯国家不甘心继续做帝国主义廉价的原油输出国,而决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源优势,使阿拉伯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接着教师完成书本第10页活动题。PAGE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