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五课 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就其根源来讲,都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根本消除危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教学重点、难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战结束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瓜分战败国的基础上暂时协调了彼此间的矛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美国还出现了所谓的“柯立芝繁荣”,使很多人陶醉,以为进入了千年盛世。1929年初,新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但这种状况能一直保持下去吗?为什么?实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的普遍繁荣已经孕育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了。新课教学一、大萧条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直接原因:市场供需矛盾出示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表面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太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过剩,出现滞销。但产品是真的过剩吗?(学生回答: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使供需矛盾逐步激化了呢?第一,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而无力购买,出现了相对过剩,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第二,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2.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第2段小字部分后回答: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市崩溃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换兑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美国的经济由此开始进入了恶性循环。3.经济危机的特点如果和以前学过的历次经济危机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次经济危机具有哪些明显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第一,范围特别广:地域范围——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范围——货币、信贷、工业、农业。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第三,破坏性特别大。4.经济危机的影响30年代的大危机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政治危机。大危机自然产生了大影响。1)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迭出,政府信誉扫地;而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2)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一方面设置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的背景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资本主义各国都急于寻找出路,那么,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罗斯福如何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在这次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最为严重。但当时的胡佛政府对此一筹莫展,只是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致使危机更加严重。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企业破产,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以课件或幻灯出示罗斯福的照片和生平简介)罗斯福上台伊始,就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刀阔斧地对各个生产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1)整顿金融——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2)振兴工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3)调整农业——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4) “以工代赈”。探究:“以工代赈”与直接发放救济,那个方式更好,为什么?(单纯的救济只是治标不治本,国家财力也无法长期负担。而“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3.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及其影响罗斯福新政作为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是否就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呢?(学生回答:不能)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消除这一基本矛盾。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它在很多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①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回升,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②间接影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小结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