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单元教学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单元教学提纲

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提纲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两极”与“冷战”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新生政权
进入社会主义
三、失误与挫折
2、文化大革命
四、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的年代
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一、“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二、“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一道难解的题
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
三、资源出现短缺
四、失去平衡的环境
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人口警钟须长鸣
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
环境亮起“黄牌”
第三课 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应对资源危机
三、重建我们的家园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单元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 人权的历程
一、人权的足迹
人类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人权的历程 剪 影 说明的内容
古代社会 残忍的娱乐 王权对人权的残踏
神权的威严 神权对人权的奴役
近代西方社会 人的发现 对人权的尊重
《独立宣言》 第一个人权宣言
五一国际劳动节 对劳动权的追求
妇女选举权 争取男女平等权
“我有一个梦想” 追求种族平等
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
1、克林德碑的故事: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2、百年奥运历程: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3、长江百年洪灾:只有新中国才能真正保障人权
结论: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第二课 人民当家作主
一、国家的主人
人民的公仆
三、守望公共家园
第三课 在法治的国家中
以法律为准绳
二、我是中国公民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
第四单元 与经济成长、科技进步同行
第一课 置身于市场经济
“看不见的手”
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
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四、角色与选择
第二课 感受科技之光
科学技术之光
专题探究:改变世界的科学技术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三、学习型社会
专题探究:终身学习的选择
第三课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二、伴随科技进步
四、“君子以厚德载物”
含义:除军事手段外的一切手段
2、“两极”形成
1、“冷战”
“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战时同盟的破裂
标志
时间:1949年4月
为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目的:联合西欧,对抗苏联
“北约”的建立
时间:1955年5月
为首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目的:与美国和西欧抗衡
“华约”的建立
“两极”对抗:如建立起柏林墙
展开军事竞赛:如存有核弹头5万枚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8月
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
3、“冷战“表现
美苏争霸
(主要形式)
越南、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47年印度独立(最大的殖民地)
亚非万隆会议的召开
亚洲
1952年埃及的首先独立
1960年为“非洲独立年”
1956年苏伊士运河的收回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
1、殖民体系的瓦解
非洲
战后20年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六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
“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1964年)
中东的“石油危机”(1973年)
2、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50年10月入朝
五次战役
上甘岭战役
原因:保家卫国P12
经过
1、抗美援朝
结果:1953年7月朝鲜停战
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中朝军民的英勇战斗
胜利原因
2、镇压反革命
时间:1950年12月开始
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意义
时间:1951年12月
意义:标志着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3、西藏和平解放
4、国民经济的恢复
时间:1949年~1952年
意义:增强了国有经济
时间:1950年6月~52年9月
意义: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
1、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工人:发扬“孟泰”精神
社员:发挥饱满的劳动热情
知识分子:毅然回国作贡献
民族资本家:带头响应号召
2、劳动者建设热情高涨
工业
恢复和扩建鞍钢
建立新的工业部门
3、“一五”计划的成就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
西藏三条公路的建成
交通运输业
时间:1958年
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恶化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们思想:急躁冒进、假话盛行
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影响
时间:1966年5月~76年10月
做法: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
后果:民主法制遭到残踏
奉献为民
廉洁奉公
精神
雷 锋
焦裕禄
1、时代的楷模
拼博精神
艰苦奋斗
科学求实
2、一个神话的消失:”铁人”精神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
3、身在大漠,魂系中华:“两弹一星”精神

1、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时间:1978年12月
主要内容: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意义: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首先在农村展开
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改革
开放
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方式: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2、改革开放
深圳浦东的变化
生活用品的变化
休闲方式的变化
产生变化
一国:一个中国
1、“一国两制”的含义
两制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体)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社会(非主体)
意义
P26第四段第一二行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2、实践
台湾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反对台独:制定《反分裂国家法》
3、盼统一,反台独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1、初期外交“三原则”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
美军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
“小球推动大球”(1971年4月)
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月)
2、新中国外交成就
中美外交史
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时间:2001年
意义:P29最后二行
时间:20世纪90年代前后
标志“冷战”的结束
标志“两极”对抗的终结
出现两次“北约”东扩
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影响
意大利举行反恐游行
德国人举行反战游行
祁盼和平的表现
2、祁盼和平
挑战和平
北约轰炸南联盟(霸权主义)
“9·11事件”(恐怖主义)
巴以冲突(领土争端)
伊拉克战争(霸权主义)
挑战和平的表现
西方殖民侵略和掠夺
旧经济秩序的存在(主要)
“二战” 后经济的飞速发展
1、发展问题
原因
南北差距大 (南北问题)
对策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不等价交换(见数字对比)
殖民掠夺和统治
国内不稳定和战乱
2、非洲:苦难的延续(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
科技和民族文化素质不高
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1、中国基本国情:初级阶段
现阶段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概括为“六个更加”
2、中国小康
争取较长的国际和平环境
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3、存在机遇与挑战
机遇
国际竞争激烈(综合国力竞争)
我国经济科技水平落后
挑战
古埃及的太阳神 —→崇拜
弋射收获图 —→顺从
长虹卧波 —→征服
高峡出平湖 —→改造
现代都市 —→协调
1、从历史记载中考证:
人与自然的关系
98年的特大洪灾
塔里木河的干涸
现实
2、从现实社会中感悟
感悟: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1、人口增长的现状
增长周期在缩短
总量突破60亿
现状:增长过快
结果:影响经济发展
如印度
现状:增长过慢
结果:带来老龄化问题
2、不同国家,不同问题
如日本
结论:人口应适度发展
可再生资源:土地、生物等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
分 类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础
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1、自然资源
重要性
城市缺水
农民缺地
工业缺矿产
2、资源现状:短缺—→
如何节约资源
关于一次性筷子的问题
关注海洋资源
3、关注身边的资源
史前社会:洪水、猛兽、林火、风暴
农业社会:气象灾害、水土流失、环境退化
工业社会:资源损耗和破坏、“三废”污染
1、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水减少
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海平面上升
2、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环境污染
生态平衡失调
3、世界存在环境问题
人口数量大
人口素质低
1、我国人口的特点
人均资源少
就业困难
老龄化加快
2、产生严重的问题
人口的数量应与社会
资源、环境相协调
3、如何看待“人口”与“人手”
总量丰富
人均量少
1、我国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
分布不平衡
结构性短缺
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
2、我国的资源问题
水土流失
荒漠化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
废气
废水
废渣
1、我国的环境
环境污染:三废
(主要)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影响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
威胁民族生存与发展
2、环境的影响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1、人口问题: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出生率下降
成人文盲率下降
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2、感受计划生育的成就
开源
节流
重要措施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解决资源问题
调配
立法:《土管法》、《森林法》、《草原法》
“三北”防护林
生态固沙
封山育林
1、保护环境已列为我国基本国策
生态环境建设成就
2、治理环境的成就
三河: 淮河、辽河、海河
三湖: 滇池、太湖、巢湖
二区: 煤烟区、酸雨区
环境污染防治成就
公正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人权的内容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文化教育权等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结论:世界人权“路漫漫兮而修远兮”
1、反思“历史周周率”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跳出周期率的方法:发扬民主
职权:立法、监督、决定、任免
职能:产生各级国家机关
全国人大
人民代表
产生方式:由人民依法民主选举产生
职责:具体见P91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职能:为人民服务
分类:行政、司法、教育、民政等部门
作用:P92第三段
1、政府机关
2、政府如何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模拟”听证会”
建立和完善各项民主决策机制
3、专题探究:假如我是政府官员
⑴遇到责任冲突的时候,应该选择重要的、紧迫的
⑵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应以国家利益为重的
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一票(探究)
批评建议权:一项建议的产生(探究)
检举揭发权
1、公民的权利
向人大代表反映并转达
通过新闻媒体发表意见
向国家机关反映情况
2、行使权利的渠道和形式
必须合乎法律程序
生活在法治社会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最高权威是人
存在特权阶层
1、专制与民主
(人治与法治)
生活在人治社会
现实生活中的人治 与 法治
——→要法治不要人治
2、依法治国
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3、做生活的主人:懂法、守法、用法
1、中国公民的含义: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2、公民的特征:没有角色的差别
3、珍重公民称号
把握公民本质特征
“公民”辨析
小保姆与百万遗产
1、正确行使自由和权利——→“言论自由”的辨认(探究)
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合法权益平等受法律保护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谁用了我的剪纸?
儿童能申请专利吗?
王兵的大学梦实现了吗?
3、保护社会弱势群体
(专题探究)
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价格传递——发现“看不见的手”
获取信息的手段:报纸、电视、网络——关注“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的好处:(具体见P112)——受惠于“看不见的手”
2、市场经济
结论:只有遵循市场规律,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计划手段——“以港兴市
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规
行政手段——“靠山养山、吃水治水”
1、市场经济的缺陷:滞后性、自发性、盲目性——“一哄而下”
2、政府调控的手段
3、宏观调控的原则: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
结论:“两只手”要结合
中国内部
世界范围
1、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贸易范围扩大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
提高整个区域的总产量
3、发展区域经济贸易的作用
计算:如何优势互补
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是与非
“西气东输”,我们期盼什么
4、绘制家乡经济发展蓝图
(专题探究)
1111、消费者权益:人身财产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
2、劳动者义务:爱岗敬业——最基本
3、经营者原则:依法经营,艰苦创业
4、专题探究:自尊、自立、自强之路
如何维权
维权的意义
⑴走上维权之路
⑵就业创业之路
就业素质:改变观念、勤奋学习
创业素质:有干劲、讲信誉
为什么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呢?
如何择业?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⑶路在脚下
引起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使人类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发展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也产生科学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8世纪中后期的蒸汽机发明和应用
19世纪末电力的广泛应用
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3、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农业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1、知识经济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
2、人类经济发展三阶段
可以重复使用
多人共享,不受时空限制
便于传播和处理
3、知识经济的特点
4、知识经济的地位:决定国家或民族的强弱
专题探究:跟随知识经济的脚步
为不断学习创造新的条件
需要不断学习
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
形成学习型社会
1、等价交换 平等精神
2、市场规则 法治精神
3、市场竞争 进取精神:“风险投资”的范例
消费者的权利
1、科技进步对世界观的影响:如电报
2、科技进步对价值观的影响:如“效率”一词的使用
达尔文的进化论
电子检索
3、科技进步对思维、行为方式的影响
电脑绘画
数字化生存
4、科技进步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1111、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2、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3、市场与科技带来道德危机
4、如何应对
专题探究:我们选择什么?道德和法律
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道德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