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战争与革命(第1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四课 战争与革命(第1课时)

资源简介

第十四课 战争与革命(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进程,大战的结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判断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能力,学会抓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性质、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现象与本质”、“辩证法”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分析战争与革命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4)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他们之间新的矛盾,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分割殖民地,说明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所必然的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3)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和危害,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与革命的关系,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争夺殖民地、扩大海外市场,它们之间矛盾重重,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新课教学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
出示《英、德、法比较表》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俄奥矛盾: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
对殖民地的争夺促成了互相冲突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寻求相互间的支持,从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显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1)三国同盟的建立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同盟条约”签字,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三国协约的建立
三国同盟形成以后法俄都感到不安,1892年两国缔结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上的矛盾。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意味着以英国为核心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给国际关系带来灾难性后果,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枪声(1914年6月28日)
(让学生看教材插图)讲述萨拉热窝事件
探究一:如果没有斐迪南遇刺这样的突发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发生吗?
2.爆发:1914年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国和奥匈,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27国
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3、大战的进程
(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这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可结合挂图简单讲解)
主战场:欧洲
三条战线:西线——英法比 德;东线——俄 德、奥匈;巴尔干:俄、塞 德
三个阶段:1)1914年 马恩河等战役致使德国速决战的计划破产
2)1915年-1916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1917年-1918年 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帝国主义非正义掠夺战争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③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看。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再讲。
5.大战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后果:
⑴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即使是战胜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
⑵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有利条件,并促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最终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革命,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