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战争与革命(第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四课 战争与革命(第2课时)

资源简介

第十四课 战争与革命(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美、英、法等国参加和会的目的;对德《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的影响和矛盾;华盛顿会议的背景;《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实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和反对苏俄的国际会议,《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瓜分殖民地和反对各国人民革命的过程中所达成的暂时妥协。随着各国实力的发展变化,战胜国之间、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长久。
教学重点、难点: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四大帝国,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新课教学
一、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1918年11月,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并发展。
3)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四大帝国,严重削弱了英法等国力量;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妄图支配世界。
2.巴黎和会的召开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战败国媾和的会议,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召开,27个战胜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但是美、英、法三国政府的首脑操纵了和会,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及当时的背景,模拟各国提出自己的与会目的。
(学生讨论、表演后,教师说明)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目的不同:美国——“十四点原则”,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又要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法国——重建欧洲霸权,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3.《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的中心问题是对德和约问题,经过长时期激烈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对德的《凡尔赛和约》正式签订。
第一,领土问题:和约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德国丧失了约1/8的领土。
第二,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由英、法、日、比等国加以瓜分,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引发了中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第三,军事问题:德国要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十万人
第四,赔款问题:只在原则上要求德国承担战争责任并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
和会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批准了武装干涉苏俄、匈牙利苏维埃政权的计划。
《凡尔赛和约》和对土、对保、对奥条约构成了战胜国列强在战后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
4.凡尔赛体系的影响和矛盾
(对照挂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和中东领土的变化》,在凡尔赛体系下,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重新划定。
思考:为什么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维系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⑴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⑵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⑶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二、华盛顿会议
l.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
1)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和中东的关系,而在亚太地区,美日两国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2) 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由于大战刚刚结束,各国反战情绪高涨,加之英日同盟的存在,美国急于召开一次新的国际会议,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来限制竞争对手,拆散英日同盟,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夺取新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
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除美、英、日本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等共九个国家。会议被美、英、日三国所操纵。
3.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美、英、法、日四国签订了《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九国公约》:中国问题是华盛顿议的中心议题,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中心就是争夺在中国的霸权。公约在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实际上中国关于取消治外法权、撤退外国军警、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势力范围等要求,一概未列入公约。公约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际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内容。1919年~1922年,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在巴黎和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和平”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巩固了帝国主义大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和平。由于这一体系既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的,又是战胜国之间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国际关系体系就不可能持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