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第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课 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第2课时)

资源简介

第十三课 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1)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雨果、大仲马、拜伦、雪莱、普希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2)美术: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现实主义绘画大师杜米埃、库尔贝;印象派绘画及其代表画家莫奈、凡·高。3)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及其代表人物贝多芬;民族乐派的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文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能力。(2)通过对世界近代文学名著和艺术作品的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水平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立足于现实社会,从各个角度观察和思考现实社会,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2)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近代科学的进步,造就了文艺的推陈出新,不朽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与风貌的体现。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文艺流派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部分文学家、艺术家的画像或作品并随机作简单的介绍,同时播放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命运敲门声”的录音。把学生置于文学和艺术的氛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不超过4分钟)。然后教师因势利导“19世纪是人类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文学艺术流派纷呈,异常繁荣”。
新课教学
一、文学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列表格,指导学生阅读文学部分。
文学流派 历史时期 作家作品 文学特点 形成原因
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
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30年代起
1.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整理出各个文学流派的著名作家和作品。
2.学生读完后,教师提议让同学们主动起来根据所读内容及平时所学知识简单介绍每一流派的一部作品,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介绍略)
3.教师接着提问:“根据几位同学刚才对几部作品的介绍,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出不同文学流派的各自特点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多数同学会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出来,教师进一步补充、完善。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除回答按事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性强外,还应指出这一流派爱用长篇小说的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4.让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组讨论各种文学流派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失望情绪;批判现实主义是和资本主义社会有了较充分的发展,因而暴露出种种社会问题有关。总之,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必然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美术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美术部分,并要求学生把各种美术流派所处的历史时期、著名画家及作品、艺术风格制一表格列出。
2.学生通过阅读列出后,教师再用投影仪打出下面表格供学生参考
美术流派 历史时期 画家、作品 绘画风格
浪漫主义绘画 19世纪前半期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注重感情表现色彩和笔法奔放
现实主义绘画 19世纪中期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印象派绘画 19世纪70年代起 莫奈《睡莲》凡·高《向日葵》 用光与色描绘外部世界
强调:“时代不同,艺术风格也不相同,我们可以从艺术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演变中,探知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的变化。”
三、音乐
1.教师打开录音机放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音量低一些)。在优美轻快的乐曲声中,教师接着讲,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音乐也经历了长期发展过程。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先后出现巴罗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三个不同的时期,民族乐派也也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音乐部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分别列举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和民族乐派的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②指出浪漫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
2.学生读完后,教师简单提问(学生回答略),然后再用投影仪打出下面表格供学生参考。
音乐流派 历史时期 音乐家作品 音乐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 19世纪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的主观感受
民族乐派 19世纪 柴科夫斯基《天鹅湖》 浪漫主义音乐的分支,作品中突出民族特点
小结
19世纪初科学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确立和定型的基础之上。而这一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既集中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表达了人类的理想,也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