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六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的“静坐战争”德军西线的进攻;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投降;不列颠之战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教学重点、难点:慕尼黑阴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战争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一战留下了帝国主义的贪婪,也埋下了罪恶的火种。从纳粹1933年上台,到1945垮台,整整12年。有人说:‘纳粹德国的12年,是奇迹般的12年,是“卓越”的12年,是不可琢磨的12年,也是人类必须牢记,力图永不让它出现的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探寻这段历史。”新课教学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引导学生回忆第十五课的内容,归纳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2、直接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3、其他原因——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和苏联实现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二战爆发。二、慕尼黑阴谋——序幕1、起因: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2、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了会议。在没有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 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探究: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学生思考、讨论)其原因:⑴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畏战情绪,千方百计想避免战争;⑵英、法企图将祸水东引,驱使德国进攻苏联。3、实质: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4、影响:《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⑴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3月,德军吞并整个捷克。⑵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其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此后,凡是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卖他国的行径,都被称为“慕尼黑阴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1.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动 58个师,坦克2 500辆,飞机2000多架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英、法对德宣战后,本应配合波军在西线对德发起进攻,然而,它们却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战争”。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这正是英、法绥靖政策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波军孤军奋战,两个多星期后波兰覆亡。请大家思考一下:波兰迅速败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归纳)⑴德军兵力强大,又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使波兰猝不及防。⑵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⑶英、法在西线按兵不动,没能与波军配合作战。3、德军西线进攻和敦刻尔克撤退(教师用地图课件显示《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图,边指边讲)德军侵占波兰后,并没有像英、法希望的那样,继续向东侵犯苏联。而是转过头来进攻北欧和西欧。1940年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表、挪威,接着入侵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同时,德军绕过法国自以为非常稳固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法动员了大批船只,经9昼夜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第一颗苦果。4、法国溃亡(1940年6月)、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月)敦刻尔克战役后,也就是1940年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6月10日,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英、法宣战;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这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又一颗苦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坚持抵抗德国侵略的戴高乐将军,此时流亡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与反法西斯力量一道坚持战斗。他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反法西斯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法国败降以后,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从1940年8月11日,德军对英国进行了猛烈的空袭,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对英国的军事基地、工业中心、首都伦敦等进行狂轰滥炸。同时,德军还出动大批潜艇在大西洋截击英国运输船只,使英国损失巨大,造成英国原料和粮食供应的极度困难。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的态度如何呢?(指导学生阅读《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进而讨论:此时英国政府对德国侵略扩张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英国放弃了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遏止了德国要尽快摧毁英国或迫使其求和的目的。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计划。在德军空中打击英国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又一次尝到了长期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苦果。我们从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清楚地看到:英、法两国真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5、轴心国同盟形成:1940年9月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起了推动作用。PAGE-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