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调整与改革(第1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八课 调整与改革(第1课时)

资源简介

第十八课 调整与改革(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的改革;东欧变革的原因,南斯拉夫实行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布拉格之春”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理解分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史料,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历史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方法,同时通过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对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比较,对苏联、东欧变革失误与中国改革成功原因的分析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异同,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3)指导学生透析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演变轨迹,总结苏联东欧关系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比分析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失误和中国成功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引导学生从苏联和东欧国家不正常关系中吸取教训,认识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必须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重点、难点: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迅速发生变化。除了苏联外,在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民主德国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中国、朝鲜和越南北部也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共拥有世界1/3的人口和1/4的土地。欧亚一大批国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表明社会主义已越出一国范围而形成世界体系。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进程,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
新课教学
一、 计划经济与社会保障
布置学生看书,思考:1)社会主义经济有什么特点?2)这种经济制度有哪些好处?
1、经济制度:国家计划 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化
2、社会保障 原因:计划经济 表现:国民教育和社会福利
二、艰难的改革
计划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件显示)
布置学生看书,提问: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回答: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
讨论1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哪些弊端?
课件显示: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经典模式:公有制十计划经济=社会主义
分析这一模式存在的弊端:①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片面强调发展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农、轻、重比例失调。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结果产品不对路,质量低劣,消耗性大,浪费惊人,经济效益不高。③片面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决策过于集中,使企业和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④片面强调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结果部门林立,互相扯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滋长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影响地方作用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发展。⑤过于强调速度和积累,把消费压到最低限度,使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不得不长期作出重大牺牲。
课件显示: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最主要的特征:国家实行一党制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
分析其弊端: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臃肿,会议成灾,官僚主义严重,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忽视社会主义法制等。
2.赫鲁晓夫的改革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问如下问题: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经济:缩小计划范围,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统购统销
政治:机构消肿,撤销和合并一些主管部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如推行干部任期制,揭露和批判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为冤假错案平反昭雪等。
教师深入讲解: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改革的重点也在农业。为提高粮食产量发动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还提出苏联农业的出路在于畜牧业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新的饲料资源——玉米。赫鲁晓夫以极大的热情,频繁会见各地方领导人,与他们谈话,向他们施加压力。农业的丰收为取消义务交售制奠定了基础。义务交售制是根据斯大林的“贡税论”、从1933年以来开始实行的,它成为阻碍苏联农业发展、使苏联农业陷入慢性危机的重要原因。赫鲁晓夫认识到这一问题。从1953年起,农业产品交售制逐渐被取消。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国家调整农业部门的收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农庄庄员和职工发展个人副业;改革农庄计划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合并集体农庄,将力量薄弱的农庄变为国营农场。为了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赫鲁晓夫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1958年4月18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定:自1958年起,把农业机械自由地卖给集体农庄,农庄可分2~3年还清贷款。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研究和管理,赫鲁晓夫还决定把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从城市搬到农村等。
(2)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回答: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教师深入讲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决心是大的,有些措施也是很有效的,但为什么会失败呢?教材上讲他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如他在改革中不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助长了浮夸风。1958年,苏联粮食大丰收,赫鲁晓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出苏联在“3~4年内在人均肉类、牛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美国。”其实,当时美国人均每年消费肉类96公斤,苏联只有36公斤,差得很远。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讨好赫鲁晓夫,采取虚报、浮夸等办法,助长了浮夸风。梁赞州1958年卖给国家肉类4.8万吨,却许诺1959年卖给国家15万吨。为了完成该计划,一是杀种畜,二是花钱从外地买,然后再以l/3或l/4的价格卖给国家,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1960年,当地的农业生产一筹莫展,新的保证成为泡影,言过其实的州长饮弹自杀。还有瞎指挥,一刀切,决策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如开垦荒地,不注意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改组拖拉机站本是件好事,但一窝蜂起,操之过急,产生了不少消极后果等。
3.南斯拉夫实行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教师首先向学生交待,东欧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照搬苏联模式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经历过一段向苏联学习的阶段,其中都犯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错误,由此造成的消极后果有:经济上,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追随苏联大搞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击迫害要求改革、主张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干部群众。加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肆意干涉别党、别国的内政,导致东欧各国社会矛盾重重,摆脱苏联模式束缚和苏联控制,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要求日益强烈。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是南斯拉夫。
教师讲解:指出南斯拉夫开始走上改革道路是因为苏南关系破裂带来的困难处境。1948年6月,共产党情报局在南共代表未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情况》的决议,决定开除南共。1949年初,苏联进而中断苏南两国贸易关系、外交关系,苏南关系彻底破裂。苏联、东欧各国对南斯拉夫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尽管南斯拉夫处境十分困难,却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回答问题: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它的实质是什么?(教师着重指出其实质在“自治”二字。)起了什么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尖锐起来。)
小结:在刚刚逝去的20世纪,社会主义第一次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在我们的星球上。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各国既尝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又饱经挫折和失败的困挠。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起、发展和受挫是贯穿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最深刻、最具世界意义的社会实验工程。本节课集中讲授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同时详细介绍了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其中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PAGE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