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走进社会第三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关于规则的故事教学目标:1、了解规则的基本含义、作用及其存在形式。2、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规则,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3、通过制定规则的活动,体验任何规则的制定都是有目的和要求的,都是为一定目标服务的。教学重点:体验制定规则的意义教学难点:尝试制定活动规则教学方法:做中学、玩中学,体验教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笑话:波尔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波尔在马路上飞快地奔跑着。别人问他为什么跑这么快。他指着路牌气喘吁吁地说:“你看,上面写着限制时速20公里,我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呀!”讨论:根据笑话谈谈你对规则的理解活动:想想身边有没类似要遵守的规则总结:规则的概念:规则是规定出的由全体或参与者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许多规则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这是维护正常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的需要。二、新课教学(一)活动:表妹的故事(教材中的王丽表妹故事活动)让一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边看边思考问题。1、讨论:如果你是表妹,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疑问呢?策略提示。(1)了解表妹此时的处境与心情。(2)帮助表妹对规则有个正确的认识。(3)领悟规则的表现,明确规则的适用范围2、总结:规则的表现:规定不许、不能做什么-一禁止性规定;或允许、能够做什么──非禁止性规定规则的适用范围:不是因人的年龄大小来确定,而是根据规则的内容来确定。(二)活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的行为1、学生分组表演几种场景,可以由教师指定表演内容,也可以由学生任意发挥,但也有统一要求,即:事情均发生在公共场所,内容均为不遵守规则比如,把学生分为六个组,分别表演:在路上不守规则; 乘车时不守规则; 在商场不守规则在公园不守规则院 在影剧院不守规则; 在学校不守规则表格活动场所 角色 行为规则出门上路 行人乘车 乘客去商场购物 顾客去公园 游客去影剧院 观众在学校 学生(学生表演后,自己归纳总结出下表。)活动场所 角色 行为规则出门上路 行人 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等。乘车 乘客 按顺序上下车,上车买票。去商场购物 顾客 公平交易,买后付钱。去公园 游客 购票入园,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注意安全。去影剧院 观众 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意走动,要礼貌鼓掌。在学校 学生 尊重老师,认真学习,不得扰乱学校秩序。2、总结(1)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现代生活,许多规则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如校规,社区公约,法律等,它使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通过文字形式的存在,它使公共生活准则具有必须遵循的权威性,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总结(2)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类规则,它们往往以约定成俗的方式流传下来。阅读:山区行路的风俗(教材),说明有些规则是自然形成的千年俗规,自发的行为规范被众人反复不断的长期遵守,变成风俗,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总结(3)规则的类型:成文的规则(明文规定)──团体成员必须遵守。不成文的规则(约定俗成的规则)──入乡随俗。(三)体验规则:三则真实的小故事1、故事一:说起规则意识,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在瑞士,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卫生间里“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出来后,附近一个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说孩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龙永图想起了隔壁卫生间的响声。出于友善,他便折回洗手间,打开那个厕所的门。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故事二: 最宝贵的一门课雷泰平深夜,一位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那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规定。中国人委婉地提出建议,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更恭敬了,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无奈之中,中国人走到售票窗前,要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那一站的车票。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您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 当有人把深夜小站理发室的故事告诉给一群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不少人就感慨万端,说太不可思议了,德国人真的太认真了,这样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讲秩序的民族,永远都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有的就不以为然,说偶然的一件小事,决定不了这么大的性质,一个小镇的车站,一个近乎迂腐的人,如何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呢?双方甚至还为此发生了争执,相持不下之际,就有人提出通过实践来检验孰是孰非。于是,聪明的留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试验。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区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在一左一右两部电话的旁边,分别贴上了“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电话亭。令他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标以“男士”的那一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而标以“女士”的那一部电话前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打,何必等这么久呢?被问的先生们无一不以坦然的口吻说:那边是专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秩序啊……留学生们不再争执了。在他们默默回去的一路上,每个人都想了很多,大家都隐隐觉得自己乃至自己身后那个曾是礼仪之邦、崇尚井然有序的民族,这许多年来,可能于无意之中慢慢丢失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在重创民族辉煌、融入世界之流的今天,规则和秩序,也许正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素质。有一位同学感慨道:“这是我们在德国学到的最为宝贵的一门课程啊!”故事三: 一定要洗七遍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为了生计,他又到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愿意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为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每个学生都归纳自己的收获。故事一中小孩所说的规则应怎样理解(2)如果你处于三则故事中你会怎么做?(3)三则故事对你感触最多的是什么?谈谈你的收获。2、总结(1)故事一:感触最大的是小孩强烈的规则意识, “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这里的“规则”应理解为“责任、义务”,小孩的所作所为是在对社会公德尽维护的责任,而且这种维护是自觉的、习惯的,是不需要任何外力强迫的。故事二: “规则意识”提到民族性的高度,它“也许正是”当前“我们最为需要的素质”, 亲切自然而又发人深思。故事三:似乎有违“常理”的故事,有力地凸现了遵循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总结(2) 在生活中我们应时时处处有一种“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一个人为使社会能正常运行乃至进步而自觉地尽各种责任、义务的习惯,其中自然包括自觉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请在心中永远树立规则意识吧!(四)体验制定与遵守规则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组书本21页活动。三、课外拓展:以“我的一天”为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一天中,你曾经经历过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用、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这些规则,你的生活哪些问题或有什么不便。四、课堂总结:规则无处不在,无论是自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规矩、还是学校里的规则、公共场合对所有人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定,都时时处处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在生活中更时刻有种规则意识,它是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素质就越高。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和安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