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则的故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关于规则的故事

资源简介

关于规则的故事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采用“讨论法”和“活动教学”的方式。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发生于学习者的外部,更主要发生于学习者的内部,因而提倡“发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本课教学中可进行规则概念的讨论,规则意识的讨论等,便于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能力。活动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全面展示学生的素质,张扬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得用时间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本课活动主要有二:一是学生表演不同情境的活动;二是课堂制定小组活动的规则,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与教的过程
情境设计一:新课导入:笑话:波尔遵守交通规则的故事
波得在马路上飞快地奔跑着。别人问他为什么跑这么快。他指着路牌气喘吁吁地说:“你看,上面写着限制时速20公里,我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呀!”
讨论:根据笑话谈谈你对规则的理解
活动:想想身边有没类似要遵守的规则
投影:图片:交通规则,校规,法律等等
总结:
规则的概念:规则是规定出的由全体或参与者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许多规则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这是维护正常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的需要。
情境设计二:表妹的故事(教材中的王丽表妹故事)
讨论:如果你是表妹,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疑问呢?
活动:让一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边看边思考问题。
投影:策略提示。
1.了解表妹此时的处境与心情。
2.帮助表妹对规则有个正确的认识。
3.领悟规则的表现,明确规则的适用范围
总结:规则的表现:规定不许、不能做什么-一禁止性规定;或允许、能够做什么──非禁止性规定
规则的适用范围:不是因人的年龄大小来确定,而是根据规则的内容来确定。
情境设计三: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的行为
活动:
学生分组表演几种场景,可以由教师指定表演内容,也可以由学生任意发挥,但也有统一要求,即:事情均发生在公共场所,内容均为不遵守规则
比如,把学生分为六个组,分别表演:
1、在路上不守规则; 2、乘车时不守规则; 3、在商场不守规则
4、在公园不守规则院 5、在影剧院不守规则; 6、在学校不守规则
投影:表格
活动场所 角色 行为规则
出门上路 行人
乘车 乘客
去商场购物 顾客
去公园 游客
去影剧院 观众
在学校 学生
(学生表演后,自己归纳总结出下表。)
活动场所 角色 行为规则
出门上路 行人 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等。
乘车 乘客 按顺序上下车,上车买票。
去商场购物 顾客 公平交易,买后付钱。
去公园 游客 购票入园,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去影剧院 观众 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意走动,要礼貌鼓掌。
在学校 学生 尊重老师,认真学习,不得扰乱学校秩序。
总结1: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现代生活,许多规则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如校规,社区公约,法律等,它使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通过文字形式的存在,它使公共生活准则具有必须遵循的权威性,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总结2: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类规则,它们往往以约定成俗的方式流传下来。阅读:山区行路的风俗(教材),说明有些规则是自然形成的千年俗规,自发的行为规范被众人反复不断的长期遵守,变成风俗,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总结3:规则的类型:成文的规则(明文规定)──团体成员必须遵守。
不成文的规则(约定俗成的规则)──入乡随俗。
情境设计四:三则真实的小故事
故事一:说起规则意识,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在瑞士,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卫生间里“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出来后,附近一个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说孩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龙永图想起了隔壁卫生间的响声。出于友善,他便折回洗手间,打开那个厕所的门。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
故事二: 最宝贵的一门课
雷泰平
深夜,一位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那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规定。中国人委婉地提出建议,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更恭敬了,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无奈之中,中国人走到售票窗前,要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那一站的车票。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您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
当有人把深夜小站理发室的故事告诉给一群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不少人就感慨万端,说太不可思议了,德国人真的太认真了,这样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讲秩序的民族,永远都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有的就不以为然,说偶然的一件小事,决定不了这么大的性质,一个小镇的车站,一个近乎迂腐的人,如何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呢?双方甚至还为此发生了争执,相持不下之际,就有人提出通过实践来检验孰是孰非。于是,聪明的留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试验。
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区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在一左一右两部电话的旁边,分别贴上了“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电话亭。
令他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标以“男士”的那一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而标以“女士”的
那一部电话前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打,何必等这么久呢?被问的先生们无一不以坦然的口吻说:那边是专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秩序啊……
留学生们不再争执了。在他们默默回去的一路上,每个人都想了很多,大家都隐隐觉得自己乃至自己身后那个曾是礼仪之邦、崇尚井然有序的民族,这许多年来,可能于无意之中慢慢丢失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在重创民族辉煌、融入世界之流的今天,规则和秩序,也许正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素质。
有一位同学感慨道:“这是我们在德国学到的最为宝贵的一门课程啊!”
故事三: 一定要洗七遍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愿意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为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每个学生都归纳自己的收获。
投影:话题:
故事一中小孩所说的规则应怎样理解
如果你处于三则故事中你会怎么做?
三则故事对你感触最多的是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总结1:故事一:感触最大的是小孩强烈的规则意识, “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这里的“规则”应理解为“责任、义务”,小孩的所作所为是在对社会公德尽维护的责任,而且这种维护是自觉的、习惯的,是不需要任何外力强迫的。
故事二: “规则意识”提到民族性的高度,它“也许正是”当前“我们最为需要的素质”, 亲切自然而又发人深思。
故事三:似乎有违“常理”的故事,有力地凸现了遵循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总结2: 在生活中我们应时时处处有一种“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一个人为使社会能正常运行乃至进步而自觉地尽各种责任、义务的习惯,其中自然包括自觉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请在心中永远树立规则意识吧!
情境设计五:体验制定与遵守规则
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制定有关课堂四人小组活动的规则。
投影:制定规则时要注意的问题:
组织此次活动重要性、要求、操作方式、评价方式、评价结果、违背规则应承担的责任等。
总结: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制定规则,体验任何规则的制定都是有目的和要求的,都是为一定目标服务的。
课外拓展:
以“我的一天”为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一天中,你曾经经历过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用、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这些规则,你的生活哪些问题或有什么不便。
归纳:规则无处不在,无论是自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规矩、还是学校里的规则、公共场合对所有人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定,都时时处处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在生活中更时刻有种规则意识,它是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素质就越高。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遵守规则,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和安定。
问题研讨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和学生的表演,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潜能,在讨论和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
首先素材和小品的选用基于生活,基于实践,贴近学生。如王丽表妹的故事和在公共场所不守规则的行为的表演,都是我们身边的小事,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学习,把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其次课文的主体是基于有意义的案例或问题展开的,并且力求有机地融入各种“动脑”或“动手”的活动设计。如情境设计五体验制定与遵守规则,课堂中制定小组活动规则,及课外拓展等这些设计,注重为启动学生思维提供路径,注意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空间。
再者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进行联系阅读、主动提问。如阅读新教学内容中山区不成文的规则,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和社会现实。再如课外材料的阅读,亲身感受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规则,树立规则意识,体验制定规则的程序和重要性。在联系阅读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并激发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