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第一课时:辽阔的疆域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地图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能力目标:通过与其他国冢地理位置的比较,分析并感受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对我国的面积、四至的介绍及对我国东西端、南北端的距离的量算:感受我国幅员辽阔的事实,并分析我国地域辽阔的优缺点。情感目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1、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注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二、课堂设计(一)新课导入:播放《大中国》MTV,鼓励学生一起跟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问:刚才播放歌曲的名字?——《大中国》进入本课内容——“辽阔的疆域”(二)“大家来找茬”展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世界政区图”、“中国在亚洲的位置”三幅幻灯片,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并回忆小学学习过的中国的基本知识,准备下面的活动。应用活动:“大家来找茬”,根据各组的回答情况相应加星。展示正确答案和国土面积前六位国家及欧洲面积柱状比较图,巩固知识。(三)“又快又准”展示一幅中国地图,结合图册20页《中国政区图》,快速找出中国的四至,最快找对的组加一个星,并相应展示相关景观图。量测和计算中国南北和东西的最大距离,最快最接近正确答案的组加星。疆域辽阔由此产生的现象:1、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南北距离达到了5500千米,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引导学生辨识中国共可划分几个温度带,以及杭州属于哪个温度带。展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幻灯片,寻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最高处和最低处分别在哪里,展示相应的景观图,说明南北纬度跨度大导致我国南北冬季气温差异很大。2、展示“世界时区图(局部)”幻灯片,说明东西经度跨度大导致我国东西时差大,顺便说明目前我国采用的北京时间。(四)“非常默契”展示“谁和咱们是邻居?”幻灯片,了解中国的邻国。应用活动:每组推选两名同学参加“非常默契”,根据回答情况相应加星。展示“哪些国家和我们隔海相望?”幻灯片,了解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五)中国的海疆展示“辽阔的海疆”幻灯片,抢答小学时学习过的中国的四个边缘海以及中国的主要岛屿,相应加星。(六)比比评评展示一幅世界地图,从海陆疆域方面观察比较中国、美国、蒙古、新西兰四个国家,哪个和中国比较类似?它们和中国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小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并根据回答情况相应加星)新西兰: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蒙古: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美国和中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都临海洋,和我国的背陆临海有所不同。说说看:中国的这种背陆临海、海陆兼备的位置有何优势?(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回答)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在陆地上我们有哪些作为?安排小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并根据回答情况相应加星。教师适当总结中国海陆疆域位置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布置作业:1、任选世界上的一个国家或是中国的一个省区,从位置、面积等方面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2、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媒体查阅有关中国海陆疆域的相关资料。(七)根据得分情况评出优胜组和本组表现最佳者进行发奖。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最后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本堂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第二课时)【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地图,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方法,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图与名统一的地理记忆能力【情感目标】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重点和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导入新课】自秦汉以来,中华先民开疆拓土,实行民族交汇,形成广土众民的大帝国,又经许多朝代的兴衰演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版图变幻,终于奠定了今日中国近一千万平方千米广大领土的基础。【课堂活动】教师问:我们的祖国很大。这样大的国土和这样的海陆位置,给我们带来哪些有利的地方和不利的地方?学生回答:(略)教师:这样大的国家,怎样进行管理呢?我们古人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理想是在国土上建立“九州”,后来又怎样呢?哪位同学能告诉你所知道的古代管理国土的办法?学生回答:(略)教师:今天,我们又是怎样进行管理的呢 ,请同学们看信封,(图3-2)并回答右边的问题。教师问:为什么这些信邮递员可以很快送到收信人手里?学生:(因为这些地址在等级上非常清楚,邮递员按照上面一层一层地找,很快就可以找到。)教师叙述:看来这些等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会将国土分为若干各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必要时候,设立行政区(相当于省)。如果有人问起我的籍贯,我就可以很明白地说,是浙江省嘉兴市人。教师问:我国省一级行政单位有多少呢?学生:(略)活动二:教师出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和“导学提问”:我们的祖国轮廓版图像一只健美的雄鸡,鸡头位置是哪东北三省?脖子?尾巴是?鸡脚是?胸脯?黄河流经的省份?长江流经的省份?学生合作准备问题答案,首先完成答案的小组推代表上台指认回答。教师:为什么除了全称之外还要有一个简称呢?因为在有的场合使用全称很不方便,比如汽车的牌照上首先要有各省区的名称,然后是阿拉伯数字。试想如果车牌写上各省区的全称会很繁杂,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345”这将是多么大的牌照啊!所以我们为每个省级行政区都起了一个小名,也就是简称。活动三: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来的,找到记忆方法,尽快记住省名、简称、行政中心,地域位置(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活动四:利用填图游戏软件,请学生上台填图游戏。【结束语】出示语录: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大量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毛泽东下一课,我们将了解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民。【作业】1。完成《读图填图册》第13页,完成填表。2.调查一下浙江省和嘉兴市名称的来历。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第三课时)课程标准: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基本状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2、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课前准备:1、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字、图片、歌曲、服饰等资料。2、多媒体课件。3、小品排演。导入:(情境导入)两个外国人关于我国人口稀疏还是稠密的争论引入话题。[板块一]:众多的人口(多媒体)人口学家对20世纪末世界人口的描述,从而揭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的事实。(承转)那么这么多的人口是不是平均分布在各省的呢?那么就让我们来算一算。(多媒体)让学生算一算浙江和西藏的人口密度,通过对比知道我国各地的人口密度是不同的。(承转)那么中国人口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呢?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的办法。(承转)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黑河——腾冲线以西的人口还有一个特点,即中国的大部分什么人口居住在那里?(少数民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部分在那里)。那里主要生活着哪些民族?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我国共有几个民族?看来我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还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那我国的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多媒体)民族分布图。学生观察图,概括出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使我国少数民族产生并保留下独特的文化。[板块二]多彩的民族(多媒体)播放少数民族音乐(傣族)你知道这是那里的音乐吗?——傣族。你知道傣族吗?你还想了解别的少数民族的风情吗?那么听听我们同学是怎么说的。(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三单元第二课山川秀美第1课时多样的地形课程标准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及比重最大、最小的地形;2、知道山区的含义和地势的概念;3、知道我国的地势高低起伏大致状况;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和地势高低起伏状况;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地形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自己生活的地区,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形及其主要特点,以及这种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了解自己家乡人们充分利用地形发展生产的得与失,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感受地形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学习重点:1、运用地图分析并总结出我国地形的特点;2、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我国的地菜地势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3、从人类利用自然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右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难点:1、分析我国的地形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其影响;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观念;难点: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正确的地理观念。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案例法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壮丽河山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反映的地形名称。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常见的地形?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我国有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不同地形,说明我国的地形多样。教师板书:一、多样的地形1、地形多样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1,讨论各种不同的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某种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①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的平原和盆地,种植业比较发达;②地表起伏较大的山区,林业比较发达;③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教师提问:从上面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我们要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一看图左下角的陆高表,对照图3—12,思考一下,我国比重较大的地形是哪一种?学生回答:(山地所占比重最大)。教师讲述:我们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即:33%+10%+ %=66.7%),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教师板书:2、山区面积广大学生活动:根据小明的小玲的对话,谈谈自己对山区的感觉。学生讨论、回答:略师生归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知山区有利也有弊:利——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大;弊——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学生活动:阅读图3—11和图3—13,思考: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图示如下:师生概括: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学生思考: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①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②蕴藏了丰富的水能;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④人口分布,东密西疏。课堂小结、整理知识: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三单元第二课山川秀美第2课时季风的影响课程标准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从自己家乡发展生产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学习重点:1、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自然景观;2、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学习难点:1、从地图上读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气温和降水量图的判读和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季风气候及其影响;难点: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案例法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展示反映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及由此产生的气候景观。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1、多种多样的气候学生活动: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最大,受季风的影响)教学过渡: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的。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学生活动:看图3—15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3—11 中国的地形思考活动: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②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①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②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③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设疑过渡:那么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教师板书:3、季风的影响学生活动:看图3—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分组讨论季风的功与过。教师引导:要求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纬度大致相同。然后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主要从图上读出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如广州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对比两个城市可以看出夏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学生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设问转折: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好处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学过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季风的“过”。学生活动:看图片3—17和图3—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学生讨论:请学生谈谈对季风带来的好处和引发的灾害的感受。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填空题。课堂小结、整理知识: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三单元第二课山秀美川第3课时母亲河课程标准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2、了解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3、了解黄河和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2、运用地图说出黄河和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利用地图建立起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整体感;2、感受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3、感受母亲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1、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2、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学习难点:1、从地图上黄河和长江流经的地形区;2、归纳出黄河和长江各段的特点和在水利、灌溉方面的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河和长江的概况及其价值;难点:利用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教学方法: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工具:黄河流域图、长江流域图、黄河和长江各段景观图、中国地形图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代诗人赞美黄河和长江的诗歌,让学生感受一下母亲河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黄河和长江的片段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古代有这么多著名的诗人用脍炙人口的诗歌赞美黄河和长江,说明黄河和长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教师板书:三、母亲河学生活动:看中国地形图,用笔在地图上描绘黄河和长江,从总体上认识一下黄河和长江——黄河呈“几”字形,长江为“V+W”形。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黄河,请同学们阅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教师板书:1、黄河展示问题:①沿黄河干流描绘,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②找出黄河的分段点——河口和孟津;③根据图片大致概括出黄河上、中、下游的特征;并完成课本上的练习。④思考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⑤讨论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学生活动:描绘黄河,找发源地和入海口,分段点等。学生回答:略教师概括: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注入渤海;全长5400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沿途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流经青藏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师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通过练习减少教学难度)学生回答:黄河的贡献(略)教师概括:①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②提供了丰富的水能。学生回答: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师生概括:黄河目前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①断流;②水土流失和地上悬河;③凌汛。解决的主要措施:①黄河全流域进行统一调节,兴建水库;②植树造林,加固堤坝;③炸冰导流;教学过渡:展示长江三峡工程图片,通过教师或者学生的介绍过渡到长江的学习。教师板书:2、长江教师设疑:请同学们通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①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和入海口;②用笔描绘长江,找出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③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宜昌和湖口及主要支流——汉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赣江;④结合课本中图片和图文对应内容,大致概括出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⑤讨论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现状,面临的种种危机及治理措施。学生活动:读长江流域图,完成上面的问题。生答师析:①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②长江自西向东依次流经青海省、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共11个省级行政区;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③教师点画分段点和主要支流。④各段的水文特征可利用教材中的对应题降低教学难度;答案见教师用书。⑤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教学小结: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对黄河和长江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长江和黄河的认识。(对于长江和黄河的贡献、现状、危机和治理措施可以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作业:填充图册教学后记: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过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解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2、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3、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解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引课]: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 俗语(陕西四大怪:面条象腰带,国馈象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回答:略。过渡:是的,说明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南方和北方两个词,请问南方和北方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他们的分解线是哪一条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把它找出来。学生讨论:略。讲述: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本上的两封邮件,请大家找一找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哪里。学生回答:这两封邮件反映的是南方和北方在气候、景观、和生活上的不同。提问:除了邮件反映的差异外,你还了解到北方和南方哪些不同点呢?学生回答:略。总结:南北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饮食、民居、交通、气候、服饰、语言等。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下面的图片,南北方的这些差异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展示:南方和北方饮食、民居、交通的图片。学生回答:南北方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决定的。叙述: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冬季。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展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展示:题目:读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1、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2、找出1月均温最高点和最低点,计算南北的最大温差。3、归纳1月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教师:指图讲述。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展示:1月我国南方北方的景观图片和1月漠河和三亚天气预报。直观教学加深印象。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的温差很大。那么,夏季也就是7月份我国的平均气温又是如何呢?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图请说出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气温有差异,但差异比冬季小。转承: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A、秦岭—淮河分界线比较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B、中国的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总结:我国降水量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影响的强弱。提问: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请同学们说一说南北方的这样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内河航运(交通)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自由讨论发言。转承: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南北方生产和生活的差异,认真讨论并填写下表。展示表格:区域内容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1月均温年降水干湿状况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民居特色饮食习惯交通工具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各地的人们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该地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各的特长和优点,我们应该对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给予认同和尊重。生产生活方式如此我们对待我们的同学也应该如此,尊重个性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校园才会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同学们才能更好成长。课堂小结:气候的差异导致民居、饮食、交通等等的不同。课堂练习:“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火爆, 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生意便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今天的门可罗雀。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这是为什么吗?课外作业:填充图册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了解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认识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2、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经济、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3、通过观察图、文、表,形成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东西部地区在各自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劣势的比较,学会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2、通过对东西部差异的探究,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参与东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的探究,了解祖国,从而培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2、通过不同区域交流与互补的讨论,关心祖国的发展前景,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教学重点 认识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三、教学难点 认识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体会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以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以趣导学师(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岭—淮河分南北,从中了解到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体会到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不同的地方有其独有的特色。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些图片,猜一猜它们分别属于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多媒体展示图片:西藏布达拉宫、上海东方明珠、杭州三潭印月、草原景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新疆油气资源开发(在上课的开始用猜猜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示图片的同时,利用东部和西部的对比照片,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有一个认识,东部和西部有一定的差异,从而为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铺垫。)生:猜(说明理由)师:看了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师(过渡):那么有什么差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二)多元互动,以思激学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中西部范围示意图,并请学生上台点击。 (在这个环节当中,要求学生识记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及两个自治州。在这里利用多媒体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多媒体展示:西部范围示意图。师:从刚才同学的出色表现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东西部的范围,接下来我们来一个东西大比拼,拼什么呢?拼它们之间的差异、拼它们的优劣势。(1)比拼东西部的差异。学生分两组,一组代表东部,一组代表西部*多媒体展示,东西部差异表方 面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地 形 气 候 资 源 人口、民族 教育、科技 经济发展水平 师(提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民族、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西部主要资源占全国比重表,中国人口与民族分布图,东西部在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资料。生:通过观察以上具体的地图与资料分别回答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具体的地图与资料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观察并回答中提高利用地图进行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师: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具优势和不足。请同学们看62页最后一段和63页第一段,结合四幅图,来一个优劣势的大比拼。(2)比拼东西部的优劣势。生:分两组分别代表东部与西部,并在看书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这样,在小组合作中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于问题的比较,分析能力。)生:代表东西部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优劣势。师:引导学生从这张东西部优势图中发现了差异?并探究解决方法。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师:请学生为东西部的交流互补出谋划策。生:讨论并回答。师(概括):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区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国家和政府为了调配地区间的资源与能源正在规划和实施一些重大工程,有哪些?生:思考回答。多媒体展示:三大工程线路。师(概括):此外,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有关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动也在蓬勃发展。师:引导学生思考书中例子,并回答它们分别是属于哪方面的交流。生:思考并回答。(三)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师(小结):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综合探究三 游历华夏课程标准: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1.能运用资料概括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选择适当地图,查阅相关资料,选择适宜旅行路线,感受并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3.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探究欲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重点:指导学生选择适当地图,查阅相关资料,选择适宜旅行路线,感受并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难点: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探究欲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教学方法:本课从形式上看,是一节活动课,但从内容上看,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和运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作为一个指导者,可以提出建议,提供咨询;作为参与者,要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点、区域间差异的现状以及原因。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要了解全貌非常困难,而自主旅行是一种很好的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方法。而本节课我们就要开始一次“虚拟旅行”,去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去旅行前要作好一定的准备工作,那我们就来做临行准备。〈讲授新课〉:一、临行准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出外旅行有哪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考虑这几种交通方式在速度,价格等方面存在着怎样的优势和劣势。〈学生回答〉从而使学生对常见的交通方式有个大致的了解,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深圳的学生沿着京九铁路,陇海铁路进行考察,终点在乌鲁木齐,沿途要在郑州和西安等地稍作停留进行考察,引导学生来设计交通工具和路线并考虑该带些什么?〈学生回答〉很好,挑好了交通工具和路线,准备好要带的东西后,我们就开始旅行了。二.模拟旅行:教师事先应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负责郑州站、西安站和乌鲁木齐站的调查访问工作,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关于这三地的资料。活动模式一:教师让学生就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内讨论,提取有用信息,组内交流共享资料,并要求学生记录活动全过程,最后进行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呈现各组的调查结果并介绍旅途的所见所闻。学生交流回答〉很好,大家都了解到了三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考虑二者的联系。〈学生回答〉很好,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这三地与深圳有了很大的不同。活动模式二:我们来到了西安,正好赶上了“东西部合作交流洽谈会”让学生摸拟招聘,模拟投资、引资,感受东部参与西部建设、投资贸易、人才培养与交流、能源利用与开发、高新科技成果转让与交流等。〈学生表演〉很好,可见我们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这对东西部的共同发展是很重要的。〈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于东西部的交流是如何看待的,那么交流有何意义呢?〈作业〉:仿照书上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条考察的路线和方案,并查阅各种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考察沿途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特色的调查报告 第一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主; ③第三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