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第2课时)浙江省温州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第2课时)浙江省温州市)

资源简介

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历史影响。
2.掌握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的内容
3.掌握红军长征的内容
4.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
5.培养认识、分析、识记和描述问题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难点: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的认识。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图片展示:解放军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一些感人画面。
提问:你们知道走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都是哪些人吗?
生:略
叙述:让我们向赈灾的解放军战士敬礼!
提问: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人民军队是什么时候创建的吗?也就是建军节是哪天呢?
生:(描述南昌起义)
新课教学: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06相关内容,并尝试描述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经过及历史影响。学生描述后出示幻灯片归纳:
起义背景:国民党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面对国民党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应采取掌握武装力量,开展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起义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历史影响: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
提问:除了南昌起义外,当时还有哪些著名的武装起义?他们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回答归纳:还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结果都失败了。
提问:他们的结果都失败了,这样的结果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引导学生回答归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采取武装斗争。同时由于反动势力强大,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提问:毛泽东为什么要把队伍带到井冈山?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出路?
学生回答后归纳: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都以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为目的,结果以失败告终。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革命基础较好;敌人的力量比较薄弱,便于革命的开展。事实证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展示课本图7-39《革命根据地》提问:
⑴图中可以看出1927—1932年间中国共产党还创立了哪些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根据地是哪一个?
由学生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洪湖和湘赣边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大。
⑵这些革命根据地的区域分布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归纳:大都建立在各省的交界处,这些地方敌人的力量比较薄弱,革命的基础比较好,有利于革命队伍的存在与发展。
⑶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为什么能够在这些地方存在?
学生回答后归纳:共产党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现实目标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叙述:面对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了什么反动措施?结果如何?
时 间 敌 军 反“围剿”指挥者 策 略 结果
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2月 10万 毛泽东 “撒开两手,诱敌深入” 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4月 20万 毛泽东 “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6月7月 30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底 30多个师 周恩来朱 德 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0月 100万 王 明 “左”倾冒险主义,城市中心论,在城市全线出击 失败
学生猜测后出示上面表格,寻找信息回答。归纳:反动措施:先后五次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结果:①前四次反“围剿”中,由于广大红军将士能够坚持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方针,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②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左” 倾错误的影响,红军反“围剿”失败,损失惨重。
提问:面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采取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措施:战略转移,即开始长征。(地图上指出从江西瑞金出发)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为危为安。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传播了革命的火种。保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了领导以后革命斗争的主干。
提问:红军长征途中改变被动局面的会议是哪次?会议的内容有哪些?这次会议有什么影响?
学生学习课本P108阅读卡后归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内容:①纠正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②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③撤消“左”倾路线领导人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其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红军长征的起迄时间:
开始: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5年10月
甘肃会师:1936年,标志红军长征胜利
课堂延伸:你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故事或是你了解的长征途中的著名战役吗?从中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合作收集资料,派代表讲述。
幻灯片归纳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结尾: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了一首叫《长征》的诗,接下来让我们来听这首歌曲,再次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