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 版六年级书法上册《第15课 纵横变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西泠印社 版六年级书法上册《第15课 纵横变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5课 纵横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汉字各部分间存在纵横取势,了解纵横变化的结构原则。
2.观察汉字中的纵势和横势的组合关系学习表现纵横关系,体验汉字纵横变化的美感。
3.了解元明清书法的基本情况,感知中国书法的丰富性,激发探究书法艺术的兴趣。
教材分析
《纵横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本课板块包括“要领图解、临习指导、单钩比对、拓展思考、知识链接”五部分,要求学生了解纵横变化的结构原则,学会分析并运用纵横关系书写汉字。www.renjiaoshe.com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纵横变化的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纵横关系书写汉字。
难点:在书写中,能准确地表现出汉字的纵横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出示、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贝、直、也、立”,请同学们勾画出汉字的外轮廓。
2.请学生观察这些轮廓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像“贝、直”这样,外形窄长的字,它是上下伸展,我们称它为“纵势”。相反,“立、也”形态宽扁,左右舒展,称之为“横势”。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汉字中的“纵横变化”。(板书:纵横变化)
二、观察分析、学习新知
1.观察例字,感知纵横变化原则。
⑴课件出示:“集、贤”两字,观察体会纵横交错。
①教师问:窄长是纵势,宽扁是横势,那么“集”字取的是什么势呢?
②学生观察,讨论。明确:
“集”字上部分“佳”收缩横画,取纵势;下部分“木”则伸展横画,稍收竖画,改撇、捺为两点,呈横势。一纵一横,纵横交错。(边说边描出两部分的框架)
③用同样的方法分析“贤”字的纵横关系。明确:
“贤”字上部分压缩呈横势,下部分竖长横短呈纵势,上下结合,重心平稳。
④教师小结:汉字中有单独取纵势或横势的,也有的汉字一字中纵横交错变化,如“集”的上纵下横,“贤”的上横下纵。在临写时,要有意表现出来。
⑵书写“集、贤”两字,表现纵横交错。
①教师范字写例字(或播放相应视频),边写(放)边强调纵横取势的要点。
②学生跟临。
③随堂点评,纠错再写。
2.自主分析,体验纵横变化的不同形式。
⑴教师明确任务:观察教材中的“是、置、资、地、批、音”等字,同桌讨论这些字的纵横关系是怎样的,试着用一个词来形容。
⑵学生讨论,交流结果。明确:
①“是”字上下结构,上纵下横,上部分紧缩, 下部分撇缩捺伸为横势;
②“置”字上横下纵,上部分扁平,下部分呈纵势;末横长伸,以承载上部分;
③“资”字上下结构,上部分“次”上下收缩取横势,下部分“贝”呈纵势;
④“地”字左右结构,左纵右横,左边横短竖长呈纵势,右边竖短钩长作横势;
⑤“批”字左右结构,左纵右横,提手旁竖钩长伸;
⑥“音”字上下结构,“立”上下收缩取横势,“日”略长作纵势。
⑶教师板书记录。教师小结:每个字的纵横取势都有所不同,我们在临写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字的自然取势,争取准确表现。
⑷学生临写六个字。
⑸展示评价。重点讲评纵横是否表现到位,纵横两部分之间位置是否合理。
三、拓展延伸、知识链接
1.拓展思考。
请学生观察“荤、贤、检”三个字,说一说它们有怎样的纵横变化。学以致用,再次巩固纵横变化要点。
2. 知识链接。
⑴让学生了解元代书法的基本情况。
⑵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赵孟頫《汲黯传》(局部)的作品图片。
四、整理反思、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纵横变化形式?
2.教师小结:纵横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在临写时,要仔细观察分析,然后下笔表现。
3.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继续临写“置”、“地”、“批”和“音”等字。

4.清洁、整理学具。
板书设计:






纵横变化
贝 直 纵势 也 立 横势
集 贤
上纵下横 置 上横下纵
是 资 音
地 批 左纵右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