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看得见的手教学目标:1. 通过典型事例和资料,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规律和主要缺陷。2. 通过观察“一哄而下”漫画,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完全的市场自发调节可能引发的弊端,从而理解运用“看得见的手”的必要性。3. 通过典型案例,了解政府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知道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关措施(或手段)。4. 认识政府的宏观调控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否则会产生消极作用。5. “靠山养山,方能吃山;靠水治水,方能吃水”通过山区采矿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生产经营活动尽管可以大获其利,但自然 生态环境却会因此受到损害,这时政府的调控和干预就不仅仅是为了地方的短期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典型案例,了解政府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规律和主要缺陷,理解运用“看不见的手”的必要性。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前一课,我们学了“看不见的手”,它指什么?(学生回答).这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经济生活中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在经济生活中,有“看不见的手”,肯定也有“看得见的人”,那么“看得见的手”又是指什么?它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引出课题“看得见的手”(二)新课讲授1.提问: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能否都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请学生举例。(多媒体出示)①110,119火警图片,指出:像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的供给,市场是调节不到的。②麻醉品.枪支.弹药等图片,指出:不健康的书刊等产品,是不能由市场调节的。思考: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上得出结论一:市场不是万能的。2. 以上这些是市场调节不能发挥作用的,即使是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机制是不是完美无缺了呢?(多媒体出示)1992年“万燕牌”VCD上市后,其他品牌VCD“一哄而上”(或举其他例子,比如“房地产”)让学生观察114页“一哄而下”漫画,然后发挥想象,解释画面。提问:①众多商家为什么都争着生产VCD?(或为什么大家都纷纷投入船中)。学生讨论交流。(提示:市场经济存在着什么特征:自发性)。②从众多商家“一窝蜂”的自发性行为中,你能看出市场调节有什么弱点“(讨论,回答)得出: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的弱点。③有的商家后悔了,想退出,它能想退就退吗?(讨论,回答)(提示: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它具有滞后性)④这种盲目性和滞后性会有什么后果,(讨论,回答)(提示: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从以上得出.结论二:市场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3.从结论一与结论二归纳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那么“看得见的手“在经济活动中采取哪些措施.手段来发挥作用的呢?4.让学生阅读材料,说说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分别用例子加以说明。(也可以让学生举例)国家通过这些手段来干预、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点,从而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那么是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就不需要注意点什么了?5.学生阅读“靠山养山,方能吃山;靠水治水,方能吃水。”案例:指导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和115页提示框中的内容,讨论:该县政府所作决定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第三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内容,并思考:除了关闭矿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措施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块内容可设计一个“县长(市长)访谈现场”的活动,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本地父母官,来探讨政府行为的意义,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政府的宏观调控)。6. 学生阅读“以港兴市”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和分析这个案例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指出,“以港兴市”与漫画“一哄而下”所反映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有相似性,只不过这里的决策主体是地方政府部门。这样的举措也属于政府宏观调控。但是,这里的计划是不切实际的,违背了市场规律,给当地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然后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在各种媒体上了解到的类似情况,并加以评析。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政府的调控手段应该运用得法、适时、适度,尊重市场规律,否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宏观调控会失灵。[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看得见的手”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调控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经济健康发展。[板书]看得见的手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必要性 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经济手段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