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1课时——秦岭--淮河分南北慈吉中学 李艳珍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介绍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探讨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把各地区的特色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激发学生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中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一淮河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 (2)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教学重点:秦岭一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类型: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贯穿讨论法,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人民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介绍我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的录像。 [提问](1)说一说录像介绍了我国哪些地区的民俗风情? (2)如果让不同地区的人们调换生产生活方式,结果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辨别我国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比较南北差异),并联系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说明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新课教学)环节一:秦岭一淮河分界 [承转]同学们的精彩发言验证了中国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也正是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要学习讨论的。刚才大家在分析录像资料时谈到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显著差异。你们知道我国南北方是怎么划分的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图》《秦岭一淮河分界线图》投影片。 [提问](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位于哪儿?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我国的哪个区域? 学生确定东部季风区内的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以及本地所属的区域。 [展示]南北方民居、饮食、交通的系列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和比较南北方的差异,并思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从民居特色、饮食习惯、交通工具等方面来比较,并归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两大基本因素包括气温和降水)。 环节二:气温差别 [展示]看天气预报视频,做一回气象小主播[提问] (1)2008年11月11日我国东北地区的天气情况如何 (2)我国南部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天气情况如何 (3)哈尔滨、广州的天气情况 通过看天气预报视频,比较南北方气温差异,说明在冬季,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 [展示]《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投影片,并突出秦岭一淮河分界线[叙述]我国冬季的三个月份是12月、1月和2月,1月是全年中气温最低的月份。这是一张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学们是第一次接触到等温线图,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等温线的概念跟我们前面学过的等高线概念很相似,就是说在每一条等温线上气温都是一样。 [提问](1)1月份秦岭一淮河分界线的大致温度是多少? (2) 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出现在哪里?为什么? (3) 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方冬季气温的差异。 教师指导学生从等温线的特点和图上的颜色来观察各地的气温,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阅读、分析地图,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3~4人为一小组)讨论,教师再加以总结归纳。[提问]不知有没有同学想到,老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0℃等温线呢?(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河道有封冻现象,而秦岭──淮河以南则没有这种现象。) [承转]以上的讨论说明我国冬季时南北气温差异很大,同学们是否知道夏季时我国各地区的气温特点,让我们来分析一下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展示]《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投影片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对《1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的学习,自学《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小组为单位读图提出你们的问题,然后解答。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 (1)7月份秦岭一淮河分界线的大致温度是多少? (2)分析青藏高原和漠河的低温的原因是否一样?(分别是海拔和纬度的原因) (3)夏季吐鲁番为何是全国温度最高的地方?(内陆,地势低,气候干燥等) (4)我国7月份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建议:如果学生质疑“海陆热力差异”,教师可以稍加解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如回想一下夏天打着赤脚踩在地上的感觉,把脚放到水中的感觉。 环节三:降水量差异[承转](举例学生的衣、行等生活体验)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不仅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3—27《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的投影片。 [提问](1)秦岭一淮河分界线比较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2)中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 (3)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读图,确定秦岭一淮河分界线比较接近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讨论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南方比北方降水丰富,东部比西部降水丰富。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影响的强弱, (建议比较《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海陆位置,地形等。 [展示]《中国城市降水量柱状图》的投影片。 学生判断与图对应的城市,并说明理由。 [提问]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谁能说一下我国南北方分别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和内河航运有什么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分析。 环节四:南北方对比表[承转]请各组同学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南北方生产与生活习俗的差异,认真讨论并填写下表。 [展示]表格的投影片(或下发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填表。 自然环境的差异 比较项目 南方 北方一月平均气温(高于或低于0℃) 高于0℃ 低于0℃年降水量(大于或小于800毫米) 大于800毫米(湿润地区) 小于800毫米(半湿润地区)耕地类型 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为主 小麦为主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水文 河湖多、水量大、冬季不结冰、利于航运 河湖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便于航运人文环境的差异 民居特色 “人字形”屋顶、多敞口、注意通风、防雨、屋顶坡度大(防雨通风型) 平顶居多、注意防寒、墙壁窗户严密、屋顶平缓(防寒保暖型)饮食习惯 喜欢吃米饭、口味偏甜 喜欢吃面食、口味偏咸交通工具 陆路、水上交通都很发达 基本上没有水运陆路交通发达[教师]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知道了南北方的一些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那么南、北方的差异是不是只有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差异呢?当然不是,如南矮北高(南方人矮小,北方人高大);南繁北齐(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划一)等。然后叫学生回去查阅资料,找一找南北方还有哪些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课堂练习]“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火爆, 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生意便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今天的门可罗雀。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回答]是由于老板没有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展示]再强调南北方的这些差异是历史上长期存在、客观存在的。我们一定要尊重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各地的人们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该地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各的特长和优点,我们应该对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给予认同和尊重。生产生活方式如此,我们对待我们的同学也应该如此,尊重个性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校园才会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同学们才能更好成长。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围绕我国南北气候展开讨论学习,对学生的读图要求较高,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厌倦情绪,为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直观的多媒体资料展示等手段来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社会生活作为切人点,并最后又落在社会生活上。本节课是新课程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一节课,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所知道的零散的南北方生产、生活知识,经过看书、图大致了解南北方的生活、生产差异,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看气温、降水图了解南北的差异,再进一步填表与分析,这样在自已的知识练成一个较系统的有关南北方的知识体系,且每一步都是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得来的,学习比旧教材要化时与艰难,但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又多了一次怎样学习的机会,特别是读图与分析图,对学生能力提高起了较大作用,这节课学生的举手与发言较热烈,师生、生生间亦进行了互动、对话,交流与合作。但这节课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新课程要求课堂中师生共同发展,但由于给学生准备的时间短和学生查阅资料的途径有限,南北方差异有关课外的知识学生还有欠缺,今后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平时看有关的书、报刊、电影,扩大自已的知识面,新课导入如能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各地的生产,生活图片,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让学生讨论过程中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生慢无边际地离主题远时,怎样引导学生紧扣主题,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