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为邻-垂直的牧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与山为邻-垂直的牧场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第二课 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和资料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天山地区自然环境方面的基本特点。
2.理解天山自然环境与哈族人生产生活的关系,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认识哈族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植被垂直分布的成因;
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山区,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讲授新课】
播放一组不同山区的风光图,让学生探讨山区适合发展什么特色经济。
畜牧业、种植业、旅游业等 引出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天山上的垂直的牧场
【师】: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天山的位置,并指示。同时让学生读图后描述天山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所处位置的气候类型。
【生】:思考后回答
【师】:拼图游戏:展示天山不同海拔的植被景观图,让学生参照课文内容,排出正确的顺序。说说天山从山麓到山顶植被是如何变化的?并画出简单的示意图。
【生】:思考、分析 得出天山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垂直变化。
【师】:山麓地带——砾石遍地的沙漠 低缓的山坡上——绿油油的草地
山腰以上——茂密的森林 针叶林地带之上——草地
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带
出示天山植被垂直变化的分布图。
思考: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生】:思考分析后简单回答
【师】:从水分、热量两方面详细分析(板书天山植被垂直分布草图)
热量条件: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假定天山海拔5000米,分别让学生计算:
①若山底温度为-10℃,山顶温度为?
②若山底温度为15℃,山顶温度为?
③若山底温度为30℃,山顶温度为?
因此山顶常年积雪。
水分条件:
由于前面分析过天山所处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天山山麓地带形成荒漠景观。 天山的北麓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湿润水汽的恩惠,凝结
形成地形雨。所以荒漠上出现草地,在往上由于热量不足所以生长耐寒针叶林,而再往上水汽形成的降水已很少,但这里受到山顶冰雪融水的惠泽,气温高时也能有草生长。
师总结:因此,天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于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的差异造成的。
师:这里的草原资源是上下分布的,我们把这种牧场称为什么牧场?
生:垂直牧场。
辨一辨:
出示四张天山四季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让学生猜测它们各自是哪个季节的。
合作探究:假如你是一位哈萨克牧民,你将怎样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来放牧自己的羊群
【生】: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师】:出示四季放牧的示意图,讲解。
提问:他们的放牧有何特色?学生:四季放牧
【师】: 种四季放牧的特色使得天山牧民在季节交替的时候,从一个牧场转到另一个牧场,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被称为什么?
【生】:转场。
【师】:播放哈萨克人转场的视频。
【师】:转场在哈萨克人的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规模十分宏大。那转场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思考:既然转场有那么多的不便,为什么哈萨克人还要继续呢?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结:哈萨克人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业. 这是他们对大自然的顺应.
承转:转场是哈萨克人的大事,那这种生产方式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没有影响呢?
说一说:转场这种生产活动对哈萨克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衣、食、住、行、……)
【生】:答略
【师】:住房:住毡房,便于拆卸。出示图片
婚礼、节庆等活动大多安排在冬季,出示哈萨克人婚庆图
食:吃牛羊肉为主。
课堂小结
垂直的牧场:(天山山脉)
自然环境(地形、植被)
植被自上而下垂直分布 水热状况差异导致
生产方式
四季放牧
转场 由于牧草随季节变化,所以不停地转换牧场。
生活方式
住毡房,便于拆卸
婚庆大多安排在冬季。
4-2-1《垂直的牧场》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 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第二课《与山为邻》的第一幕的内容。第二课主要选取了三个不同的山区的特色经济:畜牧业、种植业(梯田)、旅游业。而本课《垂直的牧场》就是讲述天山的畜牧业。本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独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三、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和资料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天山地区自然环境方面的基本特点。
2.理解天山自然环境与哈族人生产生活的关系,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认识哈族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植被垂直分布的成因;
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究中,使较难的知识点逐层突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
导引 以背景音乐播放一组山区图片,提问学生山区一般适合什么特色经济 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 1、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指示天山的位置提问天山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所处位置的气候类型。 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热情,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符合学生的感知与认识规律。也为后面分析天山的植被垂直分布奠定基础。
2、展示天山不同海拔的植被景观图,让学生参照课文内容,排出正确的顺序。说说天山从山麓到山顶植被是如何变化的?并画出简单的示意图。 有利于学生自学,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
3、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板书草图,讲解成因 为后面理解四季放牧、转场等奠定坚实基础
5、辨一辨: 出示四张天山四季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让学生猜测它们各自是哪个季节的。 进一步明确天山四季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
6、合作探究:假如你是一位哈萨克牧民,你将怎样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来放牧自己的羊群?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前面所学,现学现用。使其对后面的转场有更好的理解。
7、播放牧民转场视频 直观感受转场场面的浩大
8、思考:既然转场有这么多的不变,为什么哈萨克人还要继续? 使学生更进一步思考他们这么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9、转场对哈萨克人生活的影响
知识网络构建 主要通过把课本知识分类成三大块内容:“自然景观”“生产活动”“生活状况”,来构建一个完整又清晰的体系,便于学生类别内容去了解和熟悉知识。其中重点是分析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的。 通过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手段,创设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指导 1、 通过让学生绘制自然景观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以简单图表来概括理解复杂内容的方法,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通过比较人们利用天山山脉和哀山区的不同自然环境来进行生产、生活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