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风情(浙江省温州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草原风情(浙江省温州市)

资源简介

第 周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累计教案 个
第四课 草原人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
教学难点:牧民的生产、生活与草原的联系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射雕英雄片段。
〔学生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不时用手指点着大屏幕,后面坐着上百号听课老师,学生最终还是按赖不住叫出了“郭靖、华筝”,学生被屏幕上扣人心眩的一箭吸引了,已经忘记了周围在座的听课老师,进入上课状态。〕
师:郭靖是在大漠长大成人的,大漠就是今天的蒙古大草原,有同学去过吗?给大家介绍你眼中的蒙古大草原。(有蒙古包,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反正很美的。)
师:他讲很美,到底有多美呢,我们眼见为实,现在就去蒙古草原旅游去,去全身心地感受一下草原人家的生活。(课件反映本课课题)当然不是真的去,是模拟旅游。
新课教学
板块一:出行准备
师:大家别心急,出发前还要作点准备,我们先得把方向搞准确,否则可能会南辕北辙,请看地图(课件闪烁宁波和内蒙古区域),内蒙古位于宁波什么方向?(北方)
师:看来我们这次出行是北上了。(课件闪现北回归线)内蒙位于哪个温度带,这对草原草生长的习性有什么影响?(温带,但草生长的习性学生一时没能答出。)
师:我们宁波也处于温带,四季分明,那么在温带的内蒙……(春夏草儿茂盛,秋冬会枯萎。)
师:正如古诗所描写的“离离原上草,……”学生接着朗诵了起来。
师:对,吹又生要等来年的春天了,我们现在去可惜看不到绿绿的草原了,再过段时间可能还会有大风雪。
师:(课件闪现季风与非季风区界线)内蒙古的降水至东向西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植被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减少,但第二问没能回答。)
师:越往西降水越少,会是什么植被呢?(耐旱植物)
师:降水再少,连耐旱植物都无法生长,那会有什么植被呢?(寸草不生、荒漠了。)
师:所以随着降水的逐渐减少,内蒙古植被呈现森林、草原、荒漠,草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我们去从草原旅游,最后选择内蒙古的……(中部)
〔过渡语〕:现在方向准确,目的地明确可以出发了。
板块二、模拟旅游
(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和腾格尔的《天堂》音乐)
师:一路舟车劳顿,大草原才映入我们的眼帘,已经传来了悠扬的蒙古民歌,就让歌声带着我们走入大草原吧。(音乐播放一分钟后音量逐渐变小)
师:哪位同学能在优美的旋律中描述一下草原上会有哪些事物呢?(牛羊、马儿、绿草、清水、牧羊犬、牧人、蒙古包。)
师:大家把目光再放到空中,还会有什么?(蓝天、白云、雕。)
师:蓝天、白云、牛羊、马儿、绿草、蒙古包,这就是蒙古大草原,草原上散落着一个个白色的蒙古包,那是蒙古人的家,(课件显示蒙古包的内部结构)蒙古包的骨架是由木条组成的,这些木条很轻便,一个人就可把它折断,下面的木条交织成菱形的网眼,上面的圆是天窗,木条用牛毛、马尾毛等磋成的绳子固定,外面再围上羊毛织成的毡子,一个蒙古包建好了。来到草原,免不了要吃,好客的蒙古人会准备什么吃的呢?
师:(课件显示蒙古饮食)你们看,主人已经在熬奶茶,煮羊肉了,烤羊腿已经烤好了。我们再去看看蒙古人家一天的劳作,(课件显示劳动的图片)哪位同学能把老师提供的图片组合在一起,把蒙古人家一天的生产活动安排一下。(太阳出来后,蒙古人就赶着牛羊出去放牧了,女人在家挤马奶,准备做奶制品,傍晚放牧回来,一家人在羊群中剪羊毛。)
师:还有一张图片没组合进去,这可是最有挑战性的活动,有时还要去驯服一些野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过着自由自在的放牧生活,当附近的绿草被牛羊吃完,他们就会带上干粮,赶着牛羊,坐着勒勒车(课件勒勒车图片)寻找另一块水草茂盛的地方,蒙古人称“走场”、“转场”,勒勒车是他们特有的交通工具,轮子很大,一般直径有1.4~1.5米,现在也有些牧民不“走场”了,而是定居下来,把牛羊圈起来养。
师:勤劳的蒙古人每年6~8月份要祭敖包(敖包图片),敖包是蒙古语,意思是堆子,由石头垒起石堆,上面插上树枝,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很远就能看见,还要杀牛羊(图片)作祭品。最热闹的是每年7~8的那达慕大会(图片),会上要举行摔跤、套马、射箭比赛,还有歌舞表演。
〔过渡语〕:模拟旅游暂告一段落,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板块三、智力陷阱
(课件)这里设置了五个智力陷阱,一个字后面一个,大家要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顺利闯关,陷阱由其它组的同学来设置,从中挑一个,不能重复。第二组组长给第一组挑一个。
生:“草”字?(教师分发相关资料)
师:第三组组长给第二组选一个。“蒙”字(教师分发资料)
师:第四组组长给第三组挑。“大”字(教师分发资料)
师:第五组组长给第四组挑。“古”字(教师分发资料)
师:第五组就没选择余地了,只能是“原”字了(教师分发资料)各组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赶紧把陷阱解决掉,把探究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五个学习小组围绕自己的问题开始了讨论,教师巡视了各小组的学习,或聆听学生的讨论,或提示探讨的思维角度,或激励学生思维进一步发散。)
师:好,各小组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一下,交流之前先说明自己组探讨的问题,其它组可以提问或补充。哪一组先来展示。
“古”字陷阱(课件显示问题和相关图片)
生:蒙古的交通工具有马、骆驼、勒勒车,还要汽车、摩托车等。草原上畜牧业发达,马、骆驼比较多,作交通工具比较方便。勒勒车的轮子大,不会太颠簸,也不会陷在沼泽中和深雪中,勒勒车很大,一个蒙古包都能装下,方便搬家。
师:非常好,汽车、摩托车进人草原,说明蒙古草原也有了现代气息了。下面哪一组呢?
“蒙”字陷阱(课件显示问题和相关图片)
生:蒙古袍很宽大,冬天天冷可以多加衣服在里面,头上带有头饰,一般是过年过节时才带,平常是布包头,脚穿靴子,靴子底有很多齿痕,防滑,冬天还可以御寒,夏天草里有虫子,可以防蚊虫叮咬。(衣服的颜色比较艳,女的穿红色、男的穿蓝色。)
师:对,鲜艳的颜色可以反映这个民族是一个开朗的民族,他们的蒙古袍不仅宽大,还很长,到膝盖了,这么长有什么用呢?(长,穿在身上可以挡风寒,晚上也可以当被子。)
师:对,他们蒙古袍腰间还要扎一腰带,这可不仅仅是美观,很实用的,有什么用处呢?
生:草原风大,扎上可以保暖。
师:非常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图片,他们的袖子较长,翻上去(学生一时答不出)
师:他们每天要骑马放牧,(教师作手勒缰绳的样子)(天冷,可以把袖子翻下给勒缰绳的手保暖。)
师:这位同学答对了,这个智力陷阱在第二组的基础上再集合全班的智慧顺利过关了。
“草”字陷阱
生:草原畜牧业发达,以肉类、奶类为,每天放牧体力消耗较大,吃肉可以有足够的能量,他们大口吃肉很豪爽,豪爽的性格是辽阔的草原养成的,肉大多以水煮、烧烤为主,因为经常迁移不便带太多的调料。
师:这组同学在食肉方面探讨的很好,可是蒙古人每天都离不开奶茶,为什么?(可以御寒解渴。)
师:对,它还有更大的作用,你们想一想餐餐只吃肉,人会怎样?(太油腻了)
师:很好,草原上由于没有蔬菜,奶茶可以解油腻,所以牧民一般是一口肉,一口奶茶,这样胃比较舒服。“草”字陷阱也被解决了。下面“大”字和“原”字陷阱谁先来?(两组都举手示意)那“大”字陷阱组的先来吧。
“大”字陷阱(课件显示问题及相关资料)
生:蒙古包拆建方便,便于迁移,尖顶下雨天不容易积水,下雪天不容易积雪,整个蒙古包是圆的,草原风大可以是阻风力变小,圆的使内部空间大,还能省材料,冬暖夏凉,顶上的天窗可以把烟尘排出,包内采光也较好,搭蒙古包时不挖地基,不围围墙,不会破坏草皮,保护草资源。
师:可见蒙古包是牧民在适应、保护环境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居,可是下雨天羊毛毡子吸水后很重,据说一般的蒙古包能承受1000~1500千克压力,那些轻便的木条如何承受得起这些压力?哪位同学能解释吗?(把力量分散了。)
师:你再具体解释如何分散的,行吗?(上面像伞,力量分散到四周了,下面是连成一片的网状,压力就传到了地上。)
师:非常正确,这位同学力学知识学的很好。“大”字陷阱过关了。最后就是“原”字陷阱了。
“原”字陷阱
生:文体有摔跤、套马、射箭等,有马头琴、蒙古歌、蒙古舞,敖包、那达慕是他们的风俗。摔跤、射箭是游牧民族必须具备的本领,祭敖包是祈求神灵保佑牛肥羊壮。
师:马头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有同学知道吗?(学生讲述马头琴的传说。)
师:这个动人的传说反映了牧人对马的一种深情,敖包除了祈祷外还有用,大家想想在辽阔的草原上,敖包飘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可以指路,不会迷失方向。)
师:对,蒙古歌我们前面已欣赏了,蒙古舞还没欣赏,同学们展现得这么精彩,老师也想展现一下,把这个展现的机会让给老师行吗?
师:谢谢,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同学们可以上来和老师一起跳,会不会都没关系,
师:好,老师也不强人所难,同学们不愿意,可以不上来,但老师的请求就变成要求了,舞蹈动作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教师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动作耸肩、笑肩、压腕、马步,学生联想到了草原的雕,人们的骑马、挤奶活动。)
师:牧民的生产、生活都融入了舞蹈之中。同学们从牧民的吃、穿、住、行、风俗和文体活动五个方面探究出这么多的结果用一句话就可以归纳:他们的生产、生活与草原有……(息息相关的关系。)
师:五个陷阱并没把大家难住,老师还有一个智力陷阱,看谁最先闯过,我们江南水乡女孩子眼睛大多大大的,水灵灵的,可是大多数蒙古人眼睛小小的,睫毛密密的,为什么?(课件)你们看,不仅小眼睛,还眯着眼看我们。(风沙大,老眯着眼,密睫毛可以防止沙进入眼内;草原辽阔,太阳没遮拦刺眼,所以眯眼;因为老吃肉,胖,眼睛就显小了。)
师:我们是说体格特征,不是外貌特征,由于风沙大,老眯着眼,久而久之就变小了。要是把江南水乡女孩子的大眼睛,配上蒙古人的密睫毛,一定是大美眉了,小眼睛,密睫毛是蒙古人在长期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体格特征。
板块四、猜一猜
(课件播放成龙的《龙旋风》片断)
师:全世界除了蒙古大草原这个牧场外,还有很多牧场,老师还要带大家去世界各地的牧场转转,猜猜看是什么草原?生:美国
师:再具体些。(得克萨斯州)
师:其它同学有些陌生,能不能说出在美国什么方位?(西部)
师:美国西部草原不仅塑造了牛仔形象,还孕育了牛仔文化。(澳大利亚)
(课件播放澳大利亚图片并配上《剪羊毛》音乐)
师:对,我们欣赏完图片。
师:背景音乐是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学生和老师一起说出来了。)
师:澳大利亚畜牧业中养殖最多的是羊,这些羊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欧洲带来的,从此迅速繁殖开来,到今天澳大利亚羊比人多,一般一人要养3000只羊,澳大利亚人会怎样养这么多羊呢?
师:对,在图片中我们已看到剪羊毛用机械,放牧骑摩托,机械化程度高是澳大利亚牧场的一大特点。
(课件播放潘帕斯草原录像)
生:巴西
师:很遗憾,你答错了,这个国家也曾有一支辉煌的足球队,号称“最擅长在绿茵场上跳探戈”的球队。(阿根廷)
师:对,阿根廷充分利用潘帕斯草原发展畜牧业,不过他们不像澳大利亚养羊,而是羊牛,利用沿海港口,出口牛肉居世界第一,号称“驮在牛背上的国家”。
新课小结
世界各地的牧场从事着相同的经济活动──畜牧业,但他们的生活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他们的生产、生活都与草原结下深刻的情缘,都与充满灵性的牛羊成为了朋友,都深深热爱着养育他们的草原,但是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带大家去一一领略世界各地的草原风光,课后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草原详细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