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的牧场 如画的梯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垂直的牧场 如画的梯田

资源简介

共两课时,第1课时
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二课 与山为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牧场的分布状况,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环境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 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转场”的文化景观;
了解和熟悉哈尼族人利用自然条件,修筑梯田的基本情况。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掌握筑梯田种水稻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绘图与析图,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运用地图描述地理事物基本特征的能力;
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明确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刻领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难点: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与山为邻的相关图片,垂直牧场和如画梯田的若干景观图片及文字介绍。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天山牧场和哀牢山区梯田及两地人民生产、生活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知道,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居住在地势低平的平原,还有一小部分布在哪里?
【生】:山区。
【师】:前面我们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对山区有了正确的认识,今天,我们就到山区参观考察,请看大屏幕。(播放录像)
新课教学
【师】:考察完毕,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再结合刚才的考察,为山区的经济发展出一些金点子。
【生】:略。
【师(总结)】:同学们提的点子很有价值,从这些点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山区发展经济不能盲目的照搬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特别是西部地区,山区比例更大。我国根据这一国情,为了开发广大的西部地区,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项伟大的战略,是什么?
【生】:西部大开发战略。
【师】:下面我们跟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走进西部探究天山。请同学们看《中国地形图》找到天山并描述天山的位置。
【生】:天山位于新疆中部,离海洋比较远,受海洋的影响较小。气候比较干燥。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内容就是探究天山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议就课文的内容编一些题目在小组内互问互答,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求助老师。小组学习结束,由“考官”组织答题竞赛。给大家4分钟时间,请抓紧。
【师】:有请“考官”。
【“考官”】:略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也准备了一个题目:哈萨克牧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牧场?其中包含什么科学道理?这个题目刚才也有小组提出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先不忙解答这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欣赏五幅来自天山的图片。
【生】:(欣赏图片)。
【师】:这五幅图片的景观分布在天山不同海拔的地方,请同学们按海拔从低到高排列起来。
【生】:(拼图活动)。
【师】:下面带同学们去实地考察,看看天山垂直分布的景色。思考:它们为什么这样分布,主要受什么影响?
【生】:气候。
【师】:回答的很好。前面我们学过,由于海拔的不同,使得山体不同位置的气温和降水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景观。所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这种气候就是——
【生】:高山气候。
【师】:牧民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牧业肯定要利用这里的草场资源,而这里的草场资源是上下分布的,所以,我们把这种牧场称为什么牧场?
【生】:垂直牧场。
【师】:那牧民是怎样利用这里的草场资源四季放牧的?
【生】:夏季,海拔较高处气候温和,牧草丰盛,牧民们把牲畜赶往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夏季过后,气温逐渐降低,牧民们便搬到半山腰低海拔的春秋牧场,到了冬季,山谷就成了牲畜过冬的最佳场所。到第二年,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逐渐升高,牧民们再逐渐向山上转移。形成了天山畜牧业的一大特色——四季放牧。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我们再回到这个题目,就比较好理解。牧民就是这样利用高山气候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牧业的。这也就是我们探究的第一大任务(牧民的生产方式)完成了。牧民十分热情、好客,下面我们就去拜访牧民家,进行另一大任务(探究牧民生活方式)的探究。这是牧民住的房子叫什么?
【生】:毡房
【师】:你喜欢住毡房吗?为什么?
【生】:略。
【师】:你愿意长期生活在这里吗?为什么?
【生】:略。
【师】:哈萨克牧民为什么住毡房?
【生】:哈萨克牧民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换草场,逐水草而迁徙,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
【师】:当地有着“牧人追着草原走,落脚就是家”的说法,因其居无定所,过着游牧的生活,象我们有较固定的居住地,所以我们的生活叫定居生活。牧民毡房结构简单,易拆易装,逐渐形成了住毡房的习俗,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师】:这幅图的毡房被拆掉,放到哪里?
【生】:骆驼背上。
【师】:为什么?
【生】:转场。
【师】:什么叫转场?
【生】:牧民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从一个牧场转向另一个牧场,这被称为“转场”。
【师】:这是牧民转场时拍下来的图片,请问牧民们的转场是如何深刻影响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
【生】:看图片。
【学生回答,注重引导】:
居住在可以拆卸的毡房
将盛大节庆安排在冬季。
(教师引导:这说明天山自然景观变化规律影响了哈萨克牧民的生产,进而也影响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哈萨克牧民区域生活。如:牧民见面总要互问 “牲畜平安”;牧民热情、好客,对于前来拜访、投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招待,若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会被人嘲笑的。)
课堂小结
【师】:由此我们可得出一个结论:哈萨克牧民独特的生产与生活特色是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自然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师】:同样是山区,然而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区则是另一番风貌。
【师】:展示梯田景观图。
【师】:梯田的发明是少数民族的杰作,请大家联系书本知识,讨论并画出梯田的大致图片。
【生】:(阅读并画图,教师在旁指点,后由学生代表上台画示意图)
【师】:哈尼族在山坡开发梯田发展了何种农业?具备哪些条件?种植水稻需要水,高山上是如何解决水的问题的?
【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师】:元阳梯田体现了哪一科学道理。
【生】:回答略。
【师】:哈尼人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努力改造自然环境,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之美。
【师】:元阳梯田又是如何深刻影响哈尼人的社会生活的呢?
【生】:为了照顾梯田,哈尼人将自己的寨子建在向阳开阔的山坡上;修筑梯田也成了每一个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是小伙子的脸。
【师】:梯田生产影响哈尼人生活,形成哈尼人独特的区域生活。
【师】:与元阳梯田相比,有些地方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两者说明了什么?
【生】:元阳哈尼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遵循了自然规律,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师】:哈尼族人遵循自然规律成功改造大自然,成就了人文景观之美景——红河梯田,这正是人类改造大自然过程中所需要借鉴的。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需要做的是协调好人地关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践探究
【师】:我们浙江也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同学们能否从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对浙江山区的发展作些设想呢?。
(教师指导,给出建议,学生合作,选定山区,进行探究,汇成材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 与山为邻
垂直的牧场(天山牧场)
自然环境: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上垂直变化明显
生活生产方式:司机放牧,转场,住毡房
如画的梯田(云南元阳)
自然环境: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生产方式:造梯田,种植水稻
教学反思
影响
因地制宜
适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