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 课时 总第2课时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 设计者 吕建忠 授课时间 9.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1、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2、根据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展现,分析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和劳动对人类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教学重点 1、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2、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教学难点 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导入新课 “很久以来人们对人类的产生都非常困惑,无从找到答案。同学们听说过那些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吗?”“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学生评论神话故事。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课教学过程 “人类是由古猿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岁月演变来的。”“古猿原本居住在树上,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它们被迫下地生活。”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强调得出:“劳动对人类的诞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思考。“自然、气候条件对人类形成至关重要。” 简单讨论:人到底是怎么来的?阅读教材第4页,思考:1、古猿下地后发生了哪些变化?2、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3、猿手和人手有什么区别?4、石器是如何制成的?5、你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观察、阅读教材第6页“古人类分布图”,思考:1、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2、这些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取得共识:---自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出的重要一步。---劳动对人类的诞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通过以上讨论过程,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对所学的知识给予拓展。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新课教学过程 “上面我们了解到在二三百万年前人类诞生了。接着我们将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情况。”“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远古人类会制造和使用什么工具?”“打制的粗糙石器称为旧石器。”“中国境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在17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的足迹了。”展现课件视频“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B使用天然火;C过群居生活(松散)。A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B会人工取火;C生活群体是氏族(稳定)。“火的使用是人类最终脱离猿的一个重要标志。” 回顾“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观察教材、图册的图片资料和多媒体展现的旧石器形状,分析其用途。了解元谋人的生活情况。观察、阅读教材第6页“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说说:北京人有哪些体质特征?阅读教材第7页和图册第4页,思考:1、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2、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阅读教材第8页和图册第5页,思考:1、山顶洞人是怎样生活的?2、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3、人工取火比利用自然火有哪些好处? 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为授课思路,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知道中国境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学生回答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体质特征与生活状况的不同,感受人类在不断地演变、进化。进一步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 (1)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2)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的北京人是原始人,但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属于猿人阶段。猿人是最早的人类。(3)距今30000年的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已基本上和现代人关系形成的氏族。板书设计 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的漫长过程:1)直立行走——手、脑的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a自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出的重要一步。b劳动对人类的诞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c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2)(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山顶洞人)——人工取火、氏族组作业布置 一、教材P9自我测评,A级学生:1;B、 C级学生:1、2、3。二、《作业本》P1-3A级学生:完成“基础与巩固”、“阅读与思考”9、“综合与运用”11;B级学生:完成“基础与巩固”、“阅读与思考”9、10、“综合与运用”11;C级学生:完成全部“基础与巩固”、“阅读与思考”、“综合与运用”。教 学 反 思由于这部分内容历史久远,资料少,再现难,鉴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对一些问题解释的通俗化。如“现代猿类为什么不能变成人”,可以理解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祖先虽然都是古猿,但其发展就像树枝分杈那样,古猿的一支进化为人类,另一支发展为现代类人猿,他们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了很长的时间,不仅已不可能走到一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与现代类人猿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现代类人猿已不可能进化为人。其次要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熟悉的文物资料、图片或实物,给学生以贴近感,容易再现与体验感受。还要注意把握史料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可提供有关最新考古发现的信息,但要避免猎奇、求异,误导学生。作 业 评 批 记 录上交情况 全批全改 批改时间 08-09-05讲评时间 08-09-05典型问题记录 9、(2)说说北京人采用什么办法保存火种?9、(3)火的使用对北京人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10、分析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纠改措施 自我纠正互相纠正小老师指导教师讲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