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礼乐文明的确立 课 时 总第56课时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吕建忠 课时 1 授 课 时 间 12月1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教学难点 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图文资料、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导入 大家一定看过《封神榜》,请大家说说其中你比较感兴趣的故事。 大大家讲故事 由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历史背景 投影《西周形势图》 了解西周的疆域范围、建立时间、都城。分封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第二自然段,图4-1内容,理解分封制的内涵。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周武王,你将如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 通过角色扮演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通过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过渡 提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 思考,回答。宗法制 投影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图和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与作用。 阅读P70第三自然段,理解宗法制的内涵。尝试用形象的图示表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画图形象揭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渡 提问: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度又以什么形式来体现呢? 通过文物图片,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周朝的礼乐制度,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助学生对礼乐制的理解。礼乐制 投影有关“鼎”、“编钟”的图片,教师结合图片补充周朝礼乐制度的内容。强调礼乐制度的作 小组讨论:(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欣赏音乐。当代音乐与周朝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哪些不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用与实质。 (2)西周的礼乐制度有什么作用(积极的、消极的)?小结 投影本节课的结构示意图,揭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之间的关系及作用。 形成知识框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按照宗法制推行的分封制度,既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又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将宗法等级制度精神具体化、生活化的礼乐制度,既通过礼的规范将贵族与平民、尤其是不同贵族等级严格区分开来,使之各安其位,又通过在乐舞的欣赏中培养贵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凝聚力,有效地维系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正常运转。这样,一个统一、强大稳定的周王朝便出现了。巩固练习 解读文言文: 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⑵“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⑶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⑷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落实基础知识。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西周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监察制2、作业本P59页29题。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成语典故。作业本: 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板书设计教 学 反 思礼乐文明的确立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