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教案

资源简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学校电子教案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
授课日期:2008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面积、地理位置、疆域和邻国,濒临的海域和岛屿
2.知道我国行政区的划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单位及人口民族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在太平洋西岸。
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言,除了了解它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以外,还应了解更为准确的经纬度位置。
(3)经纬度位置(看图落实)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上,4°N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135°E多;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73°E附近。
2、疆域和面积
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我国不仅有广阔的陆地,而且还有长达一万八千千米的海岸线。
3、我国濒临的海洋
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
4、陆界和邻国
1)、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2)、隔海相望的国家:东为日本,东南为菲律宾,南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祖国海洋的辽阔,陆地的广大,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感到自豪。
二、行政区划
1、我国的行政区划
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是:主要采用三级行政区,第一级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级是自治州、县、自治县和市,第三级为乡、民族乡和镇。除此以外,根据特殊需要,还设立两个特别行政区,分别是香港和澳门。我国有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同学们不仅要记住它们的名称,而且还要掌握它们的具体位置。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省、自治区、直辖市
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同级的,他们都直属于中央政府领导。省,大家都很熟悉,但什么叫自治区呢?一般来说,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我们的党对少数民族十分关心和爱护,自治区就是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省、自治区之下,还有自治州、自治县等。直辖市是指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由于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是常用的地名,为了使用方便,各省行政区都有简称,同学们也应记住这些简称。(让同学识记各省简称。)要想一下子记住这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不容易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去记忆简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做几个有助于记忆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练习。
方法一:
我们先在地图册上找到辽宁省,从辽宁省开始向南再找到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省、海南省,这里一共是十四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对!它们都靠海洋,都有很长的海岸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沿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现在从吉林省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有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一共有七个。也请大家想一想,它们七个有什么共同点。对!它们都和陆上邻国接界。以上二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地处我国边防,现在我们来看看我国的内地还有哪些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我们先在广西、广东之北,拼上湖南、江西,再向北依次拼上湖北、安徽、河南、山西,向西由南向北再依次拼上贵州、四川、重庆、青海、陕西、宁夏。
方法二:
指导学生使用课本,按下面要求将简称分类:
(1)用全称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作简称的:京、津、内蒙古、辽、吉、黑、苏、浙、川、贵、云、藏、陕、甘、宁、青、新、台、港。
(2)用本省中的主要河流或山脉名称作简称的:沪、皖、闽、赣、湘、桂
(3)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历史名称作简称的:冀、晋、鲁、豫、鄂、粤、渝、琼
(4)一个省有两个简称的:云南、陕西、甘肃、四川和贵州
在简称中,还要请大家注意两点:第一,在简称中只有“内蒙古”是三个宇,其余均是一个字,大家千万不能漏写一个字,而写成“内蒙”或“蒙”,应该是“内蒙古”完整的三个字。第二,在三类简称中,有一些是跨类的,如陕西省又可称作秦等。
§作业:1、基础知识过关
2、作业练习
§课后反思
授课日期:2008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2)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了解并记住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半岛和岛屿、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分布。
2.教会学生识读和使用“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并能在空白的“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上填注邻国、领海及濒临的大洋名称。
3.使学生了解我国行政区的设置和划分原则,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分布。
4.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掌握五个民族自治区以及了解民族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在学习省级行政区的知识中,教会学生正确记忆地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记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专用地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某一民族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且培养其资料收集和整理归纳的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掌握省级行政区知识的重要性,用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2.通过教授有关我国疆域、人口、民族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励学生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3.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增长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问题,并且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目标:
1.我国人口民族的分布
2.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民族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三、众多的人口
看书读出并记住中国人口总数、世界人口总数、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
解说:中国的人口数量很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他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如果所有国人一起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的好几圈。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每两秒钟就有一个婴儿诞生,大约每分钟一个排,每小时一个团,每天一个集团军。
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计算一下中国的人口密度。
(学生活动)13亿人/960万平方千米=136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我国人口的人不是不平衡的,大家看图册可以发现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并大致以黑河一腾冲一线为分界,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
针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国家制定了相关的基本国策,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在这里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呢?(共同讨论,自由发挥。)
大量的人口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压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可以探讨的一个很好的话题,我希望在课后大家可以以此为题做一篇小小的调查报告。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中国是由将近13亿人口组成的大国,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属于同一民族呢?在我们填写的很多表格上都注有“民族”一栏,就说明了中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组成。那么还有什么生活中的证明可以说明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呢?中国到底包含多少兄弟民族呢?他们的分布如何?分布特点又是如何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也可分任务栏讨论,最后把有关民族分布特点的结论归纳到:大杂居、小聚居)
为了让少数民族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国家制定了民族政策保护他们的民族特点的存在,也实行民族自治的原则,刚才我们在讲行政区划的时候已经有所提及,现在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五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另外我们还在民族主要聚居区设立了自治县、自治乡等。
(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后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纳能力。)
总结:(建议由学生回顾所学,教师归纳整理出: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由56个民族构成的人口众多的国家。)
§作业:1、基础知识过关
2、作业练习
§课后反思
授课日期:2008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3)
第二课 山川秀美
§课程标准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
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及比重最大、最小的地形;2、知道山区的含义和地势的概念;3、知道我国的地势高低起伏大致状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的五种基本地形和地势高低起伏状况;2、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地形对社会经济生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自己生活的地区,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形及其主要特点,以及这种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了解自己家乡人们充分利用地形发展生产的得与失,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感受地形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教学目标:知道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其影响;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观念;
【教学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正确的地理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壮丽河山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反映的地形名称。
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常见的地形?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我国有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不同地形,说明我国的地形多样。
教师板书:一、多样的地形
1、地形多样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1,讨论各种不同的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某种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的平原和盆地,种植业比较发达;
②地表起伏较大的山区,林业比较发达;
③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畜牧业比较发达。
教师提问:从上面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我们要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一看图左下角的陆高表,对照图3—12,思考一下,我国比重较大的地形是哪一种?
学生回答:(山地所占比重最大)。
教师讲述:我们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即:33%+10%+ %=66.7%),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
教师板书:2、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根据小明的小玲的对话,谈谈自己对山区的感觉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生归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知山区有利也有弊:利——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大;弊——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学生活动:阅读图3—11和图3—13,思考: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师生概括: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学生思考: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
②蕴藏了丰富的水能;
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④人口分布,东密西疏。
课堂小结、整理知识:
§作业:1、基础知识过关
2、作业练习
§课后反思
授课日期:2008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4)
第二课 山川秀美
§课程标准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从自己家乡发展生产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教学目标:
1、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自然景观;
2、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从地图上读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气温和降水量图的判读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季风气候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反映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及由此产生的气候景观。
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
1、多种多样的气候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最大,受季风的影响)
教学过渡: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的。
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
学生活动:看图3—15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3—11 中国的地形
思考活动: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②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②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③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设疑过渡:那么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教师板书:3、季风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图3—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分组讨论季风的功与过。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纬度大致相同。然后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主要从图上读出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如广州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对比两个城市可以看出夏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学生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设问转折: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好处吗?学生回答:不是。
教学过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季风的“过”。
学生活动:看图片3—17和图3—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学生讨论:请学生谈谈对季风带来的好处和引发的灾害的感受。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填空题。
课堂小结、整理知识:
§作业:1、基础知识过关
2、作业练习
§课后反思
授课日期:2008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5)
第二课 山川秀美
§课程标准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2、了解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3、了解黄河和长江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2、运用地图说出黄河和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利用地图建立起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整体感;2、感受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3、感受母亲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1、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
2、黄河和长江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3、从地图上黄河和长江流经的地形区;
4、归纳出黄河和长江各段的特点和在水利、灌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黄河和长江的概况及其价值;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代诗人赞美黄河和长江的诗歌,让学生感受一下母亲河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用多媒体放映黄河和长江的片段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古代有这么多著名的诗人用脍炙人口的诗歌赞美黄河和长江,说明黄河和长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教师板书:三、母亲河
学生活动:看中国地形图,用笔在地图上描绘黄河和长江,从总体上认识一下黄河和长江——黄河呈“几”字形,长江为“V+W”形。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黄河,请同学们阅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教师板书:1、黄河
展示问题:①沿黄河干流描绘,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②找出黄河的分段点——河口和孟津;③根据图片大致概括出黄河上、中、下游的特征;并完成课本上的练习。④思考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⑤讨论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学生活动:描绘黄河,找发源地和入海口,分段点等。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注入渤海;全长5400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沿途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流经青藏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师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通过练习减少教学难度)
学生回答:黄河的贡献(略)
教师概括:①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
②提供了丰富的水能。
学生回答:黄河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师生概括:黄河目前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①断流;②水土流失和地上悬河;③凌汛。解决的主要措施:①黄河全流域进行统一调节,兴建水库;②植树造林,加固堤坝;③炸冰导流;教学过渡:展示长江三峡工程图片,通过教师或者学生的介绍过渡到长江的学习。教师板书:2、长江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通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①找出长江的发源地和入海口;②用笔描绘长江,找出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③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宜昌和湖口及主要支流——汉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赣江;④结合课本中图片和图文对应内容,大致概括出长江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
⑤讨论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现状,面临的种种危机及治理措施。
学生活动:读长江流域图,完成上面的问题。
生答师析:①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峰,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
②长江自西向东依次流经青海省、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共11个省级行政区;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③教师点画分段点和主要支流。④各段的水文特征可利用教材中的对应题降低教学难度;答案见教师用书。⑤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教学小结: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对黄河和长江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长江和黄河的认识。(对于长江和黄河的贡献、现状、危机和治理措施可以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
§作业:1、基础知识过关
2、作业练习
§课后反思
授课日期:2008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6)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课程标准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
过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解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岭—淮河地理分解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引课]: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 俗语(陕西四大怪:面条象腰带,国馈象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回答:略。
过渡:是的,说明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南方和北方两个词,请问南方和北方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他们的分解线是哪一条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把它找出来。学生讨论:略。
讲述: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本上的两封邮件,请大家找一找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哪里。
学生回答:这两封邮件反映的是南方和北方在气候、景观、和生活上的不同。
提问:除了邮件反映的差异外,你还了解到北方和南方哪些不同点呢?
学生回答:略。总结:南北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饮食、民居、交通、气候、服饰、语言等。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下面的图片,南北方的这些差异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展示:南方和北方饮食、民居、交通的图片。
学生回答:南北方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决定的。
叙述: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冬季。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就可以清楚的知道。
展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展示:题目:读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
1、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2、找出1月均温最高点和最低点,计算南北的最大温差。3、归纳1月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教师:指图讲述。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
展示:1月我国南方北方的景观图片和1月漠河和三亚天气预报。直观教学加深印象。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的温差很大。那么,夏季也就是7月份我国的平均气温又是如何呢?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图请说出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气温有差异,但差异比冬季小。
转承: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A、秦岭—淮河分界线比较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B、中国的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影响的强弱。提问: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请同学们说一说南北方的这样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内河航运(交通)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自由讨论发言。
转承: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南北方生产和生活的差异,认真讨论并填写下表。展示表格:
南 方 北 方
自然环境 气候类型
地 形
1月均温
年降水量
河流特点
耕地类型
粮食作物
耕作制度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各地的人们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该地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方式各有各的特长和优点,我们应该对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给予认同和尊重。生产生活方式如此我们对待我们的同学也应该如此,尊重个性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校园才会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同学们才能更好成长。
课堂小结:气候的差异导致民居、饮食、交通等等的不同。
课堂练习:“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火爆, 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生意便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今天的门可罗雀。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这是为什么吗?
§作业:1、基础知识过关
2、作业练习
§课后反思
授课日期:2008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7)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课程标准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了解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认识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2、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经济、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3、通过观察图、文、表,形成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东西部地区在各自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劣势的比较,学会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2、通过对东西部差异的探究,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参与东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的探究,了解祖国,从而培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
2、通过不同区域交流与互补的讨论,关心祖国的发展前景,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了解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认识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经济、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教学难点】 认识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体会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趣导学
师(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岭—淮河分南北,从中了解到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体会到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不同的地方有其独有的特色。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些图片,猜一猜它们分别属于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
*多媒体展示图片:西藏布达拉宫、上海东方明珠、杭州三潭印月、草原景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新疆油气资源开发(在上课的开始用猜猜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示图片的同时,利用东部和西部的对比照片,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有一个认识,东部和西部有一定的差异,从而为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铺垫。)生:猜(说明理由)师:看了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师(过渡):那么有什么差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多元互动,以思激学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中西部范围示意图,并请学生上台点击。 (在这个环节当中,要求学生识记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及两个自治州。在这里利用多媒体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多媒体展示:西部范围示意图。师:从刚才同学的出色表现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东西部的范围,接下来我们来一个东西大比拼,拼什么呢?拼它们之间的差异、拼它们的优劣势。(1)比拼东西部的差异。学生分两组,一组代表东部,一组代表西部*多媒体展示,东西部差异表
方 面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地 形
气 候
资 源
人口、民族
教育、科技
经济发展水平
师(提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民族、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西部主要资源占全国比重表,中国人口与民族分布图,东西部在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资料。
生:通过观察以上具体的地图与资料分别回答差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具体的地图与资料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观察并回答中提高利用地图进行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师: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具优势和不足。请同学们看62页最后一段和63页第一段,结合四幅图,来一个优劣势的大比拼。
(2)比拼东西部的优劣势。
生:分两组分别代表东部与西部,并在看书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这样,在小组合作中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于问题的比较,分析能力。)
生:代表东西部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优劣势。师:引导学生从这张东西部优势图中发现了差异?并探究解决方法。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师:请学生为东西部的交流互补出谋划策。生:讨论并回答。
师(概括):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区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国家和政府为了调配地区间的资源与能源正在规划和实施一些重大工程,有哪些?生:思考回答。多媒体展示:三大工程线路。师(概括):此外,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有关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动也在蓬勃发展。
师:引导学生思考书中例子,并回答它们分别是属于哪方面的交流。生:思考并回答。(三)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师(小结):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业:1、基础知识过关
2、作业练习
§课后反思
授课日期:2008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8)
综合探究三 游历华夏
§课程标准
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资料概括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选择适当地图,查阅相关资料,选择适宜旅行路线,感受并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3.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探究欲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选择适当地图,查阅相关资料,选择适宜旅行路线,感受并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探究欲望,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点、区域间差异的现状以及原因。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要了解全貌非常困难,而自主旅行是一种很好的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方法。而本节课我们就要开始一次“虚拟旅行”,去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去旅行前要作好一定的准备工作,那我们就来做临行准备。
〈讲授新课〉:
一、临行准备: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出外旅行有哪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进一步考虑这几种交通方式在速度,价格等方面存在着怎样的优势和劣势。〈学生回答〉
从而使学生对常见的交通方式有个大致的了解,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深圳的学生沿着京九铁路,陇海铁路进行考察,终点在乌鲁木齐,沿途要在郑州和西安等地稍作停留进行考察,引导学生来设计交通工具和路线并考虑该带些什么?〈学生回答〉
很好,挑好了交通工具和路线,准备好要带的东西后,我们就开始旅行了。
二.模拟旅行:
教师事先应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负责郑州站、西安站和乌鲁木齐站的调查访问工作,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关于这三地的资料。
活动模式一:
教师让学生就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内讨论,提取有用信息,组内交流共享资料,并要求学生记录活动全过程,最后进行总结。
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呈现各组的调查结果并介绍旅途的所见所闻。学生交流回答〉
很好,大家都了解到了三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考虑二者的联系。〈学生回答〉
很好,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这三地与深圳有了很大的不同。
活动模式二:
我们来到了西安,正好赶上了“东西部合作交流洽谈会”让学生摸拟招聘,模拟投资、引资,感受东部参与西部建设、投资贸易、人才培养与交流、能源利用与开发、高新科技成果转让与交流等。〈学生表演〉
很好,可见我们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这对东西部的共同发展是很重要的。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于东西部的交流是如何看待的,那么交流有何意义呢?
〈作业〉:
仿照书上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条考察的路线和方案,并查阅各种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考察沿途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特色的调查报告
§作业:1、基础知识过关
2、作业练习
§课后反思
PAGE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