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张PPT)张某是湖北宜昌人,出国留学后被美国一所大学聘用,现已取得美国国籍,并长期在美国定居。有一位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非常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自己的国土上,于是就带着即将生孩子的加拿大籍的妻子乘飞机回国。在途径美国上空时,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名女婴,取名“刘佳媛”。你认为“刘佳媛”是中国公民吗?她能成为其他国家的公民吗?请说明理由。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吗?为什么?小王,未满18周岁,不具有选举权,因而,他不是公民。在我国封建社会,皇帝和农民都是公民。据《半月谈》报道,2002年7月24日,经北京人民检察院批准,刘晓庆因涉嫌偷税罪被依法逮捕。刘晓庆及其所办公司涉税案最近调查终结,自1996年以来,共偷逃税款1458.3万元。除追缴税款外,同时加收滞纳金573.4万元。司法机关将依法审理此案。材料一:北京学生梁帆,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去荷兰参加会议。一进会场,只见宾馆门前的旗杆上,几十面色彩缤纷的各国国旗迎风招展,但没有看到我国的五星红旗。他震惊了,立即找到会议的组织人员说:“一定要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因为我在这儿!”梁帆的庄严申明受到了重视,五星红旗终于飘扬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梁帆也受到了外国人的敬畏,被称赞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材料二:河北大冶市年仅12岁的小学生黄某和同班4名同学私自到距学校200米的鱼塘内游泳。黄某因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已上岸的4名同学看到后,其中一名哭着要喊救人,另一名同学却制止说:“如果现在喊人,老师就会知道我们私自游泳。”结果黄某沉入水底,弱水身亡。事后,4名同学还将黄某的衣服藏在距鱼塘300米远的一块南瓜地里,随后一同返校,直到黄某的家人报案,警方才从水中打捞出黄某的尸体。阅读上述材料,思考:(1)为什么梁帆被称赞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2)材料二中这几个同学的意识中缺少了什么?(3)你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应该怎样做?要做一个合格公民,不仅要树立国家观念、民主观念、道德观念、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是我们的公民责任,遵守国家法律是我们的公民责任,遵守社会公德也是我们的公民责任!(共4张PPT)在法学界有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19世纪的德国有个威廉一世皇帝,有一次,他刚刚从战场凯旋而归,志得意满地来到位于波茨坦近郊的豪华行宫.当他怀着胜利的喜悦和征服整个欧洲的勃勃野心从行宫的阳台放眼远眺的时候,发现行宫不远处有一间破旧的磨坊十分碍眼,刚好把前面的风景给挡住了.威廉一世十分不高兴,他找来内务大臣,让他去给磨坊主一些钱,把它拆了.内务大臣找到了磨坊主,磨坊主是一个倔老头,说:“那是祖宗传下来的财产,我的任务就是维护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它是无价之宝,给多少钱也不卖!”威廉一世以为磨坊主嫌钱太少,于是决定提高补偿金额.内务大臣再次转告磨坊主.可磨坊主还是不买账,表示这磨坊坚决不卖.雄心勃勃的威廉一世一生驰骋疆场,没想到自己国家的一个小老头竟敢如此冒犯贵为皇帝的他,一时怒起,派出宫廷卫队把房子强行拆了。拆房子的时候,磨坊主并没有害怕,他高声说:"皇帝当然权高势重,但德国尚有法院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是实行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律为准绳》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3-3 比较历史与现实中反映人治与法治的具体现象,说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知道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过程与方法:材料导入,案例分析,填写表格,漫画赏析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治和法治的特点,知道实施人治或法治的不同后果,从中领悟依法治国的道理,体会法治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1)法律是最大的权威,,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法律是办事的准绳。(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四、教学过程:环节一:1、呈现材料1:礼云:“刑不上大夫。”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也。其应议之人,或分液天潢,或宿侍旒扆,或多才多艺,或立事立功,简在帝心,勋书王府。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衷,曹司不敢与夺。此谓重亲贤,敦故旧,尊宾贵,尚功能也。以此八议之人犯死罪,皆先奏请,议其所犯,故曰“八议”。一曰议亲, 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摘自《大唐律》提问:你认为“刑不上大夫”和“八议”合理吗?为什么?2、呈现材料2: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提问:【1】依据《大唐律》,房遗爱应如何处理?【2】结果:房遗爱及其妻子高阳公主均赐死。这又说明了什么?3、归纳:在人治社会里,谁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谁就说了算。(在专制国家中,国王是最大的权威)环节二:1、提问:理想的社会要坚持怎么样的评判标准?归纳: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国。(在民主国家中,法律是最大的权威。)2、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98-99,明确任务:归纳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依法治国)根据你的理解,给法律下个定义。依法治国有何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学习方法指导:快速阅读法)3、追问:⑴有法可依 ①有什么法?②法从何来?⑵列举你所了解(知道)的法律机构及其地位(性质)。⑶违法必究:简单列举你所了解的“违法必究”的案例。4、提问:如何理解教材P99的图表。5、专题探究:⑴ 呈现漫画,学生谈感受。⑵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法治?环节三:呈现美国法学家托马斯·潘恩的名言:在专制国家中,国王是最大的权威;在民主国家中,法律是最大的权威。要求学生谈认识,比较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学习方法指导:比较归纳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以法律为准绳》教学设计.doc 依法治国.ppt 我是中国公民.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