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教材分析 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教材还运用一些图片,再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情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和特点以及作用。准确、全面地说、写出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和特点;通过整理、归纳出手工工场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产力的提高对人类生活变化、社会地位改变的过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讨论活动。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资料和图片。板书设计 一、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1、手工作坊2、手工工场①洲手工工场的形成②国手工工场的出现③工场出现的作用关键点: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转变; 西欧还是农业社会。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主导) 学生活动(主体)导入新课承前启后 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谁还记得是哪两个阶段?工业文明时代如何发展起来?从哪里首先发展?有哪些重要标志和表现呢? 学生自由回答。新课教学学一学学一学 一、手工作坊出示早期手工作坊图片。(1)农耕时代的瓷器、钟表、呢绒等产品是在哪里生产出来的?(2)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二、手工工场1、最早产生的时间地区:2、以后扩展的范围:3、和作坊主相比这种生产方式的工场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找一找 出示三则歌谣。从以下歌谣中,你还能发现手工工场有哪些特点?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想一想 手工工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比一比 出示两幅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图片。(1)手工工场与作坊的不同点是什么?(2)手工工场与作坊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对比分析,自由发言,归纳总结。填一填 出示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对比表格。类别所有者劳动者生产方式阶级关系性质手工作坊手工工场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分一分 出示材料。哪些是属于手工作坊?哪些是属于手工工场? 学生自由回答。说一说 出示中国手工工场的四幅图片。1、中国手工工场的出现在什么时期?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2、景德镇瓷器生产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图回答。想一想 手工工场的作用。出示图片——钟表的演化。手工工场有什么作用?出示两则材料。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观看,思考回答。辨一辨 你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了吗?为什么? 学生开展辩论,各抒己见。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你还有什么困惑? 学生自由发言。课堂练习 出示课堂练习内容。 学生练习活动。课外作业 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内容。教学反思 本课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和分析等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认识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手工工场在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所起到的作用,从而理解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无论是比较区别还是分析变化,教师都应该先组织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分析和归纳。教师在本课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设计情景、组织阅读,观察引导,比较归纳、综合归纳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