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时 来自海上的挑战一、教材分析本节将明清时期的中国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来体现同一时期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通过描述明清统治者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的侵略,和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史实,从而揭示在古老的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中国在19世纪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四、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品表演。五、教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品七、板书设计来自海上的挑战1.郑和下西洋2.西方传教士3.萄萄牙占领澳门4.郑成功收复台湾5.清统治者的闭关自守政策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368年至19世纪的明清时期,西欧各国工商业兴起,人们开始追求人性、自由、民主与科学,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新的政治文明,使西欧农耕文明迎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此时拥有辉煌农耕文明的中国在原有的轨道上继续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海上的挑战。▲转承:①农耕文明的中国与正迎来工业文明曙光的西欧远隔万里,他们当时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各种往来?②我们第三课学习了哥伦布航海的史实,在此之前,有一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航海活动,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二)对外开放的尝试——郑和下西洋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及相关文本课外资料(P41、45,《七下西洋欲何求》、《郑和下西洋开中国和平外交之先河》、《声威最大限度地传播到海外》)2、问题展示:①郑和下西洋发生在什么时候?船队规模如何?途经哪些地点?(注意同时代西欧个史实的联系)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目的是哪方面?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他更像一位亲善大使,而不是舰队司令,或是商队老板)③“三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记,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殊域周咨录》卷八④从经济角度出发,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对我国今天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小结:从今天中国取得伟大成功的改革开放看,郑和下西洋,是明清时对外交往的重大历史画卷和对外开放的重大尝试,却没有使当时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不能不说是错失了良机。) ▲转承:①那么14~18世纪,哥伦布航海有没有带来西欧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中国的密切交往呢?②比较著名的是明清时,传教士来华的文化交流,你哪些传教士在明清时到中国传播西方文明的事迹? (三)西学东渐——传教士来华1、展示阅读材料,利玛窦图片,感受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和对中国的影响。(《来华的西洋传教士》)2、评价:传教士传播西方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转承: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明,也预示着西方的商船和炮舰将接踵而至。 (四)欧洲殖民者东来——抗击侵略和维护祖国统一1、欣赏《七子之歌-澳门》,分析材料,回答:①澳门是如何被侵占的?图中妈祖庙有什么含义?②朗读《七子之歌-台湾》,回答:明清时期,台湾是如何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谁收复了台湾?展示视频《郑成功收复台湾》③了解了澳门台湾的这段历史,你有何感受?(祖国的一部分,政府的挑战,对外政策,抗击,闭关)▲转承:我们来看一则表演,感受明清时我国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采取什么态度的? (五)马嘎尔尼来华——WTO雏形的叩问观看马嘎尔尼来华角色表演,回答: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达到目的? (六)小结:通过14~18世纪明清时期的这四个案例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当时中西差距的逐渐显露,你认为出现了哪些差距与挑战?(七)拓展:①你是如何理解从19世纪开始,中西差距越来越大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大?②对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有何重要启示?(八)作业:完成作业本与填图册的相关内容。教学反思课本中讲到四件事,独立但又有联系。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教案中的过渡也很自然,但是总觉得知识是块状而不是整体。当时自己看这课教材的时候就觉着别扭,奇怪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所以这节课在处理中,将郑和下西洋、外来传教士、商业贸易、侵占台湾澳门连成一体,你认为这些是挑战还是机遇?仅仅围绕着来自海上的挑战这个课题展开,一气呵成,效果很好。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