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教材分析本课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并不是以扩充和延伸知识面,探讨为什么郑和没有发现新大陆这些问题为主;而是希望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和中国落后的根源,并通过这种对比最终揭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因。因此,本课的教学必须结合当时人类社会形态大转变的时代背景。本课的总体设计是在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国近代苦难史与当今改革开放新时代进行对比,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题,弘扬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励学生报效祖国,振兴中华。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比较,对于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基础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使学生在知识上能温故知新。并通过比较,明白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培养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知识,针对所要探究的内容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课堂辩论,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在规模、技术、影响等方面的比较探究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今天发展提供的经验和教训。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使学生明白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逐渐落伍的原因,并能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建设服务。四、教学方法:课堂PK 讨论五、教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准备:学生分小组准备资料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显示咏郑和的诗,引出——郑和下西洋。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各地纷纷举行隆重的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世界掀起了一股“郑和”热,在这股潮流中,有一个人一本书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书中提出了“郑和是环球航行第一人,郑和最早发现了美洲”的观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性的研究郑和与哥伦布的热潮,也引发了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争论。今天,我们现场也分成了两大组,这边是郑和的铁杆FANS,(学生喊口号),这边是哥伦布的忠实拥护者,(口号),他们今天要为了各自的偶像在这里展开一场跨时空的大PK。二、新课教学:(一)、课堂PK为了使PK能有序的进行,我们把双方的PK分为三个方面来进行,你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尽情展示。也为了使今天的这场角逐公平公正,我们现场还请来了五位裁判,他们是……他们将根据你们各自的展示,从更专业更全面的角度做出最终的评价。下面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PK正式开始。有请双方领队出场,我把现场交给两位了。PK过程:三个方面:海上功夫大比拼影响力大比拼“形象”大比拼(学生各自展示自己准备好的资料。)好,我们的PK暂时告一段落,双方的争论相当激烈啊,我是难分高下了,我们就把这个难题留给五位评委,一起静候评委对郑和和哥伦布作出的综合评价。最终结果的展示。谢谢评委,也谢谢两位小领队,请入座。(二)、畅所欲言:郑和精神,永放光芒其实,最终谁胜谁负并不重要,无论PK的结果如何,都无法抹去他们在历史长卷上写下的浓重一笔。特别是郑和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不仅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更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的慧眼用心去挖掘一下郑和身上的精神宝藏。各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写在纸上,看哪一组挖到的精神财富最多。哥伦布组讨论的时候可以好好探讨一下郑和身上值得哥伦布学习的精神。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三)、追根究底:郑和是伟大的,可谓前无古人,但他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正如梁启超先生提到的“……”,郑和的创举在当时竟然后无来者,成了千古“绝唱”。更有甚者,有学者称郑和下西洋是“杨白劳”(张扬而没有功劳)。这一现象不禁让我们反思:为什么郑和会成为后无来者的孤独侠?为什么郑和没能发现“新大陆”?大家注意,老师在新大陆上打了引号,我想“新大陆”应该并不仅仅指美洲。我们今天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更重要的是他到达了美洲后开辟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大陆”,开创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天地。而郑和也许确实有可能有实力象孟席斯所说的那样最早到达过美洲,这有待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进一步考证。可是即使郑和到达过美洲,他没能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开辟一片新天地,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只能遗憾的说郑和没有发现中国发展的“新大陆”。那么究竟原因何在呢?让我们一起追根究底的走入历史深处,找找其中的原因。大家在寻找原因时,可以根据书本上的观点,也可以想想哥伦布能成功发现的新大陆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四)、以史为鉴:正是这种种原因导致了郑和历史性的遗憾,也导致了中国错失了发展良机。郑和如地下有知,他定会感慨:曾经有一次大好的发展机会放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没有好好珍惜,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如果历史再给我一次这样的机遇,我们绝不能再错失了。是啊,郑和的遗憾不能再成为我们今天的遗憾,今天我们隆重纪念郑和,不能只陶醉在他的创举中,更应该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在我们当前的建设中,在郑和的创举能为我们提供哪些经验,又需要我们从他的遗憾中吸取哪些教训,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算帮助郑和弥补遗憾。以下是一些名家对郑和的评价,会对你有所启示,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大家的想法都很棒,看来郑和在今天终于找到了这么多知音,终于后有来者了。郑和的后来者们,最后老师再送大家两句诗。后辈英才承壮志,传世精华万古流!课后反思:随着新课程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各种上课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变的生动,变的活跃,变的丰富,探究课便是伴随着新课改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考、研究等能力都不失为一种好形式。为了上好这节探究课,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发挥主导作用的课堂环节:学生的PK展示、小组讨论、谈古论今,在各个环节之间,我也准备了幽默而又自然的过渡承接以保证课堂的流畅。上课前,我满心期盼能出现那种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火花四射的课堂氛围,但是,整节课上下来,除了让学生课前有所准备的PK环节气氛热烈之外,其它几个环节几乎都出现了冷场,对于我所要求讨论探究的问题,学生们似乎根本没有讨论的欲望和兴趣。当时我的心就凉了半截,为什么我按照探究的形式所设计的课堂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呢?为什么探究课到了我的课堂上就不美了呢?课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这堂课,我的课堂到底缺少了什么?在听取了多方意见后,我发现了症结在这么几个地方:1、什么是探究课?当课后有人这么问我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很茫然。除了几节省优质课让我感受了探究课的气氛之外,它的精髓是什么?它的理念是什么?它的原则是什么?我几乎一无所知。对自己本就陌生的东西怎么可能运用自如呢?2、由于缺乏理论储备,看到的只是探究课的表面,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所追求的也只是探究课表面的那种热烈、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而没有深入的去专研其中所涉及的内容,重形式而轻内容,使整节课显得有些空洞。3、备课过程中,太自我,整节课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设计,而把课堂最重要的核心学生忽略了。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也没有从初二学生的特点出发,导致课堂所设计的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引起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兴趣。整节课看似学生在展示,在讨论,在回答,以学生为主,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的参与了探究吗?学生真的发挥了主动性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根源都在于我对探究课的盲目认识,看上去很美与真的很美之间其实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而要跨跃这道鸿沟,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真正体会新课程的理念和探究课的本质。这样才能避免本末倒置,不仅仅追求形式的活跃和热闹,而是让课堂的内容能真正体现探究性,让学生不再只是牵线木偶般的活跃,而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主动性。这样的探究课才会自内而外都很美,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