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二、教材分析:1、本课位于全书的第三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的第四框;2、主要内容是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民族的分布情况、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课程结构: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民族的概况和分布,结合图片了解学生的风俗。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地理学习,具备一定分析地图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阅历,可以利用资源实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同时特别突出人地关系,这是与老教材的区别所在,突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注重乡土教育,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设计教案。四、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2、读图并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3、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帮助学生体会民族责任感。4、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资料整合能力: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培养整合知识的能力。五、教学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六、教学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体会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七、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揭示主题,分析素材,质疑释难,感悟情境,自主阅读,互助解决。八、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展示]56根团结柱,点出团结柱的寓意。[师述]民族团结柱2009年的60周年国庆大典上,天安门广场将点缀56根寓意着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团结柱。每一根民族团结柱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柱身正面刻画一对相应民族的青年男女,穿着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歌舞相伴的情景。而背面是金色的各民族代表图案,如代表汉族的龙图案、代表回族的清真寺图案等。柱头和柱础采用了人民大会堂东侧门柱的图案元素,寓意着56个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建设民主政治、共同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柱身部分载歌载舞和吉祥的图案表达出56个民族,共同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心情和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祝福。(二) 过渡,你们知道56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学生回答)同学们分析P48页的民族分布图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思考下面的问题。我国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结合历史与社会图册,回答我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说说他们的位置。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哪个省?找一找浙江主要有哪些民族分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边指图讲解。[讲述]我国各民族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三)[活动]请各小组谈谈你对各民族的了解。班内分四小组各自谈自已所了解的民族状况,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民族的分布、传统节日等民俗。教师在学生活动后,作总结,并展示自已所搜集的各民族的状况。(四)[展示]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议一议你认为这种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什么危害?对于民族团结,我们应该怎么做?师总结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是建国60年来在新疆发生的性质最恶劣、死伤人数最多、财产损失最严重的一次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我们应捍卫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课堂延伸: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板书:一、我国民族构成:56个民族 汉族人口数占92% 少数民族人口数占8%二、我国民族的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各异四、加强民族团结九、设计说明:三维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标(2-4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分析中国民族分布图、分析教材、搜集资料等途径实现。教学设计的意图:精炼、少投入、大产出。最大的亮点:条理清晰,环节精炼。最大困难:教师的总结能力。《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反思本课位于全书的第三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的第四框,主要内容是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民族的分布情况、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课程结构: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民族的概况和分布,结合图片了解学生的风俗。随着新课程改革,要做到依标施教,必须认真解读教材文本,认真研读课标。经过反复研读,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以下的几点:1、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2、读图并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3、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帮助学生体会民族责任感。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做到绿色课堂、生态课堂,我想首先要抓住学生手头已有的所有资料。我设计了几个环节:1、用56根团结柱导课;2、设计读图分析的环节,目的为了让学生自己从民族分布图中了解民族分布特点;3、设计讨论风俗习惯的环节,让学生谈所了解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体会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4、设计对7.5事件的评论,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用56根团结柱导课,具有时政性。学生回答的很好,但由于本人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评价用语简单,不具有鼓动性,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以后的磨练。七年级的新生刚接触地理知识,对于读图能力还有待培养,因此,我在上课中让学生分析民族分布图同时进行了学法指导,并鼓励学生记笔记,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使“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能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因为在分析读图这一块用了挺长时间,因此,我在了解民族风俗的环节就减少了时间,由于课堂预设不够,加上对学情分析还不够,这一环节比较凌乱,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发挥好。我将做以下的改动,设计竞猜的环节,展示各地区的风俗,让学生猜哪个民族,我想学生印象会更深。最后注意点出民族文化有差异,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尊重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特色。在7、5事件中,学生对这一事件了解不多,很难引起共鸣,这就是对学情分析不够。总的说来,这堂课没让学生做课前准备是一大遗憾,加上本人基本功还需要努力磨练。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特长,更深地领会课标,依标施教。希望在每次的交流学习中让自己不断进步。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