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生活中的变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时 生活中的变化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生活中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的第四课内容,主要描述的中国近代悄然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国的近代开始于鸦片战争,随着鸦片的输入,西方的工业、科技、文化、生活、制度、思想等也输入中国,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交汇和碰撞,使中国上千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状况开始解冻,发生悄然转变。本课从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两大方面入手,展示了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等西方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介绍了受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影响下,人们服饰、娱乐、文化和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同时通过介绍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展示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和逐渐被接受。课文按照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示出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中国衣食住行等方面古今变化及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产和生活状况与科学思想、现代教育制度的出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一些中国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图片和资料,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古代、近代及现代社会物质上的差异,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评价社会生活中物质领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工业文明的价值和中国近代社会冲击下发生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以及由此产生人们生活上的深刻变化;感受人类文明演变的步伐,感受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与价值,感受中华文明今天所面临的挑战与复兴机遇;通过这种感受形成正确的文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产生的深远影响。难点:培养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活动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搜集不同时代反映人们物质生活上的变化的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变化1、物质生活变化(新式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出现)2、文化生活变化(看电影、读报纸等新型文化生活出现)3、社会习俗变化(男人留辫、妇女缠足等封建陋习逐渐革除)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主导) 学生活动(主体)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
新课教学物质生活变化猜一猜议一议 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有哪些?其中哪些成果在近代传入中国?出示四幅图片。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体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汽车、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到来对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出示材料——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邮政事业的资料与图片。电话刚传入中国时,人们根据英文译音,将它称为“德律风”(telephone)。请你猜猜下列单词是什么意思:出示单词。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为什么到了近代许多发明却都是由西方传入的,难道是近代中国人变傻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回答。
文化生活变化说一说 文化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示文化生活变化系列图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报当作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思考回答。
社会习俗变化看一看谈一谈想一想 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示社会习俗变化的一些图片。播放缠足的有关视频一。谈谈你对古代妇女缠足的看法。播放缠足的有关视频二。1、妇女缠足这一陋习,在近代是怎样屏除的?2、你的身边有哪些社会陋习?他们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要采取哪些措施让人们放弃陋习?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观看了解。学生观看,思考回答。学生观看,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学生思考回答。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吗? 学生自由发言。
课堂练习 出示课堂练习内容。 学生练习活动。
课外作业 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变化,所以我花大料时间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变化。通过妇女不再缠足的教学,让学生领会妇女地位的提高。二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本课这点做得还不够,主要时间还是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的沟通不够。三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四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节课中出现了个“意外”,学生的回答出乎我意料之外,可惜我没有很好的把握住,以后上课前要多注意备学生的“知识生成”。五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本课我设置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就是寻找变化,对学生要求最低,适合基础差的学生;第二板块探索变化,适合中等学生;第三板块审视变化,注重学生的比较能力,适合中等偏上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