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材分析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中国接下去的道路该怎么走?本课从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说起,指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然后课本通过生动的描述、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救中国。在此基础上,课本进一步介绍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最终光明战胜黑暗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见,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 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奋斗精神,再次深刻体会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地和国统区的概况;重庆谈判;内战爆发。难点:重庆谈判的意义;内战爆发的原因。教学方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易采取教灵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处于兴奋状态,可采用自主阅读法及读图分析法(使学生通过联系已有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并结合自身的经验,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小组讨论法(使小组内产生思维的碰撞,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员分工合作,发挥集体中每个人的智慧)、模拟历史(学生兴趣高昂,兴奋达到高潮)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重庆谈判;内战爆发的图片、资料。。板书设计 一、两种不同的命运二、国统区和根据地比较主题内容范例(历史事件)两种命运的决战黑暗的国统区独裁专政、少数官僚掌握大量财富、物价飞涨光明的根据地民主选举制度、大生产运动、争取和平赴重庆谈判三、重庆谈判 1945年8月 “双十协定”四、内战爆发 1946年6月新课导入想象导入(多媒体显示抗日战争中人民流离失所图)设身处地:假如你生活在抗战期间,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现在胜利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新课教学【两种命运的决战】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和欣欣向荣的抗日根据地(多媒体显示)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让学生阅读课本p.120的“阅读卡”,然后提问国共两党今后的任务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而共产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光明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而共产党是领导人民赢得抗战的胜利,建立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因此是光明的命运)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这两种命运的选择?(多媒体显示)历史AB剧:你觉得谁的主张更符合老百姓的愿望A国民党 B共产党我们来看看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再来选择(多媒体显示)鲜明的对比 不同区域社会状况国统区(国民党)解放区(共产党) 政治上 经济上 人民生活上请学生阅读材料如下,结合课本p.120—121来列举两党在政治经济人民生活上的不同材料一 国民党统治区称蒋介石集团为“五子登科”(指抢车子、房子、金子等)、“三阳(洋)开泰”(指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材料二 抗日根据地许多很少出门的小脚妇女,也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去参加选举,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到处欢唱着《南泥湾》的歌曲。(可分成两组,用竞赛的方式展开,相互之间补充)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学生答: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期间投影显示)中美合作所图、四大家族图、物价飞涨表、讽刺对联: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直观感受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以此让学生感悟到一个腐败的政党是没有明天的。2.欣欣向荣的抗日根据地学生答: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过程中形成了延安精神。(1)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121图7-73请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2)让学生观看大生产运动录象资料,并结合课本P.121图7-74、7-75,提问:“根据地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由于日寇的进攻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根据地财政经济面临极大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延安精神。同时还创作了象《南泥湾》这样的名曲)指导学生看课本了解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的事例,(投影显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办公环境图、美国记者斯特朗的一段感触(共产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延安窑洞的油灯虽小,可它在沉沉夜空中却像明亮的北斗星,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也可让学生补充老一辈领导人的高风亮节。通过这些让学生体悟到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廉洁,具有延安精神的政党才使根据地度过了重重难关,并最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3)(背景音乐《南泥湾》)让学生回归现实社会,组织延安精神大讨论。首先明确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培育起来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心内容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接着讨论“延安精神是否过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简要点评总结。(延安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起过伟大作用,今天发扬延安精神,并不是要回到延安时代去,而是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历史任务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含义。在新时期,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新)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事业,需要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和推动力。学习胡锦涛“八荣八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要求人们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廉洁奉公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学生活动:列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自己所了解的艰苦奋斗的事例。(可以是周围的人。)及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知道: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本色和传统美德,是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稳定的建设时期,我们都不能丢掉它,仍要将其发扬光大。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一次升华,学习和思想教育相得宜彰(多媒体显示)鲜明的对比 不同区域社会状况国统区(国民党)解放区(共产党) 政治上独裁专政 特务横行 实行民主选举 经济上官僚腐败 通货膨胀 开展大生产运动人民生活上贫穷饥饿 民不聊生形成延安精神以表格对比总结(多媒体显示)历史AB剧:通过对比,你觉得谁将赢得最终的胜利,为什么?A国民党 B共产党学生答:共产党 , 因为根据地的发展与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的声望一落千丈。(多媒体显示)历史的选择 抗战结束后,华北的民谣:“天上来,地下来,老百姓活不来!”“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这里的中央是指国民党中央,可见老百姓对国民党中央非常失望。)小结学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以学生感悟作为本课小结,再次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比较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理解只有代表人民利益,廉洁奉公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今天的历史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通过延安精神的讨论了解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中国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面临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想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业实践取得成功,就必须使全民族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任何事业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一种崇高的美德。)教学反思:《两种命运的决战》这一目共有二个教学目标,一是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二是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这两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如何把这些相互联系的史实直观形象而又条理分明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是本次授课当中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体验、材料体味、引导化解、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把使用材料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去品评、玩味、升华,培养良好的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具体来说,我有如下几点收获:(一)材料准备充分,为师生施展才能提供了宽大平台。在授课过程中,我为学生准备了音像资料、诗词歌赋、新闻图片,内容涉及面广量大,使学生在短短一节课时间内通过众多资料,增强了对史实的直观形象的理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借助这些材料又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升华拓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在制定课堂应急预案时,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了大胆预测,制定了周密计划,因此,敢借用外校学生上课设置质疑环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能够从容应答。(二)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扬奖励,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所选取的材料生动形象有趣,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最后,当教师提出有无疑难时,学生大胆提问,这一提问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训练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注重适当拓展,既忠实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学中,对于学生不好理解的知识,我适当补充了材料,如重庆谈判的过程。补充后,学生理解容易了,基础知识深化了,课堂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再如为感悟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崇高伟大,我借用了部分名家名篇古诗词,学生喜闻乐见,读来朗朗上口,在课堂上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如,教师引导过于简单,忽视了指导的三种功能(导向、解释、表扬),有的引导过渡太突兀,点拨不及时,力度不大等。下一步,我将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精华,制定更加周密的教案,使教学既忠于教材,又活化教材,还要高于教材,让历史课成为学生乐学乐上的好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