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共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共3课时)

资源简介

第二课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教学重点:
凡尔登条约;
基督教的演变;
对中世纪的庄园的认识。
教学难点:
封建主从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对比中世纪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异同。
教具准备:
地图册,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知识与技能
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及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了解基督教的发展;
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相关地图或图片,从中找出关键的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宗教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宗教与世俗力量在此消彼长的时候,二者的关系也随之改变;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
TOC \o "1-3" \u 中世界的王国与帝国 1
查理曼帝国成立 1
封建制度形成 2
《凡尔登条约》及其影响 2
英吉利王国的形成 3
基督教盛行西欧 3
基督教的产生 3
教会、教皇的由来 3
耶稣和《圣经》 3
基督教的发展和演变 3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4
庄园主要成员 4
对庄园存在的简单评价 5
城市兴起原因,市民的由来 5
城市的发展(行会制度和城市自治) 5
中世界的王国与帝国
导入
各位同学,还记得西罗马帝国是在什么人的打击下灭亡的?
日耳曼人。
罗马人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会被一个给他们称为“野蛮人”的民族所消灭吧。而这些蛮族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在罗马人的土地上建立起他们的王国。这样,欧洲历史就进入了中世纪时期。所谓中世纪(又称中古时代;英文:Middle Ages;约476年-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民族国家抬头的时期为止。
其中,日耳曼人中较落后的一支,法兰克人,却建立了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并对近代世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可谓是后来居上啊。下面我们就认识认识这个大帝国。
新课
查理曼帝国成立
由于日耳曼人以狩猎和打仗为业,骁勇好斗,十分崇尚武力,这使得他们在建国之后仍旧不断地发动战争。法兰克王国到查理统治时期,已经征服了西欧大部分的地区。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法兰克人领土的扩张情况。最后这张的黄绿部分是9世纪的查理曼帝国的国土范围。
但由于法兰克王国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的,所以查理要成为西欧名正言顺的国王还需要罗马世界的承认。而8世纪末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就刚好促成了查理帝国的成立,使查理成为查理曼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据历史记载,当时罗马人,尤其是有权有势的罗马贵族,对新上任的教皇十分不满,他们指责教皇软弱无能,因为昔日的罗马正越来越快地沦为法兰克人的国土。他们甚至把新教皇囚禁起来,对其进行折磨。如果不是派往罗马的法兰克使者将他救出,他大概就那样归天了。之后,查理还亲自带兵护送教皇回罗马。教皇因此十分感激查理,所以在圣诞节那一天,当查理跪在圣彼得大教堂做弥撒时,教皇就把一顶金冠戴到他头上,说是“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一年是公元800年。就这样,查理大帝成为古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人威望大增。
封建制度形成
那现在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是的查理大帝,你会如何统治通过不断的战争建立起来的王国?具体地说,就是你需要处理好哪几个大问题?
学生讨论
引导:1.领土范围广阔,如何有效管辖?
2.由战争产生的难民该如何安置?(难民多是失去土地的农民)
总结:虽然在战争中获得了大量土地,但是查理大帝一个人是无法管理那么大范围的大小事务的,因此,1.他将征服得来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给他的臣下。不过这个分封不是无条件的,查理也怕他的臣下有一天实力强了会起兵来造反,所以他规定,受封的臣子要对他的封君行臣服礼,发誓永远效忠领主;2.因为分封的土地大多是分布在边远地区或者农村,因此,许多受封的大臣就在他们的受封地上建立起广大的庄园。至于庄园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后面会具体讲;3.而失去土地的人为了活下去,就不得不到庄园里为主人工作。这样的人在当时被称为农奴。战争产生的难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里涉及的关系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屏幕。
现在我们着重来认识查理对臣子的分封,以便他对国家的管理的。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相关文字,然后并思考“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它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
教师分析: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就这样,欧洲的封建制度便形成了。
《凡尔登条约》及其影响
虽然查理大帝费劲心思去治理他建立起的国家,但是他死后,他的继承人却没有珍惜前人的功业,而是不甘在一个小地方做领主,为了占有比别人更多的土地做而不断地发动战争。最后,也就是843年,他的3个孙子也打累了,就在凡尔登这个地方,谈判,然后正式签了个《凡尔登条约》,规定了3个人各自的领地和权力。
三弟日耳曼人路易   东部法兰克 
长兄罗退耳    中部法兰克
幼弟秃头查理   西部法兰克 
虽然,这个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查理曼帝国的分崩瓦解,但是也对近代西欧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通过对条约和地图的阅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影响是什么?
就是反而的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现在西欧的主要几个国家如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边界基本上就是这个条约签订的时候定下来的。
而夹在东西法兰克中间的地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个牢固的政治实体,就是说一直有纷争,还成为法德两国的争夺对象,最后法国得到了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土地,而德国则保留了莱茵河左岸地区,剩下的就构成后来的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的领土。
英吉利王国的形成
也许有同学已经在想了,英国呢,英国不也是西欧国家的成员吗?它当时又是一个怎样的状况的。事实上,英国也和日耳曼人有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阅读卡”,了解一下。
提问:英国人的祖先是什么人?
课堂小结
基督教盛行西欧
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查理是如何成为查理曼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的吗?
教皇加冕。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教皇的加冕吗?如果没有教皇的加冕,查理就不是皇帝了吗?为什么教皇会有这样的权利呢?
想不出吧?那就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了解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吧。
新课
说到教皇,那教皇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还得从基督教的产生开始讲起。
基督教的产生
在历史还是1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还在欧洲进行侵略战争。战争对于广大的人民永远是个深重的灾难。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更是历经磨难:他们曾被赶出世代生活的土地流浪他乡,与侵略者进行无数次的斗争却总是以失败告终。可谓多灾多难。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放弃,坚信犹太教的圣经的预言,相信救世主弥赛亚必将来临。慢慢地,这种观念就在当时的环境中发展成为基督教。
教会、教皇的由来
为了方便交流和帮助,解救更多的处于苦难中的人,教徒就组织了一些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到后来就发展成为教会。随着基督徒人数的持续增加。他们推选神父或长老(“Presbyters”,希腊语意为“老年人”)负责保护小社团的利益。每一个行省的所有社团还选出一位主教,作为这一地区的基督教首领。继保罗之后来罗马传教的彼得成为了第一任罗马主教。到某个时候,彼得的继任者(信徒亲切地称呼他“父亲”或“爸爸”)便开始被称为“教皇”了。
耶稣和《圣经》
关于基督教是谁创立的,相比同学们都知道了吧。就是耶稣。它的经典就是《圣经》。
基督教的发展和演变
因为基督教宣扬平等和阶级对立的思想,认为穷人上天堂之路畅通无阻,而富人根本无法上天堂,所以它一产生就遭到罗马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
幻灯片解说:
最后的祈祷:罗马大肆迫害基督徒的时候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投到角斗场喂狮子等猛兽,以饷看台上欢呼的民众。而耶稣的门徒都是充满平安的面对张开的狮口,他们以祷告感谢神所赐的殉道的荣耀。
司提反殉道:初期教会受到广泛的逼迫。不单有罗马政府的于涉和迫害,就是犹太民族内部,对福音也有很大的仇恨。正如他们杀死了耶稣基督一样,他们也残酷的对待跟从他的人。司提反是第一个为主殉道的,画面中人们疯狂地举起石头砸向司提反,而他也像耶稣一样,举目向天为杀害他的人祈祷。
但是由于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这样基督教不但没有被消灭,还取得了合法地位,被罗马统治阶级定为国教。教皇有着绝对权威,皇帝的即位要有教皇的认可和加冕才行。所以查理得到教皇的加冕后才算是皇帝。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富人乃至社会上层人士都纷纷加入教会,还取得教会的领导权。反过来,教会也慢慢地借助国王的力量扩大其影响,并染指世俗事物,如对干涉国家事务,通过宗教手段攫取大量土地,进而控制世俗的君主。如意大利在西罗马灭亡后就成了教皇国,并在西方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小结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导入
在上“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封臣,也就是封建主,在受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庄园,无产的农民被迫到庄园里为园主劳作以生活下去。那么,这样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农民的生活变得怎么样了呢,封建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
新课
庄园规模、构成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仔细阅读“欧洲中世纪庄园”这幅图及课文,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庄园有哪些事物?
一般情况下,庄园有多大规模?
城堡、教堂、磨坊、耕地和农奴的住宅
大小不一,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落组成
庄园主要成员
一个或几个村庄那么大庄园,需要多少人来打理呢?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到庄园为封建主劳动。这些人就组成了庄园的基本成员,是庄园里最庞大的群体,还有少数的奴隶和自由民。而封建主,就是庄园的所有者,也就是领主。但是领主一个人并不能时时刻刻都亲自打理庄园的大小事务,所以庄园的管理主要是由领主指定的管理人来负责。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管理体系。
庄园所有者——领主(国王、贵族、教会、骑士)——一般不住庄园
庄园基本劳动者——农奴(主要,他和他的家庭在名义上属于领主所有,是自由人,可娶妻生子,建立家庭,孩子属于自己,拥有房屋可以传给后代,领主必须按照习惯法保护农奴,农奴可以通过缴纳一定费用获得一些被禁止的权利,如娶庄园外的女子)
——奴隶(可以被领主买卖,数量少,多为领主做家务活)
——自由民
既然农奴是庄园的主要劳动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是如何的。
农奴生活状态:
居住条件很差,房子是又低小又矮,又潮湿,根本抵不住寒风,家中没有床;
吃的是面包,根本就不能够喝到用自己的葡萄酿成的酒,一年到头都吃不到一份可口的食物;
整天就像牛马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田里劳动;
有法定义务必须从事劳役:建桥,修路,即使交钱也不能免除。
这是农奴劳动的三个场景。
对庄园存在的简单评价
从农奴的生活现状可以看出,庄园并非理想的经济方式,其经济形态十分封闭,人们生活水平程度只供维持生存。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庄园的衰落和城市的兴起就成为了必然。
城市兴起原因,市民的由来
请同学们尝试根据刚才对农庄的认识分析一下城市兴起有哪些可能。
由于封建庄园内资源种类及数量都有限,庄园主和寺院僧侣都要从市场上购买若干生活必需品(如盐、铁、染料等)和奢侈品(如丝绸、香料等),同时也要出卖自己庄园中多余的产品,为此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逐渐地允许并保护在自己的领地内建立起汇集商人与手工业者的城市。
另一方面,农奴的繁衍使人口增多,其中一些人没有足够的份地养活家小,很多农奴不堪压迫和剥削而逃离庄园。这些逃亡农奴和缴纳代役租的农奴手工业者大量流入城市谋生,成为中世纪城市最早的市民。
与此同时,商人也逐渐汇集到城市。
这样在12世纪西欧就出现了星罗棋布大小不等的城市,城市商业及手工业繁荣起来。
城市的发展(行会制度和城市自治)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市民多为商人及手工业者。但一般城市仍有农业。在小城市中农业的比重往往较大,在大中城市则相反。大城市所需的粮食绝大部分靠商人贩运。城市经济发展总的趋势是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商业及制造业则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行业为了保护其利益不受侵犯,开始成立一些组织,就是行会。在当时,主要的行会是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
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徽章,根据图案猜测他们应该是什么行会的徽章。
城市经济的基础是行会制度。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经济是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的。这种斗争方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卡”,然后思考为什么“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并把答案用笔标示出来。
总结:行会团结市民反对封建领主,用赎买或武力方式争取城市自治。斗争的结果是使建立在封建领地内由领主统治的城市转变成为法律上独立于领地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如巴黎和伦敦;少数城市甚至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如威尼斯、佛罗伦萨。
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了兴盛时期。
现在请同学们看图“巴黎一角”和黄框的材料,想想为什么学者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
总结:城市中的市民比农奴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乡村的庄园生活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成中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课堂小结
《凡尔登条约》
843年
870年,路易和查理签订墨尔森条约,瓜分了罗退耳的领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