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彳”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练习实践学习掌握“彳”部的写法正确规范地临写“德”“徒”把握它们的结构特点。
?2、通过“知识纵览”了解柳公权的生平及成就,懂得心正则笔正的道理并运用到生活平日的练习当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带“彳”部的字的书写方法及笔画组合特点
难点 能准确把握“彳”部与其它部件组合的方法写出“德”“徒”二字的结构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视频导入本课“彳”部
写好书法要从笔画和偏旁开始,我们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偏旁——彳部。请看大屏幕
彳:小篆字字形象“行”,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彳”是汉字部首之一,习惯上称为双人旁。从“彳”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本义:慢步行走)同本义(看视频文件)
[设计意图】过欣赏彳字演变视频,让学生对彳字有一个新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后面的情境教学作铺垫 。
2、新授课
1. 观察分析“彳”部的写法。
2. 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你们说的很对,观察的也很仔细,我们的书法家也是向你们这样仔细观察每个笔画的写法才写好的。下面老师在米字格中写一个“彳”,请同学们注意看“彳”在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认真观察老师书写的运笔方法,再认真观察教师书写在米字格中每一笔的书写位置。书写时每一笔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不能平拖要有轻重的变化。
3.学生书写“彳”
4.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书写三个。
注意每一笔的位置,避免出现刚才的错误,同桌两人写完后,你来当一回书法老师,把同桌写得好的圈圈。(巡视)
都谁得到同桌的表扬了,你们真棒,同学们都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了。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解“彳”旁的书写要领,让学生掌握“彳”旁的正确写法,为学生学习带“彳”旁的字打好基础。
5、带有“彳”的字:
a.出示带“德”字
师:出示课件“德”字的演变过程,谁能说一说“德”字的意思?
生:汇报。
师:“德”,会意字,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他为人刚正耿直,相传穆宗在任期间,曾向柳公权请教如何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心正则笔正”,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穆宗知其不但在讲书法之道,还暗含做人与为官之理。
柳公权在唐代第一次提出了“心正则笔正”的思想,开创了书法品评中将美学评价和道德评价相结合的先河。“心正则笔正”是柳公权做人与写字和谐统一的体现,心正则人正,人正则字正。柳书骨鲠气刚、劲健雄强,流露出清雅脱俗的气韵;表现出端正谨严、刚正不阿的人格;练就了自成一家、独具一格的柳骨。
师: 你能说出带有德字的成语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德字到底应该怎样写才能写的漂亮呢?看大屏幕
师:范写“德”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写的。和另一部分应该写在米字格中的什么位置?它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生:左窄右宽
师:双人旁长而窄 ,右边的短横起笔的位置在短撇稍下,“心”字底要舒展,三点分别为左点、挑点、右点,卧钩应向左上出钩。底部与偏旁的垂露竖平齐。
b.学习写“德”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写一个“德”字,
生:书写,写完后同桌一小组把作业放在一起,评出写得最好的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解“德”字的书写要领,让学生掌握“德”字的正确写法,为学生书写其它的字作铺垫。
3.合作学习
师:出示“徒”字,老师已经领同学们学写了“德”字。下面就通过老师刚才的观察方法和书写要领,请同学们合作完成“徒”字的书写。
A.学生练习书写
(1)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范字后,认真书写
(2) 注意下笔之前回忆运笔口诀,慢慢写、用心写、求质 不求量。
(3) 首先让学生对临再让学生背临2个
(4) 书写时注意坐姿和执笔姿势。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观察“得”字总结出书写要领,让学生掌握“得”字的正确写法,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
三、展示学生作品。
1. 让学生互评,说出作品好在哪里?或是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2. 老师评出书法书写规范美观的作品评为书法小明星。
四、教学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双人旁的写法。双人旁的练习,除了双人旁本身要书写正确,还要注意与右边笔画的搭配。右边笔画不同,双人旁的竖长短粗细也要相应的变化
同学们都想学好毛笔字,不过学好毛笔字可不容易,需要细心地观察字帖、用心地临摹,还得有坚持不懈的恒心,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能坚持到底,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平时的书写经验与课堂新知识相结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书写热情,学生沉浸其中。最后,渗透德育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