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书法下册《第八课 纟(糹、糸)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五年级书法下册《第八课 纟(糹、糸)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8.《纟(糹、糸) 》部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纟(糹、糸)”部及“经”、“编”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欧体楷书“纟(糹、糸)”部做左偏旁时的形态特征,掌握其正确的书写步骤及部件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练习实践等过程掌握“经”、“编”例字的字形特点及书写要领。
(三)通过“名作欣赏”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让学生掌握“纟(糹、糸)”部的写法。
(二)难点: 准确把握“经”、“编”例字的结构和写法。
四、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字帖、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名作欣赏,导入新课(课件)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九年(公元353),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集会于兰亭,饮酒作诗中趁兴写下《兰亭序》。此篇是唐代冯承素摹《兰亭序》。 从局部上观察每一字在大小、长短、用笔轻重变化丰富。我们把其中“之”字放大来观察,可以看到重复出现的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有的轻灵飘逸、有的挺拔有力、有的稳健端庄。
相同的字有不同的写法,我们看,相同的部件绞丝旁在书写时也有不同的写法,我们来观察欧体字中绞丝旁在笔画上有哪些不同?(板书8.纟(糹、糸)部)
生:回答……
师:绞丝旁有的下面是三个点,有的下面中间的点变成竖钩,整体比较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欧体字中绞丝旁的第一种写法。
(2) 探究学习,发现规律
1.纟(糹)部的书写特点(课件)
师:观察绞丝旁第一种写法,外形有哪些特点?
生:长方形
师:谁能来说说笔画的名称?
生:第一笔是短撇,第二笔是右点,第三笔是短撇,第四笔是提,第五笔是右点,第六笔左点,第七笔是右点,第八笔是右点。
师: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提与右点留空隙,三点之间也要留空隙。
小结纟(糹)部的书写特点(课件):
(1)两笔撇起笔位置在同一斜线上
(2)第一笔撇与中间点对正
(3)下面三点呈弧形
(4)提与右点要留空隙,三点之间留空隙,还要注意点的形态不同。
2.教师范写,边书边讲解书写技法:
第一笔,撇起笔向右下方按笔,调整笔锋向左下方行笔,
第二笔,提变为右点。
第三笔,撇起笔在第一撇起笔右下方,在同一斜线上。第二撇比第一笔撇长。
第四笔,提向右下方按笔,右上方提笔出锋。
第五笔,右点与提留空隙
第六笔,左点在提起笔左下方起笔写提。
第七笔,右点与第一笔撇起笔处上下对正。
第八笔,右点起笔比第二笔点略高,三点呈弧形。
3. 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指出问题并改正。(播放音乐)
4. 讲解例字“经”
师:我们一起读帖,整体观察“经”外形特点?
生:正方形
师: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两部分的高矮变化上面是左低右高,下面左高右低。
师:我们从局部来分析“经”的特点?
生:回答……
师:右侧部件哪些笔画发生了变化?
生:横撇变成两笔书写
师:撇的起笔与横的关系?
生:留空白
师:在书写时,即要注意黑的部分,即笔画的部分,同时也要注意笔画与笔画、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空白关系。(板书:空白)
师:撇的收笔与左侧部件的关系?
生:避让
师:左右结构的字,相邻部分的笔画可以缩短,以求相互避让。(板书:避让)
5.师:刚才我们练习了绞丝旁的第一种写法,观察绞丝旁的第二种写法,谁能说一说每个笔画的名称?
生:第一笔是短撇,第二笔是右点,第三笔是短撇,第四笔是提,第五笔是竖钩,第六笔左点,第七笔是右点。
师:接下来我们来观看视频,看看绞丝旁的写法。(播放视频)
6.学生对照字帖临写(播放音乐),先临写2个。对比调整后临写1个。
7.例字“编”
师:我们利用色块及辅助线观察“编”的书写特点?小组讨论。(课件)
生汇报:(1)结构:左右结构
(2)宽窄比例:左窄右宽
(3)高低变化:上:左低右高
下:左高右低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局部的写法
生:回答……
师:右侧部件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扁”部第一笔点变成横
师:“扁”部中的横有哪些特点?
生:横左低右高,向右上方倾斜,横与横平等等距。
师:观察“扁”部的撇收笔位置?
生:撇伸展到“糸”部下方,托住“糸”部。
师:撇收笔的位置穿插到左侧部件下方,使整个字更加有整体感。(板书:穿插)
8.教师示范“编”的写法,边写边讲解运笔方法。
9.学生临写2个,教师巡视指出优点和不足。与字帖比对,观察找出问题再临写1个。
(三)展评
师:写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作品拿到前面来展示。并说一说你喜欢谁写的字?
评一评:1.结构准确 2.运笔到位 3.粗细变化得当 4.笔画间空白、位置关系。
(四)拓展(课件)
不同的人,写出的字也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不同的书法家所写经字也是不同的,如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经字,由于书写速度和节奏的不同,笔画出现干、湿、浓、淡的变化。宋黄庭坚《庞居士寒山子诗》中的经字,因为书写力度的不同,笔画出现了轻重粗细的变化。
书法家们用变化的笔法、墨法向我们传达着内心的情感及汉字的美。书法的美正体现在这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