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跟着节气去探究》阶段成果交流汇报课课标分析?张华在《体现时代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践》中提到:“尽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生活课程、实践性课程,但它拒绝简单庸俗地联系生活,反对浅尝辄止地“探究”生活。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观念,理解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问题,基于自己的理解从事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由此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此过程中,学科知识与学科观念通过应用和实践得到升华,这才是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将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通过继承性学习,了解前人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掌握人类既有的人文和科学的系统知识;又通过探索、发现等实践性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方法等经验性和程序性知识,获得素养的提升。?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伴随万物走过春夏秋冬。它根据天文历法、气候物时,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社会生活密切相连,成为了农耕生活中的一本重要的“操作指南”,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没有继承,教育将是无源之水。”四年级的孩子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春天来到,草木萌生,对春天的生活习惯、自然环境也十分好奇。在与孩子们的交流讨论中,孩子们想了解、探究、体验更多的有关节气方面的知识,于是《跟着节气去探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便应运而生了。从儿童的需求来开展节气课程,也使得孩子离传统文化根植更近,孩子们在继承性学习中一起感受着民俗的魅力,在自然研究等实践性学习中也愉悦地享受着童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璀璨耀眼,我们炎黄子孙需要弘扬传承,未来学校将继续致力于让学生了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实现民族复兴。?教材分析?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民俗一直沿用两千多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乃至世界气象学范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们的各科教材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却较少。学生应该了解我国的节气,因此“跟着节气去探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跟着节气去探究”课程的探究,学生将知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和文化,感受自然的变化,增加亲近自然的机会,增强热爱自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跟着节气去探究》这一研究主题,是结合了教学实际,面向了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这一主题的研究历经了雨水、惊蛰、春分和清明四个节气,历时2个多月,学生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了对各种知识与智慧的融合,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时空,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2个多月以来,我们的研究在继承和实践中,让孩子感受着民俗的魅力,在自然中享受着童年。?而本节实践活动中期交流指导课,也是一节阶段性成果指导课,是在学生《跟着节气去探究》春季节气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教师根据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进行阶段性研讨和交流,以促进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持续、有效和深入开展。?教学目标?1.自主选择恰当的形式,展示小组的整理成果,进一步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和文化,感受自然的变化。?2.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和筛选信息的基本方法,提高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发展多元思维。?3.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了解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4.通过展示与评价,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5.在分析问题的思辨中养成主动参与实践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养成关注节气、关注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好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对民族的自豪与认同感。??教学重难点:倡导活动展示形式的多样性,在展示活动中做出一定的评价,提出恰当的建议。?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农作物种子,学生准备小组成果汇报PPT、作品等。???评价设计本节课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主要的评价方法有:?1.即时性评语。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课堂上回答的问题,即时给予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2.学生自评与互评。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兴趣愿望和已有知识经验,开展“小小评审员”活动,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请同学们从“组员人人参与,分工合作;研究方法适当,结论合理;汇报方式新颖,灵活多样;仪态大方,表达流畅”等方面,对交流的小组进行评价。小组交流完成后,评审员们要给出评价,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然后交流汇报的小组需要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做到有理有据。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领学生相互倾听、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等,台上台下互动评价,共同体验充满乐趣的成果展示活动,既是欣赏,又是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1、前期活动回顾,导入新课?1.学生回忆?师:欢迎同学们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开始了哪个主题的探索研究??生:《跟着节气去探究》。?师:从确立主题到现在,我们都做了哪些事情?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生:确定了研究子课题,进行了自由分组,制定了研究方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开展了实地调查、采访、观察,把查到和采访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删选,形成结论。?2.共同回顾??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这个活动过程,好不好?大家看看,你在哪里??(课件:边回放部分活动照片,边回顾前阶段活动情况——成立学习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实践观察,交流整理资料,编排节目……)??????????3.导入新课?师:老师发现每一个同学都非常投入,通过实践探究,相信同学们都大长见识,有很多的收获!那么,今天我们就把近阶段的收获展示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分享收获的喜悦,好吗??【设计意图:首先师生共同回顾前期的研究过程,直观、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引起了共鸣,唤醒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体现了课程的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特点。同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在情感和行动上的参与意识,引发了大家对接下来的成果展示更为美好的遐想。】?2、交流前准备工作,明确任务?1.谈话?师: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如今已流传到世界各地。今年立春节气是在寒假里,从开学以来,我们一起经历了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节气,并做了相应子课题的探究。老师建议今天我们的成果展示交流会上各小组分别以我们关于一种节气的探究活动进行成果展示,好不好???????2.小组交流提示?师:相信各个小组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怎样进行交流呢?在这里老师有几个建议送给大家:?????? 3.小组准备?接下来同学们就按照这几个方面的要求开始准备,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做好分工。?【设计意图:在全班成果展示之前,教师一定要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交流各组制定的小组交流方案,在相互交流中引起思维的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从而不断完善方案。当然,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料之外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全程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小组的方案。】?4.明确评价标准?师:大家准备好了吗?老师看大家都跃跃欲试、胸有成竹的样子,别急,我们呆会儿就进行交流。在其他小组交流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小小评审员”,大家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学生交流)?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评价标准,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师:请同学按照这样几个方面,对交流的小组进行评价。小组交流完成后,评审员们要给出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交流汇报的小组需要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做到有理有据。大家听明白了吗??【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兴趣愿望和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领学生相互倾听、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等,台上台下互动评价,共同体验充满乐趣的成果展示活动,既是欣赏,又是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三、小组交流汇报?师:那么我们开始汇报交流吧!哪个小组先来??(一)“雨水节气”成果汇报交流????????????(小组成果汇报PPT节选)?1.小组集体交流?组长:大家好!我们是“雨水”小组。我们向大家展示汇报的是我们班“雨水节气”的探究成果。同学们的研究内容是:“1.雨水节气知多少?2.荣成雨水节气当地气候、物候现象与二十四节气比较,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的研究方法有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下面由我们小组集体来汇报。?小组成员1:(边手指课件边交流)关于第1个问题:雨水节气知多少?我们主要是通过上网、看书查阅相关资料,和采访爷爷奶奶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整理了有关“雨水”节气的相关知识,如雨水节气的名称、时间、气候或物候特征以及关于雨水节气的谚语或知识等。请看我们的资料卡片。?雨水节气小资料?节气名称?时间?气候或物候特征?关于该节气的谚语?关于该节气的风俗?关于该节气的古诗词?……?雨水?小组成员2:下面由我来介绍雨水的时间点和基本特征。雨水,时间点在2月18~20日之间。我们是在雨水第3天寒假开学的。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代表着冬季干燥少雨的天气已经结束。从雨水开始,下雨天逐渐增多,万物开始萌动了。虽然雨水时节气温已经开始升高,但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也就是说在春天还是要多穿衣服!?我们知道每个节气前后15天。五天称为一候,三候15天就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如,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二候,候雁北;五天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三候,草木萌动。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小组成员3: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雨水”节气各地的风俗!一是拉保保。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找算命先生或者去庙里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如果哪家的孩子是独生子女,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二是占稻色。就是各家妇女爆炒糯谷米花,来预示着当年稻谷是不是会有大丰收的现象。如果是爆出来的糯米花很多,那就代表着今年的收获是很大的,反之就说明今年的收成不是太好,大米的价格会因此而涨价。?小组成员4:我来给大家诵念一下雨水节气谚语。“春雨贵如油。”“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等等,这样的谚语很多。?小组成员5:雨水时的气温升到0度以上,春姑娘带来了淅淅沥沥的雨水,大地湿漉漉的,享受着一年里的第一次沐浴。接下来,我为大家背诵一首古诗。《春夜喜雨》(作者:杜甫)……?这首《春夜喜雨》是唐诗的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赞颂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组长:关于第2问题:荣成当地气候、物候现象与二十四节气比较,有什么不同?我们是这样研究的。?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雨水节气里以迎春花为例,开展了实地考察。?3月3日正值雨水节气第13天,有同学惊喜地发现府东社区的迎春花零星开放了几朵。3月5日,有同学又来到府东社区,这片迎春花已开了上百朵。3月13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出发,来府东社区观察迎春花。刚走过府南路拐脚处,眼前便一片金黄。只见迎春花它们俯在墙角竞相开放,远远望去像一朵朵鹅黄色的小蝴蝶。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是赏花。我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尺子量,一阵细致的观察之后,我们还做起了自然笔记,把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通过画笔一一画下来。惊蜇前后,乍暖还寒时,迎春花向我们汇报春的讯息。?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书上说二十四节气都是以古代黄河流域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我信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我们荣成虽然距离古代黄河流域不是特别远,但是气候、物候现象与书上二十四节气比较也是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这里的迎春花就能晚上20左右天,我们这里的气温也会低一点。?组长: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评审员对我们的表现做出评价,并且提出宝贵建议。?2.评审员评价,提出质疑或补充?师:对“雨水”小组的交流汇报,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补充??3.小结?师:听了这个小组的汇报,老师很欣慰。在“雨水”这个节气里,我们围绕?“1.雨水节气知多少?2.荣成雨水节气当地气候、物候现象与二十四节气比较,有什么不同?”这两个问题,根据研究的需要,分别选用了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式开展研究。同学们积累了关于雨水节气的很多知识,并走出校园来到社区对迎春花进行实地考察。同学们做了自然观察,还画了一些自然笔记,虽显稚嫩,但也是抓住了自然特征。同学们还将荣成雨水气候、物候特征与二十四节气比较,发现荣成的春天来得晚一些。老师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也为你们小组的汇报点赞。?(二)“惊蛰节气”成果汇报交流????????????1.小组集体交流?组长:大家好!我们是“惊蛰”小组。我们向大家展示汇报的是我们班“惊蛰节气”的探究成果。同学们的研究内容是:“1.惊蛰节气知多少?2.惊蛰节气校园里有哪些物候特征?”同学们的研究方法有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下面由我们小组集体来汇报。?组员1:关于“惊蛰节气知多少”这个问题,我们也是通过上网或看书查阅资料,以及采访爷爷奶奶们获得答案的。我们主要从节气的名称、时间、气候或物候特征和关于该节气的谚语、风俗等知识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惊蛰,时间点在3月5~6日之间。蛰是藏的意思,惊即惊醒。“惊蛰”就是春雷的响声把藏起来冬眠的动物惊醒,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春雷是惊蛰节气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古人在这一天以各种形式祭拜“雷公”,祈求“雷公”保佑平安。?组员2:惊蛰节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鸡”,意思是一候时满园桃树开花,二候时黄鹂鸟在树枝间啼叫,三候时天空中已经不见雄鹰的踪迹,只能看见斑鸡在鸣叫。?组员3:惊蛰这个节气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早稻开始播种,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而北方的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组员4:惊蛰谚语有“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至,雷声起”等等。?组员5:惊蛰习俗有:①.祭祀白虎:惊蛰这个节气里的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白虎”。传说中的白虎十分凶猛,还带有两颗獠牙,人们在这天祭祀它以保佑全家平安!②吃梨:“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意为与害虫别离。吃梨助益脾气,增强体质,抵御病菌侵袭。③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人类顺应天时,蒙鼓以回应雷声,天人合一。④打小人,驱赶霉运。⑤烙煎饼、吃炒豆等。?组员6:惊蛰古诗。《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张元干)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组长:关于第2个问题“惊蛰节气校园里有哪些物候现象?”我们是这样进行研究的。?惊蛰最后一天3月20日下午,我们走进校园一起感受春天惊蛰的气息,观察校园中的花与芽,发现春天的美丽生灵,这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光。我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由浅入深观察身边常见的植物,动手绘制自然观察记录,在自然中收获知识,感受快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校地处荣成城市的东面,离蜊江港口近。我们这里的春天来得比较晚一些。惊蛰的最后一天,我们校园里绽放的才有一种花——梅花。其他像白玉兰,只有少数的花骨朵,而紫玉兰比白玉兰花期更晚,整棵树上才有1、2个花骨朵。柳树在这个节气里才抽出嫩绿的枝条。?组长: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评审员对我们的表现做出评价,并且提出宝贵建议。?2.评审员评价,提出质疑或补充?师:同学们,他们的汇报精彩吗?师:对这个小组的研究,大家有什么评价和建议?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补充??3.小结?师:听了这个小组的汇报,老师很欣慰。在“惊蛰”这个节气里,我们围绕“1.雨水节气知多少?2.惊蛰节气校园里有哪些物候现象?”这两个问题,根据研究的需要,分别选用了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式开展研究。同学们积累了关于惊蛰节气的很多知识,并且分成小组来到校园来对花草树木进行实地考察。同学们做了自然观察,还画了一些自然笔记,我们的自然笔记是越做越好。通过研究,同学们发现了我们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相比市区,我们这里的春天也来得晚一些。老师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也为惊蛰小组同学们的精彩汇报点赞。?(三)“春分节气”成果汇报交流???????1.小组集体交流?组长:大家好!我们是“春分”小组。我们向大家展示汇报的是我们班“春分节气”的探究成果。同学们的研究内容是:“1.春分节气知多少?2.在春分节气我们发现了哪些物候特征?3.我们一起体验了哪些春分习俗?”同学们的研究方法有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实践体验等。下面由我们小组集体来汇报。?组员1:春分,时间点在3月20-21日之间,到了春分就代表春季已经过完了一半。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南北半球的白天和夜晚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因此,就有了“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组员2: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组员3:春分习俗。①竖蛋。“春分到,蛋儿俏。”早在4000年前,我国就有“春分立蛋”庆祝春天到来的活动。②吃春菜。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回来做“春汤”,喝了保全家平安健康③送春牛。在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这就是“春牛图”,然后由“春官”挨家挨户去送,并说一些春耕和吉祥的话。④粘雀子嘴。把煮好的十几个汤元用细竹叉好放在田边地坎,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此外,还有春祭、拜神、祭日、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等。?组员4:关于春分节气的谚语:“春分不暖,秋分不凉”“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等等。?组员5:《春日田家》(清?宋琬)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组员6:关于第2个问题:在春分节气我们发现了哪些物候特征??3月18日,我们在校园里观察花草的时候,在梅花树上发现了两个螳螂的卵鞘。采访学校的门卫叔叔后得知这是螳螂妈妈为小螳螂们做的“房子”喔,房子里有一个一个的小隔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螳螂宝宝。4月3日早上,李乾宁同学带来一个神秘的盒子。哇,盒子里有两个螳螂卵鞘。许许多多的螳螂宝宝,竟然从房子里跑出来啦。哇,螳螂宝宝真多呀,它们一个个小胳膊小腿的,既小巧又羸弱。“一个卵鞘里会孵出多少只小宝宝呢?这些宝宝都能顺利长大吗?……”我们带着一连串的问题,与老师一起欣赏了绘本故事《219只螳螂》。?我们的体会:原来,219只螳螂宝宝也是要一点一点长大的,这个过程中可能遭遇天敌,可能遭遇恶劣天气,也可能生出其他意外,219只小螳螂中或许才能有一只成长为一只成年螳螂。小螳螂的成长原来如此不易!最后在李乾宁的建议下,我们一起来到了户外,将这些可爱的小螳螂放回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回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去成长!??组长:关于第3个问题:我们体验了哪些春分习俗??“春分到,蛋儿俏。”3月21日春分这天上午8时,我班举行“春分竖蛋”大挑战活动。30多个孩子聚集在一起,来挑战一下立鸡蛋。?挑战伊始,“立蛋”大赛就变得十分波折。在近5分钟的时间里,没有一位挑战者成功立蛋。只见我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鸡蛋,双手轻轻地托着,放松、再调整……不断地在稳定鸡蛋的重心,直到9分38秒后,他一松开手,鸡蛋成功立起来啦!?仿佛受到了我的刺激,在这之后,挑战者的手中一个又一个的鸡蛋立起来了,引发了众人的惊呼。?我们的收获:“‘春分’立蛋,感受民俗”主题活动,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春分”的起源和相关民俗,体验了通过立蛋掌握物体的平衡技巧,在体验中收获了知识,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进一步传承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2.评审员评价,提出质疑或补充?师:同学们,他们的汇报精彩吗?师:对这个小组的研究,大家有什么评价和建议?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补充??3.小结?师:万物有灵且美。小螳螂观察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对自然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相信在经过了一次观察活动后,我们一定会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多一份留心观察的动力,也相信这份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陪伴着我们茁壮成长!??师:看完春分小组汇报的竖蛋情景,大家是不是引起了共鸣?听说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同学晚上在家练习,大家是不是也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那晚,我和乾宁也在家竖蛋。起初乾宁的爸爸根本不相信,在他看来,鸡蛋怎么能竖起来?当他看到我连竖两个蛋,也不由地尝试竖蛋来。?师:春分小组为我们呈现了在春分节气里同学们的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大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采访、实地考察等方面展开研究。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春分那天亲自体验了竖蛋这一习俗,增进了同学们对春分习俗的进一步认识。这个小组在汇报中,既有整理的丰富资料,也有生动的研究过程,还总结了一些研究结果。精彩的背后凝结着他们辛苦的汗水。老师提议,掌声送给他们!?(四)“清明节气”成果汇报交流??????????1.小组集体交流?组长:大家好!我们是“清明”小组。我们向大家展示汇报的是我们班“清明节气”的探究成果。同学们的研究内容是:“1.清明节气知多少?2.我们怎么过清明?”同学们的研究方法有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实践体验等。下面由我们小组集体来汇报。?组员1:问题一:清明节气知多少。我们通过上网和看书查阅资料,从清明的时间、由来、物候特征、习俗、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获得了很多知识。清明,时间点在4月4~6日之间,是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这个节气开始,天气清澈明朗,阳光明媚,树木开始繁茂生长,整个大地的生物都活跃起来了。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组员2: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的由来……?组员3: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就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组员4:清明习俗: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插柳/戴……?组员5:清明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等。?组员6:我来给大家朗诵几首清明古诗词:《寒食》(唐?韩翃)……《清明》(唐?杜牧)……?组长:问题二:我们怎么过清明?我们通过调查访问的方式进行了解。?一是我们学校怎么过清明?学校举行清明节诗歌朗诵比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大家动情朗诵着《清明感怀》《丰碑永恒》《腾飞吧中国》等诗歌,抒发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思念,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二是我们班怎么过清明?清明节的前一天,我班教室里热闹非凡,我妈妈和姥姥教我们一起动手揉面,捏燕子。我妈妈和姥姥是捏燕高手,捏的面燕栩栩如生,大家都向我妈妈和姥姥取经,整个教室里其乐融融,笑声不断。捏完面燕,我们又一起快快乐乐地在校园里踏青、放风筝,整个校园欢声笑语。?三是其他班级怎么过清明?我们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了4.4班做花献花寄深情,5.2班开展网上文明献花,2.2班开展了祭扫烈士陵园活动,5.4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祭祀宣传”活动。?组长:我们的感受:一是,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感受到了浓郁的传统节日气氛,增强了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亲情的凝聚力。二是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珍惜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才能接过革命先辈的旗帜,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成为国家明天的希望。三是,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小手拉大手共同倡导文明祭祀的新风尚,与大家度过一个文明、和谐、绿色的清明节。?2.评审员评价,提出质疑和补充?师:同学们,他们的汇报精彩吗?师:对这个小组的研究,大家有什么评价和建议?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补充??3.小结?师:同学们在“清明”节气的研究中,合理运用调查和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了清明、认识了清明。先哲妈妈和姥姥还作为我们的指导老师走进我们的班级,指导我们捏面燕,让我们念念不忘。通过后面的调查,我们从学校、我们班级和其他班级不同角度,研究了“我们怎么过清明”,我们校园里开展的清明主题实践活动可真是既丰富又有意义。?师:那清明小长假,我们的家怎么过清明呢?(学生交流)?师:家里的姥姥、奶奶、妈妈们在清明前一天寒食节捏面燕,为全家人祈福。清明这天,家人还一起去扫墓祭祖,怀念先人。家里人一起传承了清明节气的美好习俗,也传承了优良家风。?师:那我们荣成这座小城都怎么过?你知道吗??师: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组相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志愿者到山上开展“鲜花换纸钱、文明祭祀劝诫、护山护林、植树造林”活动。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守住家乡的“金山银山”。?师:愿我们深入了解各种节气,共同传承悠久的节气习俗,也要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小手拉大手,共同建设美丽的新生活。?【设计意图:小组成果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实践探究、寻找答案、梳理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到一致,如何小组分享共同的成果。在这一阶段强调的是过程,淡化的是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全班展示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也获得了成功体验。】?四、总结收获?1.谈话?师:同学们,从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四个节气,我们一起探索,一起实践,一起发现。老师相信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也有很多的收获,哪位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讲讲??2.学生交流小故事?李乾宁:我姥姥非常勤劳。我每个周星期天都去姥姥家,观察和采访老师春季在菜园里和农田里都做了哪些事,整理了一个表格,大家一起来看。???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小研究怎么样?(学生交流)?师:此处应该有掌声啊。大家有什么想法??生:李乾宁真有心,把姥姥在春天的劳动做了记录和整理。?燕禹善:清明节我还和李乾宁、田钧畅等同学去观察蜜蜂,看小蜜蜂在春天里辛勤地采蜜。我还亲手做了蜂蜜果酱,真好吃!?田钧畅:这个星期天我还和李乾宁、杨宇辰一起去植物园踏春、识别植物、挂杨柳、丢沙包,植物园真美!?王先哲:老师,我想为同学们吹奏一曲《忆江南》。?师:《忆江南》我们通过查资料、诵读古诗了解了春天的江南,五一小长假即将来到,有机会可以去江南看看春天,再和我们荣成比比春天,相信同学们有更多发现。?于子琪:老师,我们这里还有绘画作品《耕牛图》要展示。?????李乾宁:同学们,我还为我们的整个研究活动做了梳理,制作成电子小报,请大家欣赏。?????????????????3.交流想法和感受?师:通过交流,大家有哪些想法和感受??生1:同学们的展示真是太精彩了!这背后凝聚了大家的辛勤付出。?生2:我们做事情之前要做好准备,比如设计好路线图,做好小组分工。?生3:我们在组织活动之前一定要有组员的联络方式,可以迅速地找到组员。?生4:同学们做事情可能不会一帆风顺,要有毅力克服困难,才能达到目标。?师:老师相信,虽然事情不太顺利,但是经过这个过程,你的收获也很多。还有哪个同学来交流??生5:我学会了使用摄像机,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提高了……?生6:今后,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同学、家长甚至是更多的人来爱护大自然。?生7:?……?【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观察”、“总结”、“质疑”、“实践”、“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始终是学习、探究和交流的主体,自主认知、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等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获得了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愉快体验。】?5、深化主题,拓展延伸?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讲得真好,有的说到了关于信息的整理学习,有的说了作为组长的责任,还有的同学交流了自己在提问题方面的进步。春天本来就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同学们的分享真精彩。通过《跟着节气去探究》这个主题春季这阶段的研究和学习,我看到同学们在亲身探索实践当中有体会,有反思,也有实践行动,收获也很多。针对前期的研究活动,你觉得我们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师:是的,我们对雨水、惊蛰、春分和清明各个节气的物候特征关注的比较多,如,我们对学校、社区里的植物、动物的生长和活动情况关注和研究得比较多,但是却对百姓们在节气里的家事了解得很少。?2.下阶段研究内容?节气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今天窗外下着小雨,正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贵如油,点滴不白流。”“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在即将到来的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和夏季第一个节气立夏,老师建议:我们同学在整理节气知识、观察节气气候、物候特征的基础上,在“节气与农时”“节气与种植”等方面做深入研究。?(1)了解哪些节气适合当地种植哪些作物??(2)调查采访农民伯伯,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3)挑选两种植物,同时种植,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留心观察,经过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4)在前后两个不同的节气里,在室外种植同一种作物,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师:课后,每个小组派同学到老师这儿来领取农作物种子,我们一起种植去。?????3.小结?二十四节气就像是中国农耕历史长卷里浪漫、优雅的诗篇,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从立春到谷雨,从立夏到芒种,从寒露到大雪……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独特的面貌与内核,等待我们去学习和探究。当我们真正走进的时候,一定会更多令人惊奇的发现。?同学们,接下来,期待我们更加精彩的探究、实践与发现!?【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过程取向,在这一阶段,更重要的是总结、评价、反思和拓展。通过本次阶段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品尝到阶段体验的成功,并培养了问题意识,产生了新的活动目标和研究方向,期待同学们接下来的精彩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