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湖镇初中 程晓宏
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在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采取探究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
情感目标: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体验,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树立学生主体观念,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代表南方和北方地区,让两组学生分别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堂实录:
(上课铃响后,教师走进教室,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师:谁不说俺家乡好,接下来,同学们来听一听“南方同学”和“北方同学”的对话。要求是一人说一句,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南生1:我们南方有低矮的丘陵,上面长着绿油油的茶叶和竹子,景色很美。
北生1:我们北方有广阔的平原和高原,看上去很雄伟。
南生2:我们那儿有水稻,到了秋天,一片金黄色。
北生2:我们那儿种植小麦、大豆,还有好吃的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麦浪滚滚,连绵不绝。
北生3:由于北方土地比较平整,我们主要用机械化操作,效率可高了。
南生3:我们这里虽然土地不是很平整,但也在用机械化操作。
南生4:南方是亚热带或热带气候,气候温暖,降水丰富。
南生5:对,正因为南方降水丰富,所以我们房屋的屋顶是人字型的。
北生4:北方属于温带气候,气候比较干燥,降水不多,但冬春两季经常下雪,可好玩了。
北生5:虽然屋外天气很冷,但屋内要比南方暖和,因为在城里家家户户都有暖气,在农村每户人家都有土炕。不象这里,屋里屋外一样冷。
南生6:我们南方人以吃米饭为主。
北生6:我们北方人吃各种面食,花样很多,如狗不理包子,想起来就直流口水。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在课前做的准备很充分。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反映北方和南方民俗风情、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大家请看。
(教师放映图片,学生仔细观看)
师: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这是由南方和北方不同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决定的,这是人们适宜自然环境的结果,也就是书本上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师:这位同学讲的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方和北方在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差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中国地形图》、《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一位同学来回答,为刚才南方同学和北方同学的描述找找理由。
(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小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仔细阅读)
生1:我国的降水南多北少,很不均匀。
生2:正因为南方降水多,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所以我们南方人以大米饭为主食。
生3:北方平原面积广阔,降水又少,所以适合机械化操作。
生4:北方降水较少,所以住的基本上为平顶屋;南方降水多,住的房屋基本是人字形屋顶,因为它有利于水从屋顶上往下流。
生5:北方冬天气温低,所以有保暖设施。
…………………………………………………………………
师:通过以上几次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引起南北方各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是气候的差异。
师:关于南方和北方的差异,我们已经了解的不少了。那么老师有个疑惑要请教大家了,在我们中国到底哪里是南方?哪里是北方呢?它有没有一个特定的范围或者说南方和北方是怎样划分的呢?
生: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南方。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一起来看课本第59页的图3-23 《秦岭—淮河分界线》。
师:请问南方和北方地区是我国的全部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部分。
生: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南方和北方地区基本上处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师:对。请同学们将此图与课本第50页的图3-1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相对比,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什么?
生:老师,是不是这样: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基本上在东部季风区呀?
师:对。你说的很对。
生:哦,那么青臧地区和西北地区就是基本上在非季风区咯。
师:好。我们总结一下。(出示幻灯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为什么会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生:……………
师:好,老师提示一下,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秦岭》的录象。
(展示《秦岭》录象,录象来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所附的教学光盘)
师:同学们有答案了吗?
生:老师,我看懂了,是秦岭将冬季风和夏季风阻挡住了。
生:老师,秦岭只是减小了冬季风对南方地区的影响,也减小了夏季风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师:对,两位同学讲的很对。是秦岭阻挡了季风,使得秦岭象录象里所展示的那样,山南和山北的景色,可以说有很大的差异。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一找与秦岭—淮河一线比较接近的等温线、等降水量线。
生:与秦岭—淮河一线比较接近的等温线是00c等温线。
生:与秦岭—淮河一线比较接近的等降水量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师:对,老师为它们取了一个名字叫“三线合一”。不过请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其实这三条线并没有真正重合在一起,只不过是大致接近而已。
教学反思:
为了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课前我准备了大量图片,并制成课件,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安排学生去搜索资料、图片,并进行分析、整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时老师故意装做不知道来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也是必要的。利用组内合作、小组对话。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了教师的滔滔不绝。教师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使教学重点、难点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包括语言、身体语言等),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利,允许学生的不同观点的存在。
中国
西北地区
南方地区
青臧地区
非季风区
季风区
秦岭—淮河分界线
大体划分
北方地区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