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二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第一课 石器开辟的世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远古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磨制石器)。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开始种植(水稻),(半坡人)开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半坡人)烧制出红褐色的陶器,称为(彩陶)。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炎帝)。到(尧)(舜)时期,部落联盟的范围有了扩大,部落联盟首领推选产生。(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首脑会议……这种推举贤人担任首领的方法叫(禅让制)。这是的社会是传说中“(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第二课 青铜时代的王朝(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在首领(汤)的领导下(商)灭夏,定都于(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代的先民已经使用(文字)。现在所见商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称“(甲骨文)”。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是有名的暴君。夏商先民已经能够之制造并使用(青铜器)。公元前(1046)年,夏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始称(西周)。周代实行(分封)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洛邑),始称(东周)。东周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因(孔子)修订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因各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春秋五霸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另一说法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各诸侯王先后(革新政治)、(发展经济)、(整修武备)、(称雄一方)。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战国七雄)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被称为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器具)逐渐被使用推广,社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出现了以老子、孔子、孙子等为代表的学派。战国时期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百家争鸣)”。第三、四课 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年表:朝代名称 建立时间 主要人物、时期 评价、大事秦 221 B.C. 秦始皇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其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是以后2000余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两汉 西汉 202 B.C. 汉武帝 为了巩固政治统一,开始使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国家的指导思想。东汉 25 A.D.三国两晋 以分裂对峙为主的时期。南北朝随 581唐 618 贞观之治 古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之一。武则天开元盛世五代十国 907两宋时期 北宋 北宋 960 结束了分裂对峙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辽 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西夏南宋 南宋金元 1271 成吉思汗 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忽必烈明 1368 朱元璋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帝国发展到顶峰。清 1644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是西域归属中央集权的开始。唐朝(李世民)善于总结隋朝的(经验教训),注意听取大臣的(合理建议),开创了唐朝的繁荣时代,始称(贞观之治)。唐朝留学生(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学问僧(空海)用汉字楷体偏旁创造了“(平假名)”,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第六课 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七课 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第八课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商鞅变法:原因 战国初期,秦国地处西方,经济落后,政治守旧。他受到中原各国的鄙视,还经常被魏国侵扰。秦孝公即位后,为富国强兵,发布《求贤令》,招揽贤才。人物 支持者 商鞅、秦孝公反对者 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大臣时间 356 B.C.措施 (1)打破旧贵族对土地垄断,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3)设立县制,国君任免县令;(4)轻罪重刑,实行连坐。效果 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安定,经济富足,军事实力大大提高。结果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守旧派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捕后车裂而死。商鞅被杀后,法令并没有废除,强大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张居正改革:原因 明朝中期以来,全国耕地有一半为大地主所兼并。赋役负担严重不均,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社会问题堆积如山。人物 支持者 张居正反对者 皇太后时间 1578措施 张居正下令丈量土地,按照实际田产数征税。以后,他又把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银两征收,名为“一条鞭法”效果 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解,国家财政收入情况明显改变。结果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明神宗转变态度,站到了反对派一方,下令削夺张居正的官衔,满门抄家。第九课 中国古代农民我国的农业是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都江堰)约为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所建。建成后,恶化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察)和(总结)的结果,是我国(独有)的(科技成果)。一些学者注意总结,整理和介绍农业生产的经验技术,写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农学著作: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世祖组织人编写的《(农桑辑要)》、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农民起义的原因:(1)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非常脆弱,抵御天灾的能力十分有限。在正常年景下,农民生活也很艰辛。(2)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水、旱、蝗等灾害,常常造成颗粒无收,饿殍遍地。(3)官府沉重的赋税徭役,以及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也是造成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陈胜、吴广)其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夏。起义军攻下(陈)。陈胜自立为王,并建立了“(张楚)”政权。明末(李自成)起义声势浩大,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1643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第十课 中国古代工匠(春秋)时期,工匠们用(木炭作燃料),并利用(皮囊鼓风来提高炉温)。(东汉)初年,南阳地方官杜诗总结当地人民的经验,发明了利用水利带动成排皮囊鼓风的(水排)。(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著名的制瓷中心,被称作(瓷都)。(明朝中后期)“(计日受值)”的雇佣关系开始出现,主要地区有江南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等地区。PAGE第 1 页 共 4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