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1张PPT)第三单元第一课 人权的历程 了解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障。一、课程标准1. 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2. 通过具体实例,比较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3. 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二、教学要求三、结构分析人权的足迹从世界角度概述人类争取人权的历史进程,阐述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主要对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两个五十年的人权状况,说明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突出了生存权与发展权是发展中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对人权的概念作抽象概括或者说明,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能否概述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能否根据有关资料,比较说明中国人权近百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人权观。四、教学评价建议五、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人权的历程”1.“人权足迹报告会”(1).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七个小组,利用“西方国家人权剪辑”中的七个剪影,分别给每组同学布置一个剪影的讲解任务,要求查阅资料,合作学习。教学思路设计: (2).课堂上鼓励各小组上台作报告时采用小品、故事、影视片段或图片资料等多种手段,再现古代专制统治下的人权状况和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争取人权斗争的经典片段,并从中了解人权的内容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斗争历程。2.比较分析《独立宣言》和马丁 路德 金的“我有一个梦”,思考:①.《独立宣言》对人权是如何理解的?②.马丁 路德 金的梦是什么?③.马丁 路德 金在美国《独立宣言》发布100多年后重提这一梦想说明了什么问题?④.课堂辩论:马丁 路德 金的梦在今天的美国是否已经得到实现?设计意图:采用“人权的足迹”报告会,形式比较新颖,又有利于使全体学生获得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更好了解西方国家争取人权的斗争历程。用《独立宣言》与“我有一个梦”的鲜明对比来体现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人权的相对性,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人权的发展。第二课时:“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1.两个世纪的不同开端:(1).播放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那一刻全国各地欢乐喜庆的录象片段,以喜悦和振奋之情感染学生。通过思考申奥成功的原因,体会今日中国国力的强大和人权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思路设计:(2).指定一个学生有感情地讲述1901年发生在北京的克林德碑故事,以“恩海的人权”为问题设计的突破口,探讨当时中国人民的人权状况。(3).分析比较20世纪初和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不同命运,使学生体会到中国的人权状况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2.长江三次特大洪灾掠影:播放1998年长江洪峰肆虐的录象片段和全国人民抗洪救灾的录象片段。出示20世纪长江三次特大洪灾的资料比较表。引导学生比较三次洪灾中政府不同的态度之下不同的受灾程度,体会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体会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权事业的巨大变化。年份洪水水位受灾面积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政府出动的人力、物力1931武汉最高水位为28.28米15公顷2800多万14.5万人数百工人、10部水车、3台抽水机、5000条麻袋、10吨芦柴1954武汉最高水准为29.73360万公顷1800万3.3万人防汛人员20多万1998长江大部分江段水位比1954年高出1米多2120万公顷(全国)2.23亿(全国)1320人出去官兵433.22万人次、动员车辆23.68万次、转动物质7892万吨3.思考:①.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人权进行了哪些著名的斗争?②.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③.举例证明“最近20年是中国历史上人权状况最好的时期”。④.回顾百年来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曲折历程,你会得出怎样的人权观?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在学了第一课“人权的足迹”后,你将怎样反驳他们?4.课堂延伸:第二课 人民当家作主讨论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能够运用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一、课程标准二、教学要求1. 了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2. 知道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各种民主形式,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通过具体事例,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3. 了解我国政府权力的来源、政府的职能,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民主决策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公仆的意义。“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公仆”“守望公共家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什么是政府、为什么需要政府、如何才能使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公民可以行使哪些民主权利,如何行使这些权利。三、结构分析 本课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系统介绍我国民主制度的内容,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民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评价的重点在于看学生能否在探究过程中把握民主的实质,能否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去理解民主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民主的优越性,体会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于发展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五、教学评价建议:四、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第一课时:“国家的主人”1.导入: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提问:中国人民何时当家做了主人?现实生活中哪些事情表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这个主人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当家作主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知识。教学思路设计:播放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几个场景:①.各地代表陆续而至 ,答记者问……②.人大代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③.大会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④.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中央军委主席2.聚焦人大会场:小组为单位思考:①.场景②③④分别表明全国人大有哪些最高权力?全国人大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②.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是人大代表?③.为什么不让全体人民直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④.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可以解决什么现实难题?有什么优越性?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符合我国国情,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好表现。)①.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她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感到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②.人大代表王永民挂牌为民服务,被誉为“群众的贴心人”。③.“人大问责制”:浙江丽水市庆元县一位乡人大代表因为不作为而被免除代表资格。④.山东菏泽市人大代表开展向选民述职活动,自觉接受选民的监督。思考:①.人大代表的职责主要有哪些?②.人民与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如何?3.聚焦人大代表:“假如我是选民……”“假如我是人大代表……”4.课堂模拟活动:“代表组”集体讨论以下问题,之后选派一个同学上台进行“自我”介绍:“选民组”集体讨论以下问题,之后选派一个同学上台发言:5.课堂延伸;请你结合“历史周期律”的思考: ①.为什么民主这条新路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②.在我国,最能体现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什么?③.请以“寄语人大代表”为题,给本地人大代表写一封信。第二课时:人民的公仆1、课堂模拟听证会(1).播放2002年铁路价格听证会的部分片段。(2).课堂模拟活动:①.教师确定听证会的主题:教育收费项目价格听证会②.学生讨论参加的各方成员,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教育 单位负责人组”、“学生家长组”、“人大代表组”等。③.各组思考可能出现的意见分歧,组织好自己组需要陈述的观点,然后各组派一个同学发言。④.主持人小结。教学过程设计:(3).小组讨论:①.举行价格听证会有何意义?②.列举现实生活中政府的民主决策机制。(设计理由:通过这一模拟活动让学生了解听证会的程序,了解民主决策机制,体会采取听证会等民主决策机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2.“我眼中的政府官员”(1).出示任长霞的几个先进事迹片段:上任登封市公安局长以来,任长霞重拳出击,摧毁了几个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使平安重新回到了登封。上任后的第一个星期,任长霞跑遍了登封17个乡镇区的派出所……发放15000份征求意见表,成立“控申专案组”,规定每周六为局长接待群众日。为侦破一起案子,她连续十多天吃住在村里,直到案件告破。(2).小组讨论:①.任长霞所在的公安机关是政府机关吗?②.你还知道哪些政府机关?为什么需要政府?③.你认为政府官员最应该学习任长霞的哪些优秀品质?多几个“任长霞”,我们的生活会怎样?④.假如你是政府官员,你会……(教师可拿出事先设置好的一些责任冲突或利益冲突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政府官员,会怎样处理上述事件)活动设计理由: 通过具体案例学习和换位思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政府官员的责任以及作为一名合格的政府官员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特别是在遇到责任冲突和利益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做,进而体会“人民公仆”的意义。第三课时:“守望公共家园”综合设计思路:利用一则发生在基层民主选举中的具体事例,通过创设具体情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了解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学会关心和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1.导入:学生播报新闻:2005年是浙江省农村的“选举年”:全省3.8万个村将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3500万农民将选举自己的“当家人”。这是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 教学过程设计:2.出示具体案例:(1).小明:“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镇政府的老李为了弟弟能当选村委会主任,正在到处拉票,昨天老李送给我爸爸一条毛毯,要我爸爸投他弟弟一票。” 小刚:“有这事!我们去告他。”小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我们是未成年人,别多管闲事啦。”(思考:你认为小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通过商量,三人决定去揭发老李的行为。(思考:他们有检举揭发的权利吗?如果有,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途径?) (3).后来他们写信给有关部门如实反映了情况,老李受到了应有的处分。这事传到社会王老师的耳朵里,王老师表扬了他们。(猜一猜:王老师会怎样表扬他们?) (4).第二天,王老师结合村里发生事情组织了一堂以“如何投好神圣的一票?”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活动,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同学们一起讨论:①.在我国,哪些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此外,我国人民还享有哪些民主权利?③.村委会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你认为选村委会主任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④.面对老李的违法行为,有人听之任之,有人敢怒不敢言,有人漠不关心,你认为选民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选举?假如有人在选举过程中有违纪违法现象,你知道后会怎么办?⑤.假如你爸爸也在竞选村委会主任,但你觉得他并不是最理想的人选,你会怎么办?(王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请组织小组讨论,试试看。)3.课堂延伸:上了今天这节课后,同学们一定已经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那么请你在课后完成下列作业:①.找一找:在校园边、在小区里、在大街上,你看到过哪些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②.写一写:请起草一份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③.做一做:请你将这些建议通过合适的途径投送出去第三课 在法治的国家中分析具体案例,解释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道理。比较历史与现实中反映人治与法治的具体现象,说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要依法为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的权益提供特殊的保障。一、 课程标准1. 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治和法治的特点,知道实施人治或法治的不同后果,从中领悟依法治国的道理,体会法治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2. 能够就自己特别关注的若干权利,如受教育的权利、隐私权、继承权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依法解决问题的途径。3. 结合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列举相关的法律规定,说明要依法为社会特殊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提供特殊的保障。二、教学要求主要强调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为准绳”“我是中国公民”“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描述了法治国家的根本特征从公民角度描述法治国家的特点三、结构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概念和法律条文较多。教师在评价中,不必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概念的定义和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否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和分析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学生是否树立起尊重他人权利、人人平等和依法治国的意识。四、教学评价建议五、课时安排建议(共3课时)第一课时:“以法律为准绳”教学思路设计: 1.生活透视镜:在今天的反腐斗争中,一些高级官员腐化堕落,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你能列举出一些例子吗?思考:这些案子的审判机关是什么?审判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可见,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法律是最大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等。)2.专题探究:“生活在法治社会”通过分析图3—20至图3--22 ,使学生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个方面认识法治社会的特点,体会法律的权威和依法治国的意义。3.学生讲述有关专制独裁统治的故事,思考人治社会的突出特点,并完成下表 : 法 治人 治基础 特点 体现原则 4.说一说:现实生活中人治和法治 的各自表现。第二课时:“我是中国公民”1.谜语导课:猜一猜,他(她)是……①.我们都拥有的共同的社会角色;②.不分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民族、宗教;③.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设计意图: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猜想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公民的含义和特点。)教学思路设计:2.“公民”辨析:结合教材中图3-25至图3-30设问:①.哪些是公民?哪些不是公民?为什么?②.哪些是人民?哪些不是人民?为什么?③.哪些既是公民又是人民?人民与公民有何区别?④.公民与古代的各种“民”之间有何区别?(设计意图:体会公民的特征,学会把公民与“人民”、“臣民”、“平民”等概念区分开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3.探究活动:(1)案例分析:“小保姆与百万遗产”(2)学生分组列举“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在学校生活中”、“在市场交易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权利与义务,体会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第三课时:“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尊严”以小红身边的故事为导线,通过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从中思考、感悟,明白任何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任何特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利,都同样得到法律的保护。使学生体会到法治社会对公民平等权利以及人格尊严的关注,体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和尊重保护弱势群体的意识。综合设计思路1、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位朋友,她叫小红,一个外来民工的子女,在县城某中学读书,她有几件事情想我们帮她做个参谋,大家愿意吗?教学过程设计 (1).小红的爸爸妈妈从山区来到县城打工,小红听爸爸说在他工作的那家企业里凡是外来民工进出厂门都要被搜身,待遇也与城里工人相差很大。今年初,小红爸爸因为举报了厂里的质量安全问题而遭老板的毒打,并被扣发了工资。(同学们,你认为老板侵犯了小红爸爸哪些权利?)(2).小红妈妈为此埋怨小红爸爸多管闲事。小红建议爸爸向人民法院起诉,她爸爸认为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哪里都只有受欺负的份,对付老板之类的人只能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你如何评价小红、小红妈妈、小红爸爸三人的想法?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社会弱势群体?)(3).小红如今在县城读书,她从心里感激帮助民工子女解决读书困难的领导们。但这几天,她却躲在家里不肯去上学,原来同学小华因为嫉妒小红的成绩,在背地里造谣说小红曾多次偷窃东西,使小红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她想到了辍学,还跟妈妈顶嘴说:“上不上学是我的权利,我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去。”(同学们,你认为小红什么权利得到了保护?什么权利遭到了侵犯?小红顶撞妈妈那句话有道理吗?) (4).老师知道原委后,严厉批评了小华,还说如果小红告上法庭,小华将承担法律责任。小华认为公民有言论自由权利,老师肯定是想吓唬一下自己。 (你认为老师是在吓唬小华吗?你想对小华行使公民权利提一点什么建议?) (5).前几天,小红的表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小红和家人纷纷鼓励他去给自己的小发明申请专利。(同学们,你认为未成年人有资格申请专利吗?如果李强申请专利成功的话,他要履行什么义务?)3.课堂延伸大学生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民警当作“三无人员”收容,被当地派出所民警指使其他收容人员殴打致死。惨剧发生后,案件得到迅速、严肃、公正地处理,相关犯罪人员被依法惩处。同年,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流浪乞讨人员由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思考:①.“孙志刚事件”的发生反映了什么问题?②.对“孙志刚事件” 的处理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公布施行体现了课本哪些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